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六年级语文上册老人与海鸥教案人教新课标4


老人与海鸥(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教学设想
教学本课时要指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两条线:即老人对海鸥的爱与海鸥对海鸥的情来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要紧紧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关键词句,指导学生品悟、深究,引领学生的个体生命在现实或特定环境中的感悟、体验和交流,让学生在回环往复的朗读中去意会、感悟、体验、产生同感,让学生尽可能地进人老人与海鸥那浩瀚无边的情感世界,去领略、品味老人和海鸥的情思,和作者最大限度地互相融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自主学会本课的“塑、饼”等8个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积累优美的词句。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人与海鸥的感情深厚。
过程与方法
1.以老人与海鸥亲密相处的一组图片,导入课题。
2.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了解老人与海鸥“亲人”般的关系。
3.精读课文,扣关键词,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在阅读中体会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揣摩作者是怎样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难点
1.熟读课文,品词析句,体会情感。
2.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教学突破
1.拓展资料的补充以及抓住“褪色”一词体现出老人对海鸥的深情。
2.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去感受这亲人般的深情,通过角色体验、感情朗读等途径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背景音乐;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海鸥的图片、文字等资料,了解其他人与动物的感人故事。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设疑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海鸥的图片,让学生认识海鸥并对海鸥有一定的了解。
2.飞翔的海鸥是蓝天的精灵,可让人想不到的是这群精灵竟然与一位可爱的老人成为了最亲密的朋友,同学们想知道为什么吗?
(设计意图: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有效设疑,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以积极的状态进入文本。)
3.板书课题,齐读。
二、 指导初读,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课文,遇到生字词多读两遍,然后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老人与海鸥的哪些事情?
2.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认读生字词语,如:旋(xuán)涡塑(sù)料袋模(mú)样扇(shān)动
炸了营似(shì)的
(2)注意“俯、歇、瞻”等字的书写。
(3)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是否正确、流利,对于比较难读的句子,可以让学生齐读或挑战读。
(4)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相机解释。
(设计意图: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质疑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向学生质疑,学生同样可以向老师以及学习伙伴质疑,质疑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有效应答,是成功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让学生再读课文,同时思考:老人与海鸥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呢?
4.学生自主交流,指名回答。(老人在世时精心喂养海鸥,与海鸥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老人去世后,海鸥送别老人。)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在合作中互助提高,同时让他们做简单的学习汇报,这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能力训练的过程。)
5.课文是怎样写老人与海鸥感情深厚的,找出能够感动自己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6.交流,指名读。
三、布置作业
1.抄写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老人与海鸥的照片,(《爱尔兰冥想》的音乐响起);
2.老人与海鸥的故事感动了作者,也感动了我们。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老人与海鸥的世界,去寻找那份感动,体验那份真情。
(设计意图:文章是以“言”表“情”的,课文为学生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在课始用《爱尔兰冥想》渲染了一种感伤的气氛,奠定了学生进入文本的感情基调。)
二、品读悟情:
(一)品味老人对海鸥的爱:
1.在翠湖边,喂海鸥的人那么多,这位老人有什么不同?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生简要回答后,课件出示关键句:
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tuì)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3.品味“褪”:
A. 知道什么是“褪色”吗?这可以看出什么?
B. 老人这样节俭,为的是什么?
C. 课件出示: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D. 启发学生从“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只为”等词上体会老人对海鸥的爱。
E. 抓住“褪色”以及上面的关键词指导感情朗读。
4.让我们去看看老人是怎样喂海鸥的,听老师读,同学们用笔划出描写老人动作的词语。
5.结合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想象老人是怎么喂海鸥的,指导说话:
老人是这样喂海鸥的,一只海鸥来了, ;又一只海鸥来了, ;一大群海鸥来了, 。
6.想象海鸥“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的情景,人们可以听到什么,看到什么。
7.齐读第三自然段,体会老人对海鸥的爱。
8.在海鸥快乐的鸣叫中,老人也在吟唱着,他唱着什么呢?课件出示,指名读。
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nì)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A. 理解“亲昵”——十分亲热,形容关系很密切。
B. 能从老人取的名字中猜出是一只只怎样的海鸥吗?
C. 对海鸥这样的熟悉,可以让我们看出什么?
9.所以,提到海鸥,谈到海鸥,老人的精神劲儿就上来了,你们看——
10.课件出示老人与海鸥的一组图片,配乐朗读课文10、11两个自然段。
A.这段讲述,哪里最让你感动?
B.体会老人与海鸥亲人般的情谊。
(设计意图:只有学生参与了学习,才能让他们得到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此环节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先去学,去体会,去交流。)
11.学生自主选择2-11自然段中的段落进行有感情朗读。
(二)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情:
1.十多年啊,几千日子,每到冬天,老人每天都要这样把海鸥当作至亲至爱的人一样照料着,疼爱着。可是,苍天作弄人,这样一位可亲可敬的老人却在十多天后去世了,当作者他们把老人最后一次喂海鸥的遗像的照片放大,带到翠湖边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课件出示,齐读)
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我们非常惊异,急忙从老人的照片旁退开,为海鸥们让出了一片空地。

