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邓稼先》教学实录


《邓稼先》教学实录1

邯郸市永安学校 李慧君

一、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体会他默默无闻、为国奉献的崇高品质和人格魅力。
2.知识目标:学习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3.能力目标: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并获得有用信息;组织材料表达观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整体感受法、发现阅读法、合作探究法、查阅资料法
【课前准备】
让学生通过因特网、书籍等查找资料,了解关于邓稼先、杨振宁等科学家的事迹,了解奥本海默的有关情况,准备课上交流使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上课之前让我们先来看一组视频资料(播放一组视频片断)
(1)1860年,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并烧毁了称作“万园之园”的圆明园。
(2)1937年,卢沟桥事变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中国的热血青年奔赴抗战前线。
(3)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4)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5)2003年10月15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杨利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
2.问题:同学们,你们看了这些资料后有什么感想?
学生发言:中国曾经有过丧权辱国的屈辱历史,但经过中国几代有识之士前赴后继的不懈努力,如今的中国正在以崭新的雄姿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3.师:(激情导语)二十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伟大而深刻的时代变迁。这样的时代必然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对民族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然而他们当中有些人并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高尚而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邓稼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自读课文。
师:同学们,课文挺长,让我们展开竞赛,快速地、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更好更快!(自由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有激情,一定是被感染、被感动了。请谈一谈你的感想!
讨论交流:
生1:读此文我非常感动,许多像邓稼先一样的国防科技专家们,为了祖国的强大,心甘情愿地作无名英雄,他们在远离人烟的荒漠中与机械为伍,与数据共眠,默默无闻,为国奉献。他们太伟大了!
生2:我觉得像邓稼先这样不计名利、为理想不懈努力的人生才是最辉煌的人生。
生3: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我们的国家拥有许多像邓稼先一样的伟大科学家,我一定要努力的学习,也要争取成为祖国的骄傲!
……
师:我发现几位同学都谈到关于邓稼先的精神令人感动,那么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从课文中找出一些支持你看法的依据。
填空:邓稼先是一个的人。(从文中找出一些依据)
讨论交流:
生1:邓稼先是一个具有着无私奉献精神的人。从第五部分的《吊古战场文》中感受到邓稼先和他的战友们工作的环境非常恶劣,他和他的同事们时常面临着死的考验,而邓稼先却毫不退缩,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倾尽全部心血。从这里可以看出邓稼先是一个具有着无私奉献精神的人。
生2:邓稼先是一个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人。第二部分写邓稼先的生平和功绩,充分说明了他一生为祖国做出的重大贡献。
生3:邓稼先是一个能力极强却忠厚朴实的人。在与奥本海默的对比中,突显了他最为可贵的、典型的中国农民的质朴淳厚。他们同样是科学家,都在原子弹的研究工作中取得卓越成就,而奥本海默居功自傲,邓稼先却质朴亲和。
生4:我也填的是邓稼先是一个能力极强的人。课文中写到文革期间他奇迹般地说服工宣队和军宣队并使各派继续工作,这说明他很有领导能力;在遇到技术难关时他缜密计算,勇敢决断,这说明他具有极强的科研攻关能力和决策能力。
生5:邓稼先是一个为国家鞠躬尽瘁的人。当核试验出现意外的危险时刻,他说:“我不能走”;当癌症即将夺去他生命的时候,他仍然坚持写《关于中华人民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这充分说明他对国家的忠诚,他甘愿为国鞠躬尽瘁。
……
教师总结:邓稼先是一位具有无私奉献精神,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科学家。他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敬仰的。
(三)深入探究
师:刚才有同学提到了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他领导了美国原子弹的研制;而邓稼先领导了中国的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可以说是中国的原子弹之父。可他们两个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读第三部分,体会他们的性格,你觉得哪一种性格更有利于科学的发展与进步?
