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训练


第二单元·单元训练
一、语言基础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diān(    )                       狂lán(    )
chà(    )异                          怪dàn(    )
zhì(    )
2.下列句子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上紧敲着。
B.我们的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
C.“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D.我们要有周总理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3.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愿为鞍马(    )  (2)辞爷娘去(    )
(3)关山若飞(    )  (4)对镜花黄(    )
4.指出下列句中破折号的用法。
A.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这儿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
(    )
B.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    )
C.“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    )
二、语言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许静的朗诵字正腔圆,令李老师喜从天降,他立即同意让许静参加诗歌朗诵会。
B.这部著作是他长期工作经验的总结,是他经过反复修改后处心积虑写出来的。
C.2002年教育部放宽高校招生报考条件,各高校对大龄考生和应届生等量齐观
D.愚公之所以能感动上天,搬走太行、王屋二山,靠的就是持之以恒的精神。
2.请仔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老骆驼在垂暮之年,又一次穿越了号称“死亡之海”的千里沙漠,载誉归来。
马和驴请老英雄去介绍经验。
“其实没有什么好说的,”老骆驼说,“认准目标,耐住性子,一步一步往前走,就到达了目的地。”
“就这些?没有了?”马和驴问。
“没有了,就这些。”
“________”马和驴都非常失望。
任何来自于实践的经验之谈,都不复杂,都是简单明了的,关键看人们能否实实在在地运用到实践中去。
(1)请为文中的空缺处补一句话,要求符合马和驴失望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一节有些啰嗦,请把它修改得简明一些。(含标点在内不超过25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分析
山间小路
 
龙应台
 
海德堡古城临河,河对岸山坡上有条羊肠小径,蜿蜒数里,覆着野花或莓果,有季节变化。小路无人不知,因为历代哲学家:歌德,亚斯培斯,黑格尔,韦伯,海德格尔……都曾经在路上徘徊。从“哲学家小径”远眺,可以望见古城的石墙红瓦和渐行渐渺的河景。
我到长沙,什么都不想看,只想去看一条小路,也是一条山中小径。在那条小径上,朱熹、王阳明、左宗棠、曾国藩……都曾经徘徊。从小径远眺,可以望见古长沙郡的城池和波光潋滟的湘江。
那条小路在岳麓山里,蜿蜒穿梭于书斋亭台、老树池塘之间,覆着青苔或落叶。小路没有名字,有名字的是它牵引环绕的范围,叫岳麓书院。
9月的一个下午,阳光穿过重重叶层,将老槐树的影子闪烁洒在地面,与书斋稳重密实的投影形成动与静的辉映。小径上光影错落,明灭之间时光恍惚,仿佛望得见前行者踽踽背影。也是9月,不到40岁的朱熹经过长途跋涉抵达长沙,也是别的都不看,渡过湘江,直奔书院小径,与张式会面。他要和张式面对面地讨论《中庸》里关于“中和”的概念。两个人不仅私下切磋,而且公开讲学辩论。开讲时,“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朱张两人渡湘江来回的地方就被老百姓唤为朱张渡。
一个爱思考的人行走千里只为追究一个形而上的问题;舆马争饮,座无虚席,只为听一场关于道德的辩论;渡口不以政治人物命名,却记念两个著书立言的人……什么样的社会才允许这样的事情?那必定是一个认识文明、尊重文明的社会,80年前的中国。
可是文明又是怎么回事呢?朱张讲学时如何的意气风发,谁能想见朱熹日后的命运,不同意他思想的人要求朝廷将他“枭首朝市”。朱嘉虽然躲过了弃市的下场,却难逃被贬为伪学逆党,郁悒以终。发丧时,生徒不许聚集。然而又哪里想像得到,再过30年,宋理宗会读朱熹的“四书”注解而爱不释手,“恨不与之同时”,于是“逆党”变成大师,于是“伪学”又成为官学。如果这是一个认识文明的社会,它又怎么会如此恣意横暴地玩弄文明于股掌之间?
也许因为天气炎热,也许因为书院里没有附设歌厅茶座,游人零落。我竟然可以安安静静地举头细看那屋瓦的颜色:赫曦台上有个6岁大的女孩拿着毛笔,蘸清水在地面练字。回廊肃静,听得见风吹的声音。可是这屋瓦回廊,我知道,并不都是这么平静的;作为文明的象征,书斋和人一样,有时辉煌,有时覆灭。这千年书院,时而房舍巍峨,书声琅琅;时而断垣残壁,鬼影憧憧。决定它生死的,似乎也全是那政治的霸权。
文明竟是那么脆弱的东西吗?沿着小径来到百泉轩,历代山长的住所。廊前有一个小小的庭院,院里一口小小的泉水。
不对吧,如果霸权决定一切,这百泉轩怎么还能在千年之后让我看见?那泉里还冒着水呢!细读书院史,就发现书院之所以建了又毁,毁了却总能再建,是因为和政治霸权一直有一个不灭的抗争力量。
譬如朱熹的教育理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今日读来犹令人震动。一个社会已经体认到“学”与“问”是维系文明的根本,它一定是一个思想发达、海阔天空的社会吧。
譬如书院在1131年毁于战火,湖南安抚使刘珙“葺学校,访儒雅”,重建岳麓书院。刘珙是什么人呢?身为礼官,“秦桧欲追谥其父,召礼官会问,珙不至。桧怒。风言者逐之”。不论是对秦桧的不从或者是在废墟中兴学,刘珙对抗的都是政治霸权对文明的压迫。书院历史的构成,就是这两种势力不断地彼此抗衡与妥协的消长过程。
我在树影斑驳的小路上徘徊,不忍离去。若有时间,真想在那百泉轩的廊下坐到黄昏,听风从最深邃的起点悠悠吹来。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开头提到的“朱文公”即本文所提到的________。他所注的“四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主要写由________引发的感慨。
3.本文最能表现岳麓书院当年兴盛景象的是哪几句话(摘抄原文中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六节中“如果这是一个认识文明的社会,它又怎么会如此恣意横暴地玩弄文明于股掌之间”这一句中的“如此”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作者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训练
请以“家乡新貌”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参考答案
一、1.巅  澜  诧  诞  致  2.C  3.(1)买  (2)早晨  (3)过  (4)同“贴”  4.A.表话题转换  B.表解释  C.表声音的断断续续
二、1.D  2.(1)(略)  (2)经验之谈都是简单明了的,关键看能否运用到实践中去。
三、1.朱熹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2.岳麓书院的兴衰  3.(第四节)“开讲时……唤为朱张渡。”  4.(指代的是)宋理宗称朱熹为“大师”,将他的学说立为“官学”,而30年前朱熹却险被斩首,曾被贬为“伪学逆党”。  5.强烈谴责统治者以政治霸权玩弄、压制文明的行径,指出不管霸权如何嚣张一时,文明总是压制不住的。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