A. 发生了什么事,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讲一讲。
B. 它们连声鸣叫,叫声与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如果给它们安上我们人类的嘴巴,它们会怎么呼唤,怎么倾诉呢?学生想象。
C. 学生交流。
D. 引子:“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那在说——(指名多人回答)。
E. 再读这段话。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读占鳌头”,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如果离开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是老师串讲,那这样的阅读教学是残缺的。)
2.海鸥们的声声呼唤,多想让老人听见,它们在呼唤:老爷爷啊,您怎么躲在镜框后,怎么不出来啊!课件出示相关内容:
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周围盘旋翻飞的海鸥们,注视着与他相伴了多少个冬天的“儿女”们……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A. 老师深情朗读。
B. 看到这一幕,一旁的人们会怎么想怎么说呢?想象表达。
C. 扣住“急速”、“轮流”、“默默”、“竟”、“肃立不动”等词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D. 指名读,点评后再读。
E.介绍有关的资料:海鸥从遗像中感受到了老人的离去,但他们永远也不会知道,在老人临终的床头还放着一包掰好的饼干丁,只可惜老人再也无法将他们送到翠湖边他们更不会知道,老人仅仅是因为想省下更多的钱来喂他们而被小小的感冒夺去了生命;他们只是伤心地围着老人的遗像鸣叫着,翻飞着。
F. 配乐再读这段话。
三、升华总结:
1.为了纪念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昆明的人们在翠湖湖畔筑了一座铜像,这也是第一座平民塑像(课件出示)。
2.如果在这座铜像的底座上给老人写一段介绍,同学们仿照“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辞,想想可以该怎么写。
3.交流,点评。
(设计意图:在这里,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创编,给老人撰写碑文,这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智力发展情况设计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与提高。)
4.我们相信,每到海鸥飞临翠湖边的季节,一定会有很多人像当年的老人一样,给它们喂食,给它们关爱。老人虽然已经不在人间,但他爱鸟的种子已经播撒进了每一个善良人的心田!(课件出示:珍爱动物,共创和谐)
板书设计
老人与海鸥
                             


珍爱动物,共创和谐
练习设计
1.认真抄写文中出现的成语,同时选两个造句:



2.给每个自然段拟一个小标题。
3.勾画出文中的比喻句,想想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
4.阅读题。
追赶风筝的孩子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只见两个孩子猛追着在晴空中越飞越远的一只断线风筝……
“你俩要是带翅膀的小天使就好了!”
“快变成一只能远走高飞的老鹰吧!你们就准能把风筝逮住!”……
几个过路人,见到这番情景,竟哈哈大笑地挖苦这两个气喘吁吁的孩子。
“对,人们为什么不能像鸟儿似的长出一双翅膀在空中飞翔?”一个“飞”向天空的幻想在这两个幼小的心灵里萌发了。从此,他们开始留心观察鸟类高飞和滑翔时双翅的变化,并精心制作各种会“飞”的玩具。他俩长大后,仍然继续研究飞翔的原理。
科学的幻想经过人们的勤奋努力,终于变成了现实。1903年,世界上第一架飞机诞生了。这架螺旋桨飞机的发明家,正是二十年前,奋力追捉飘荡在空中断线风筝的两个美国孩子——莱特兄弟。
1.填空。
(1)“追赶风筝的孩子”是指 。
(2)“几个过路人见到这番情景”这句话中“这番情景”是指 。
2.莱特兄弟的幻想变成了怎样的现实?
3.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想法?

教学探讨与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让学生找出文中老人爱海鸥的句子,细细地品读,深入地讨论、交流,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一片真情;而后让学生交流选择的最受感动的镜头,教师引导、点拨,力争通过感人的场景,使学生受到一次心灵的震撼。再通过课堂反思,及时升华情感。课后可及时让学生搜集动物与人和谐相处的故事或资料,从而进一步体味到人与动物间的浓浓真情。
补充资料
“海鸥老人”——吴庆恒
《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被昆明人称为“海鸥老人”的吴庆恒生前孤身一人,每年冬天飞抵昆明的红嘴鸥是他唯一的寄托。每年红嘴鸥“驾临”,老人天天徒步二十多里进城给它们喂食,和它们嬉戏,风雨无阻;老人每月308元的退休工资有一半以上都用来给海鸥买吃的,为此,老人平时几乎舍不得花一分钱坐公交车。往往要到中午12点多才到翠湖,喂一阵海鸥,老人又得赶在3点前步行回西郊昆明化工厂。在工厂打晚饭吃时,顺便捡一些别人丢掉的馒头,晚上回家后把馒头切成碎块,再和着自己给海鸥买来的面粉、白糖、鸡蛋,制作成海鸥食品,第二天又带给海鸥,周而复始。
四元五角一斤的饼干,老人毫不吝啬买给海鸥吃,他知道那是海鸥最喜欢的美食;他还经常买来鸡蛋为海鸥制作“鸡蛋饼干”;而他自己,唯一的奢侈品是两毛钱一包的金沙江香烟。
他与红嘴鸥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以至于他能将水中的海鸥一只只叫上岸。在老人生命的最后时光,老人最牵挂的依然是红嘴鸥。
老人去世后,记者去了他的屋里,只放得下一张床,有一本英汉大辞典。邻居包师傅说,老人平时十多元钱的收音机都舍不得买,他喜欢听京戏,包师傅放时他就请包师傅将声音放大一点。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是6个鸡蛋和一小袋面粉,那是弄来给海鸥吃的。工厂退管办的师傅说,老人30多年了从不报销医药费。去世前仅是患了感冒。老人的床前挂着一张很小的海鸥的照片,听说那是他花了3元钱请翠湖公园照相的人帮着拍的,照片上的海鸥很小。记者答应过老人两件事:一件事是给老人一套他与海鸥的照片,另一件事是带他去看海鸥睡觉的地方。想不到竟然爽约…… 说到这里,记者沉默了,伸手去擦眼睛。
老人去世后,他被昆明人不断追忆和怀念,认为他代表了昆明人与红嘴鸥和谐共处的精神及爱鸥护鸥的优秀品质,值得每一个市民学习。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