1.利用你手中的资料和阅读课文所获得的信息先在小组中讨论,确立自己的观点。
2.再分为正反两方面进行辩论。
红方:邓稼先的性格更有利于科学的发展与进步。因为他踏实肯干,不计名利,更容易专心致志于研究工作,这必定更有利于科学的发展!(举例居里夫人、诺贝尔等)
蓝方:奥本海默的性格更有利于科学的发展与进步。因为他锋芒毕露,善于发现问题,不畏权威,更容易突破学术的樊篱,获得更高的学术成就!(举例伽利略、爱因斯坦等)
教师总结:同学们辩论得很精彩,都表达出了各自的意见和看法。其实,文中把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对比着写,是为了更好的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当然,无论是邓稼先还是奥本海默,他们的成功都有其必然性,是他们努力的结果。大家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慢慢体会感受。
(四)拓展练习
师:正如我们开始讲课时所说的,二十世纪的中国造就了一大批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邓稼先只是其中之一。他们当中每一位人物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同学们不妨选取其中一位,写一个关于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伟大精神。
(五)作业:总结学习这篇课文的收获,可以按照这样的方式来总结:
1.写成语。
2.摘名人名言。
3.用一组排比句。
4.体会一首歌。
5.品味一首诗。
6.仿写一个相仿事例。
(六)板书设计
二、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情感的升华,邓稼先作为顶尖的科学家能具有如此高尚的人格:默默无闻地为国家付出,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名利无求,鞠躬尽瘁。我初读此文时即感慨良多,也许因为这个原因,在作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情感教育,很希望他们能够理解并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的情怀,以改变当今年代里浮躁的人生态度对学生们的影响,使他们能够形成健康的人格。整个课堂在体会情感的氛围之中进行,但是也相应的缺少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关照。一堂课下来自己感觉有一些问题值得反思。
1.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关注的不够多。文中所显示的作者的深厚语文功底应让学生有所体会,并学习其语言的表达。
2.对于朗读能力的关注不够。课文虽然长了一些,但是可以选一些语言精彩的段落进行朗读训练,以体会语言,提高语文的朗读能力。
3.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老师的引导,如果我们只注重课堂的活动而忽略了活动的主体——语文知识积累,那么,尽管学生有了思想,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却失去了可以表达它的工具。
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努力达到语文知识教育与思想情感教育的统一。
三、案例点评
从本课教学案例的设计来看,设计者能够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难点,选择教学方法,既重视了语文教育的特点,也注意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文的主人公邓稼先是一个“大写的人”,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他对我国科学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及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他卓越的创造才能、质朴淳厚的人格魅力等,无不放射出灼灼光华。面对这样一篇课文,教案设计者能够把感受、学习邓稼先的崇高品质作为教学重点,体现出注重挖掘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重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意识。
同时,教案设计者也注意到根据课文的特点,重视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课文由六个部分构成,每一部分都有一个小标题,是对该部分内容的高度概括,这几部分内容相对独立又紧密组合在一起,充分展示了邓稼先的平凡与伟大。只有注重整体感知,学生才能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受到高尚品格和崇高精神的感染、熏陶,获得更多的启示。
另外,注意方法的灵活多样,强调合作探究,也是本教案的特点。

<邓稼先>教学实录2

  上课背景:屏幕上播放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电影画面
  师:同学们,这是关于什么的电影画面?
  生:原子弹爆炸!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师(饱满激动地):是的!同学们,我们刚才看到的就是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时,在西北大漠,罗布泊那惊天动地的一幕,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那激动人心的场面!这是足以让全体中国人扬眉吐气欣喜若狂的场面;这是一个醒来的民族震天动地的呐喊!就是这撼天动地的一声巨响,一个东方巨人彻底站在了世人的面前!当晚10时,消息传来,北京街头,万人空巷,尤其那些饱受外国侵略者凌辱的老一代人更是热泪盈眶、奔走相告。
  师:原子弹是一个民族“铁的脊梁骨”。就是从这一天开始咱们中国人挺直了腰板。
  师:你知道吗?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欧洲的一个餐馆里,中国的服务生再也不向外国人下跪;就是从这一天起,国民党的前代总统李宗仁的门前再也不见垃圾如山(他们说有如此智慧和力量的民族应当赢得尊重)!就是从这一天开始咱们中国人说话有了分量!全世界每个人心灵的天平上都称出了 “中国”这两个字的重量!……
  蚰:今天就让我们结识一位为我们中华民族铸造了“铁的脊梁” 的人──中国的 “核弹之父”、“两弹元勋”:邓稼先!(板书)
  师:本文的作者是谁?干什么的?他和邓稼先什么关系?知道的请回答──
  生1:杨振宁。
  师板书:杨振宁
  生2:作家……(教师点击有关图片)
  师:作家吗?
  生: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
  师:(赞许)那么他和和邓稼先什么关系?
  生1:同学、朋友。
  生2:同乡
  他们是同乡同学,情同手足的好朋友,一个获诺贝尔奖蜚声世界半世纪,一个为国造核弹,隐姓埋名28年
  师:对,他们俩从小在清华园就是邻居,又是中学、大学一直到留学美国的同学,一对有着50年与友谊的朋友,情同手足,亲如兄弟,那么他写的这篇回忆录一定别有一种真切的情感在里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的2-3个关键词语。然后按照“我发现……这个词重要(好、关键),因为……。”的句式组织好语言,同座之间可以进行交流,准备精彩发言交流。(点击图片)
  1、速读全文,在其基础上,勾画出2~3个关键词。
  2、按照“我发现……词语关键(好、重要),因为……”的句式组织好语言,准备发言交流。
  生:(开始速读)……
  师:(巡视指导:)。勾画评点是一种极好的读书方法,好多名人都用如:钱钟书、毛泽东等,遇到关键词、好句子画出来,感悟写在书眉、边角、行间……。(有的学生离书太近、手放在书面上、或者读出声来都一一纠正),这样不利于提高读书速度,正确方法:端身坐直、扩大视幅、一目十行、抓关键词……
  师:(巡视督促个别学生,与个别同学交流,先让他私下里讲讲,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应变)好有不少同学看完了,也勾画出了,下面请一位同学说说──
  生1:我发现“任人宰割”这个词重要,因为他写出了旧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压迫的现状。读来让人悲痛、伤心,也为当时中国的处境担忧。
  生2:写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生3:(补充)我发现它,还写出了邓稼先的历史作用和“巨大贡献”。
  师:什么贡献?
  生:造原子弹。
  师:于是中国人就……
  声:由“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师:这位同学说得真好!板书:任人宰割(横写)────站起来了(竖写),箭头上面写:邓稼先。是的,正是由于千千万万像邓稼先这样的英雄人物的努力才使得中国由一个“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变成了一个令人敬畏的东方巨人!
  邓稼先    站
  任人宰割   起
  原子弹    来
  
师:研制原子弹之前的中国饱受欺侮,割地赔款、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青少年的邓稼先就是在这样的中国长大的。就是下面请看一组幻灯片:(播放时局图、八国联军入侵、日军屠杀抗日民众等画面)。有什么感受?
  生:气愤
  生:痛苦,悲惨
  生:落后就要挨打!
  师:所以,中国要翻身、不再受欺侮,就必须造原子弹!(板书:“原子弹”在箭头下面)。──其实,“任人宰割” 这个词在文中出现了好几次,作用也不一样,大家读书时注意。那么,其他同学还找了那些词语?
  生:我发现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词很关键,也很好。因为它概括了邓稼先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不辞辛劳、舍生忘死的精神。
  师:这个词原来写谁的?怎么解释?还有瘁?已?
  生:诸葛亮。这个词形容人干事非常劳累辛苦。瘁:劳累;已:停止。
  生:我发现“忠厚朴实,没有私心”是关键词,因为它写出了邓稼先的性格。
  师:这样的性格对邓稼先在十年动乱中领导研制原子弹有什么作用?
  生:因为他没有私心,大家都信任他。
  师:因而……(用书上的话就是)
  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研制出了氢弹”
  师:(展示原子弹、氢弹的照片)。
  师:好!同学们肯定还有自己的发现或者自己认为关键的词语,我们就不一一说了。下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你认为最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并令你深深感动的关键的句子。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特别感人(或关键、重要),原因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准备再次闪亮登场发言。
  一、跳读课文
  1、标示出你认为最感人的并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句子来。
  2、然后按照“我最感动的句子是,原因在于它……” 的句式组织语言,准备再次发言。
  找出来后也可以同座前后自由组成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使自己的答案更丰富更完备。
  生1:我发现“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原因在于它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上写,形象地表明了中国由“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的巨大转变作出的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指明了本文的主人公,引起下文。
  师:很好!既说出了含义又说出了作用。
  生2:我发现“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原因在于作者表达了自己队邓稼先研制出原子弹的激动感情。
  师:谁补充?
  生:他还为我国独立研制出原子弹感到激动。
  师:对!我国的原子弹是在欧美国家严密封锁,苏联撤走专家资料的极端艰巨的情况下取得的。因而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生3:我发现“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感动了我。原因在于它……
  师:用刚才的一个词概括就是:
  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生4:我发现“我不能走”一句特别感人。原因在于它充分体现了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勇担风险的崇高献身精神。
  师:对,我们的两弹元勋,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有一次核弹出了事故,没有爆炸,应该到爆心去找。别人去,他不让。他说:原子弹是我设计的,什么毛病,我自己知道。你们去了,白受辐射;再说你们还年轻。于是自己独闯爆心,竟自己抱回了原子弹,也就是那一次他身体受了巨大的核辐射,埋下了以后的祸根。
  这句话怎么读?
  生:(表演读)。
  生:(再读)(决绝、无畏、英勇地)──“我不能走!”
  师:好!还有其他重要的句子吗?
 生5:我发现“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很感人。原因在于它突出、强调作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读完这两句,写出了作者的敬仰赞美的感情。
  生6:我发现“──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自己走过的路。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他写出了邓稼先为了原子弹不后悔……
  师:这句是从一个相知很深的老朋友的角度,对稼先至死不渝,无怨无悔、为国奉献性格的赞美。 “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作者说他是“永恒的骄傲”。表达了对稼先所选择人生道路的赞美和钦佩。同学们肯定还有许多发现,诸如在内容的取舍、结构的安排、描写方法、修辞手法以至标点符号上等。我们不再一一交流。再如本文在语言运用上也颇具特色。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长短句的结合,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大家课下体会时细心体会。我们下节课再讨论。那么,邓稼先是在一种什么环境中进行原子弹和氢弹研制工作的呢?请找一下在文章的那一部分有描写和介绍?
  二、朗读
  1、《吊古战场文》:悲壮惨烈
  2、排比:艰险的环境;过人的胆识;由衷的敬佩
  3、“我不能走”: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勇担风险的高尚品格
  4、五四歌词:时代精神和壮志豪情。
  生: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师:对。这一部分很有激情。我们来朗读一下并体味其中的情感和内涵。先来读《吊古战场文》一自然段怎样?用一两个词说说情感基调如何?师生(一起):朗读《吊古战场文》。要注意几个字如:……。然后一起说说感觉如何?
  生:荒凉、神秘
  生:悲壮、惨烈
  生:慷慨激昂
  师:作用?讨论一下,要快!一分钟!
  生:烘托出邓稼先和他们的同时极其艰苦恶劣的工作环境。
  师:再朗读一下下面的排比段应该读出作者对邓稼先的什么感情?
  生:对其才能胆识的深深敬佩。
  师:下面那段五四歌词也很够味,读一下。因为他暗示出了塑造和形成邓稼先那种坚毅无畏品格的时代精神和壮志豪情。一起读:──
  师生:(激昂慷慨地)(大家都互相感染着并被感染着)
  师:纠正几个字音: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我们进入第四个节目表演──看大屏幕:
  三、表演采访活动
  场景一:1950年,邓稼先以极其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美国普读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他极其刻苦,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做完了博士论文,1950年在他获得博士学位的9天,面对美国高薪待遇、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的挽留,毅然决然的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在普度大学的毕业典礼上,邓稼先和普渡大学的校长有这样一番话:请小组讨论设计一下。
  三分钟准备,前后六人一组,推选一个校长,和一位同学扮演稼先,大家设计约几句台词。(教师参与几个小组讨论设计,并帮助推选任务设计台词如:某某高大威严以看就像个校长;某某老成忠厚一看就像稼先……)
  (3分钟后。开始──)
  师: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普渡大学1948级学生邓稼先博士学位授予仪式现在开始──下面请校长先生致词:
  校长:在此我荣幸的宣布1948级学生邓稼先博士学位授予仪式开始。邓先生是一位来自遥远的东方文明国度──中国的学子。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中国人那种忠厚朴实、刻苦勤奋刚毅执著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他用了仅仅1年8个月的时间就读完了所有的学位课程,修满了学分,用了2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高质量的博士学位论文。经学校学位委员会一直以全票通过授予邓稼先先生博士学位,大家向他祝贺!
  邓稼先:谢谢校长先生的褒奖,这种褒奖其实是对于我那个有着5000年悠久文明历史的伟大的国家的赞誉。大家知道我的祖国历经战乱,非常贫穷落后,可是正因为如此我才更因应以加倍的努力学好科学知识去报效自己的祖国。在此
我感谢我们学校对我的栽培和教育,我要感谢我得导师对我毫无偏见的关爱和指导,还有近2年来给过我帮助的我的师长和朋友,唯有他们的支持帮助我不会有今天的成绩。
  校长:邓先生,你们的国家现在还很穷,我们美国欢迎象你这样的高材生留下来。我打算推荐你到美国最好的研究所工作,那儿待遇优厚,设施一流。另外我还可以推荐你到美国哈佛大学进行访问研究,再过一年,你就站在了世界物理学科的最前沿。
  邓:谢谢校长的一番美意和盛情挽留!可我的国家刚刚建立,百废俱兴、百业待建,正需要我。我来过贵国就是学成以后为他效力。我要回国研究我们的原子弹,改变我国贫穷落后,被动挨打的局面……
  师:(示意停)能在这个场合说研制原子弹吗?
  生:不能!
  师:这可是属于高度机密的事。否则的话就像钱三强那样被美国国防部和海关给扣留不能回国了。目前核弹研制也属于最高的国家机密。核弹之父邓稼先的秘密一直保守着,直到整整28年后的1986年──
  (高度激情和沉痛地)1986年5月,我们的“两弹元勋”──邓稼先由于常年超负荷工作,由于超过常人成千上万倍核辐射,内脏和身体都已经严重损伤,他的癌症发现时已经到了晚期,他的生命已经到了终点!顶多还能支撑一个月的时间!虽然国家组织的最好的专家予以抢救,可是已经无力回天!我们的核弹之父知道后只是说:“我知道之一天回来的,没想到回来得那么快。”──他这时正忙于撰写我国未来核弹发展建议书……
  一颗科学巨星行将陨落!中央紧急决定:对这位已经隐姓埋名28年功勋卓著的“两弹元勋”核弹之父的生平资料予以“解密”──让公众和国人在他生命行将结束的时刻,了解到,认识他!(教师眼睛模糊热泪奔流声调哽咽颤抖)也表达一下28年来──一个日益强大起来的伟大国家──和他10 亿儿女,──对于这位默默无闻的民族英雄的深深敬意!
  生:(大部分学生老师已经流泪,有的一连肃穆,教师内一片寂静)
  场景二:假如你是《东方时空-东方之子》栏目组的记者,(为了保护元勋的身体)只允许5分钟,深入病房进行突击采访。请你精选问题,尽可能地“浓缩(元勋)一生的精华”(从核弹事业名利地位性格情趣等方面)。
  (教师调整大家情绪,深入小组指导,发给小组一些资料,让小组自定记者,讨论后精选话题,进行采访)
  (推选一小组两位同学上台,邓稼先坐着接受采访)
  表演纪录:
  记:邓伯伯,您好,首先让我表达全国人民对您的埋藏了整整28年的由衷敬意,作为我们的中国的核弹之父,当初您是怎么走上这条道路的?
  邓:你知道我生长在任人宰割的旧中国,在兵荒马乱中度过的,深深我我们国家的贫弱挨打感到痛苦气愤,从小我就怀着科技救国的理想。我的大学时代是在当时的“西南联合大学”读的,她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组成,集中了当时中国各门学科最顶尖的学术精英。比如物理系就有王淦昌、钱伟长、钱三强、林家翘、彭桓武、王竹溪等一大批卓越的物理学家任教。抗日战争期间,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培养出杨振宁、李政道、黄昆、张守廉、朱光亚,等一大批杰出人材。他们都是我的师长和朋友。
  记:当您的同学好友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名扬天下时,您当时正在大学默默教书,您是否后悔当初回国的选择?
  邓:不后悔。回国是我非常慎重的选择,因为我们的国家需要我。杨振宁师我从小的朋友和同学,我真的为他高兴,他为我们中国人争了气。
  记:您能否谈谈当初接受任务的感受?
  邓:1958年8月的一天,我被当时的9院(核武器研究院)院长钱三强叫到办公室,他告诉我:中国要准备造一枚大炮仗,这项工作中央准备由他来负责。我一下子就明白了。我既兴奋又激动,兴奋的是我们国家要造那东西了,没那东西别人就可能吓唬你,欺负你。我激动是因为国家如此的信任我。我说:我能行吗?钱院长说行,你一定行!从这以后他就在大学讲坛、理论物理杂志、亲朋好友们视线中消失了,人们只知道我“在外地工作”──可谁也不知我在研究原子弹,连我的父母、妻子和儿女都不知道,这是纪律。
967年我的母亲临死前拉着我的手说:我们国家爆炸原子弹了,我也没说原子弹是我设计的!
  记:整整28年来,您一直奔波在核弹理论和研制的第一线,那么苦?那么危险?工作性质使得的您牺牲了常人应该有的起码的亲情、友情,休息、娱乐、名誉地位等等,没有节假日、不能亲人陪伴,没人知道您所作的一切,您是否感到过苦?
  邓:当你全身心的投入到一项伟大的工作中的时候这些都变得不重要了。我想的只是,虽然条件差,也要做出世界一流的工作。我们和世界发达国家还有距离。我们不要被人家拉的太远。
  记:您最快乐幸福的事是什么?
  邓:我国的原子弹核氢弹爆炸成功的时刻。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看到自己的国家因了自己的工作而强大起来,日益受人尊重,国际地位越来越高这是我最欣慰的。
  记: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祝您早日康复,国家和人民需要您!
  师:刚才的一幕很感人。记得一位记者说过:“总有一些人让我们泪流满面。”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让我们泪流满面的人!── 50年回国,别人问他带回了什么好东西他说给父亲带了几付尼龙丝袜,因为我们国家还不能生产,再就是一脑袋的原子核知识;由于工作性质高度机密,他一生很少留下照片,可他主动照相的一次却是在岳飞“精忠报国”的匾额之前;它从没空买家用品仅有一次为了接待杨振宁他上街买了一付印有 “国庆十大建筑”床单;有好几次他以以核武器院长的身份,命令别人离开,自己独闯爆心“报”回了原子弹片,完全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他为我国设计研制了氢弹和原子弹的邓稼先当年的奖金只有2元;他只临时前的几天,在家人的搀扶下才坐进国家给他配备的红旗轿车,绕天安门广场一圈。──表示他已接受了国家人民对他的心意……。
  四、同学们,你读了本文一定有许多心灵的震撼、人生的感悟和生命的启迪。我们应该为什么活着?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请用一句话谈谈学习本文后,你的感想?
  (视时间5~6个同学发言)
  生1:我要向核弹之父邓稼先那样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练好本领,为过效力!
  生2:我要想邓稼先那样不为名不为利,为祖国为人民献出自己的一切!
  生3:我要做邓稼先那样忠厚纯正,没有小心眼的人。
  生4:我要向他那样做一个一生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人。
  生5:我要为我们国家研制新型的核弹,来保卫我们的国家安全。
  生(女)6:我要做邓稼先第二。
  师:那你就是中国的核弹夫人,真了不起!不过发展核武器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拥有核武器只是出于自卫。我国政府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并且一再1996年7月26日,邓稼先逝世十周年的那天,正式宣布暂停一切的核试验。并签署和积极执行联合国核不扩散公约。不能没有核武器;我们拥有核武器是为了维护世界的和平维护我们国家的主权!好,今天的作业:
  五、作业:
  1、积累字词和抄写动人的句子在作业本上。
  2、上网搜索查询“邓稼先”有关的网页,筛选有用的信息和文章、图片资料,开展“我了解到的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专题活动,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采访撰写《邓稼先》的传记和剧本,一定会极其感人和成功,到那时别忘了给我一本……。
  同学们,记得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在一首写给邓稼先的词中说:“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是的,就是凭着这种不图名利、精忠报国的品格老一辈革命家科学家为我们新生的共和国奠定了坚实的根基。今天我们的国家仍然生活在别人的威胁下,我们比起欧美国家还有差距,同学们只有象邓稼先那样赤诚报国,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繁荣富强!下课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文章的形式是“散”的,它没有系统介绍邓稼先的事迹,文中还插入了古文、诗歌、电报等内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篇文章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上推出邓稼先。作者以1898年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情况为例,说明旧中国是怎样“任人宰割”。今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作者这样写,就使读者认识到:邓稼先不是一位普通的人物,而是一位历史性人物,对祖国、对民族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肯定邓稼先“‘两弹’元勋”的地位,赞扬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
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绝对相信他,这是他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从对比中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说明了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才能孕育出邓稼先这样品格高尚的人物,也只有邓稼先这样的人才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为民族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邓小平同志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与小平同志表达的心声是一致的。
第四部分,作者写自己得到消息,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因而感情受到极大震荡,一时热泪满眶。这是作者为中华民族而自豪,为50年的朋友邓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先描绘邓稼先工作地点的荒凉,揣测邓稼先在这样的环境中率领部下奋斗牺牲的时候是什么心情;接着指出邓稼先从事这项工作需要物理直觉、数学见地、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关心邓稼先肩负重任、在关键方案上签字时手有没有抖。接着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在层出不穷的问题前,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最后引述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曲,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并呼应第一部分,把邓稼先的贡献置于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背景上。
第六部分,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这些话是对邓稼先的总评价,同时洋溢着作者对朋友的深情。这一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
二、问题研究
1.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2.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3.有人说,本文作者是大手笔,表现在哪里?
本文作者有传统眼光,历史视野,全球胸襟,因此文章写得不同凡响,高出一筹,一般传记作者很难企及。例如,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赞扬“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因为作者自己具有较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所以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问题。又如,课文从近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蒙受屈辱和宰割写起,引用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和作者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歌》,让读者跟着作者把眼光射到历史深处。因为作者是炎黄子孙,在中国大陆长大,从小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所以始终从近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近现代史看问题。又如,作者把邓稼先同奥本海默对比,始终把邓稼先放在国际大舞台上写,显示出作者的全球视野,一下子提升了文章的境界。这是因为作者学贯中西,胸怀世界,所以有条件把中国和美国的顶尖人物拿来作对比。总之,由于作者熟悉我国传统文化,又具有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所以使课文内涵丰富,底蕴厚重,凸现了一个立体的光芒四射的邓稼先形象。
4.有人说,这是一篇至情文,何以见得?
作者的妹妹杨振玉女士在《父亲、大哥和我们》一文中说:“这是一篇至情的文章,描述了邓稼先的一生。我觉得这也描述了大哥的志向。”
至情,表现在作者对中华民族的至情,对有着50年友谊的老朋友的至情。例如,作者得知中国的原子武器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完全是自力更生搞成功的,就激动得热泪盈眶,显示出作者对民族、对老朋友的深情。又如,作者在第五部分写道:“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这些语句中,都洋溢着作者对邓稼先的一片深情。
练习说明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意,完成下列各题。
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
4.“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把握文章意思,把握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同时练习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参考答案:
1.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4.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二、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现感情的需要。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了解课文语言的特点,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参考答案:
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
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
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三、从图书馆查找、从网络上检索关于邓稼先等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分别为他们写小传,然后全班出一期题为“星光闪耀”的墙报。
设题意图是,从课文出发,引申、深化课文主题,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教育。
教学建议
一、这篇课文涉及的背景资料较多,例如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我国的核武器研制史,邓稼先的生平资料,作者杨振宁的有关情况。了解这些资料,有助于把握课文内容。建议结合练习三,指导学生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的有关背景资料。如无条件,可以利用本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有关资料”。
二、本文有六个部分,篇幅较长,教学中不必面面俱到。有些部分可以只作一般了解,有些部分可以指导学生重点掌握。例如第五部分,在内容上和语言上,都值得重点探究。
三、作者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写的是他的有50年情谊的好友,也是大科学家,因此文中充满深情。既写邓稼先,也写他自己。教学本文时,要注意本文这个特点。
四、本文语言平实,人物关系单纯,时间推移、地点转换都非常清晰,适合作速读训练。速读后再结合默读和朗读,以进一步把握课文。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徐胜蓝、孟东明)
杨振宁教授在中国几乎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1966年至今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1986年起兼任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他与李政道教授在1957年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之后,1980年又获Rumford奖,继而于1986年获自由奖和国家科学技术奖章,1993年获美利坚哲学学会颁发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1994年秋又获费城富兰克林学院颁发的鲍威尔科学成就奖。
创立于1743年的美利坚哲学学会,是一个声誉卓著的国际学术组织,其目前的700名成员中,仅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就有100名。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代表该学会的最高荣誉。这个学会的执行官说,授予杨振宁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是因为“杨振宁教授是自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出类拔萃的设计师”,他和李政道的合作及与密耳斯的合作取得的成就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事件”,是“对物理学影响深远和奠基性的贡献”。
美国费城的富兰克林学院是美国最具权威的学术研究机构之一。这个学院颁给杨振宁的鲍威尔科学成就奖,是美国奖金额最高的科学奖(25万美元)。杨振宁教授是获此项殊荣的第一位物理学家。该学院的正式文告说,给杨振宁颁发此项奖金,是为了奖励他在规范场(即杨振宁于1954年与密耳斯合作创立的杨—密耳斯规范场理论)方面和其他方面的杰出贡献。文告称赞杨振宁的研究工作“对20世纪下半叶基础科学研究的广大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给人类对宇宙基本作用力和自然规律提供了理解”,“杨—密耳斯规范场理论已经排列在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的工作之行列,并必将对未来几代有类似的影响”。
为表彰杨振宁教授在理论物理研究中的杰出贡献,中国有关方面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提出申请,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1975年11月26日发现的、国际正式编号为3421号的小行星命名为“杨振宁星”,已获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正式批准。这是一项崇高的荣誉。“杨振宁星”将在浩瀚的宇宙中永远闪烁。
令我们崇敬不已的是,这位科学大师,时刻关注并鼎力支持着中国的经济建设事业。他的功绩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嘉奖,1996年1月,杨振宁被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首次授予国家级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同时得该项奖的还有英国的已故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美国数学家陈省身、物理学家李政道、德国的知识产权专家豪伊塞尔和日本的水稻专家原正市等六人。此项奖旨在奖励为中国科学技术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国际友人。
(选自《杨振宁传·五版前言》,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二、邓稼先的光辉一生(徐焰)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崇德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国务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危险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985年,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中央尽了一切力量,却无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并转了一小圈,表示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后,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又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选自2001年6月25日《北京青年报》)
三、杨振宁与邓稼先的友谊(徐胜蓝、孟东明)
1964年10月,浩瀚的戈壁滩上空升起了一团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两年之后,第一颗氢弹又放出炫目的光芒。这曾使全世界为之震惊。人们都知道奥本海默是美国的“原子弹之父”,萨哈罗夫是前苏联的“氢弹之父”,然而,中国的“两弹”元勋是谁?
1986年6月,中国各大报纸均在首要位置介绍这位了不起的科学家:
名字鲜为人知 功绩举世瞩目
两弹”元勋──邓稼先
1986年6月,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任命邓稼先为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1986年7月,国务院授予邓稼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和奖章。
核工业部为表彰邓稼先20多年来为发展我国核武器做出的重大贡献,为使他那不计名利、甘当无名英雄和艰苦奋斗、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号召广大科技人员向他学习。
邓稼先可歌可泣的优秀事迹,他那伟大的抱负和精忠报国的感人精神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外国有一本书,题为《比一千颗太阳还亮》。邓稼先献身的事业,亮过一千颗太阳!他从34岁接到命令研制中国的“大炮仗”以来,告别妻子和两个幼小的儿女,隐姓埋名进入戈壁滩。20多年来,他和他的同事们没有任何人在报刊上占过巴掌大的版面。他们都把自己的姓名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深爱埋在祖国最荒凉最偏僻的地方。人们常常忘记他们,只有当“大炮仗”的冲击波冲击各国地震监测站,引起世界一次又一次瞩目的时候,人们才想起他们的存在……
1986年7月29日,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奉献毕生精力的元勋邓稼先病逝于北京。
全国上下为这位中华精英过早离开人世而感到悲痛。
他的朋友们怀着无比悲痛、崇敬的心情献给他一支挽歌──《怀念邓稼先院长》:
天府杨柳塞上烟,
  问君此去几时还?
  ……
  实验场上惊雷动,
  江河源头捷报传。
  ……
  不知邓老今何在?
  忠魂长眠长江畔。
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写道:
踏遍戈壁共草原,
  三十五年前。
  连克千重关,
  群力奋战君当先。
  捷音频年传,
  蔑视核讹诈,
  华夏创新篇。
  君视名利如粪土,
  许身国威壮河山。
  哀君早辞世,
  功勋泽人间。
国务院总理专程从外地赶回北京参加邓稼先的追悼会,他说:“邓稼先同志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典范,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骄傲。”
“稼先逝世,我极悲痛”。邓稼先的岳父、全国政协副主席、90高龄的许德珩老人在他送的大幅挽幛上这样悼念邓稼先。
在地球的另一面,远隔万里重洋的杨振宁教授怀着无限悲痛的心情,给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教授打来了唁电。
杨振宁先生和邓稼先先生有着深厚的友谊,让我们读一读北京医科大学许鹿希教授撰写的《怀念稼先》中的第八节《半个世纪的友谊》的一段吧!
“文革”初期,氢弹爆炸了,但核武器的研制并没有到头。可在那个乌烟瘴气的年代,就连稼先他们核武器研究院也未能幸免。林彪、“四人帮”组织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把斗争矛头指向稼先等十几位理论部的负责人。稼先非常清楚地知道这时只要说一句违心的话,就会给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他顽强地顶着,处境很危险。正在此千钧一发之际,似乎苍天有眼,1971年杨振宁先生从纽约经巴黎飞抵上海。下飞机后,开列了他要见的人的名单,名单上第一个就是邓稼先。这张名单很快传到中央,稼先立刻被召回北京会客。不久,在周总理亲自干预下,基地里暗无天日的局面结束了。
杨振宁先生当然不知道他们的这次会晤对稼先来讲有着多么重大的意义,但是我们全家人从心底深深地感激他。
杨先生与稼先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情谊。他们两家的祖籍都是安徽,在清华园两家人又住隔壁。邓父邓以蜇和杨父杨武之是多年深交的老友。杨振宁教授的弟弟杨振平与稼先也很要好。少年时代的稼先与少年杨振宁总在一起打墙球,弹玻璃球,甚至还比赛爬树。上中学稼先和杨振宁都同在北平崇德中学,杨振宁比稼先高两级,后来他们两人又是西南联大的校友。解放前夕,稼先和杨氏兄弟又都赴美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稼先就与他们分开了,不过他们的友情却一直保持着。
自1971年以后,杨先生多次回来访问、讲学。稼先与他总少不了叙旧聊天。有一次杨先生到我们家,他说想和稼先一起骑车去颐和园。为安全起见,这样的要求我们着实不敢答应他。还有一次,我们一道去北海仿膳,大家边吃边谈笑着,杨先生对稼先说:“这回你可以吃饱了,想当年在美国留学的时候,你可是常常饿肚子的呀!”可不是嘛,稼先留学的时候,生活很艰苦,开始没有奖学金,吃饭不敢按饭量吃,只能按钱吃。有一段,他和洪朝生(现在科学院低温物理中心工作)合住在一位美国老太太的阁楼里,有一次他俩去吃饭,两份牛排端上后,稼先看了看,对洪朝生说:“我这块小,你那块大。”洪朝生就把自己那份给了稼先。……回想起这些往事,杨先生与稼先都笑了。
后来,杨先生多次送书给稼先,有《杨振宁论文选集》,有《读书教学四十年》等,都写着“稼先”或“稼先弟”存念。稼先60寿辰时,杨先生特意送他一副国际象棋。稼先住院后,杨先生到医院看他,并且为他找特效药。最后一次,杨先生送给稼先一大束鲜花,这鲜花象征着两人永存的友谊,正像杨先生给我的唁电中所说的:“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最后,我想以杨振宁先生的一句话作为我这篇怀念文章的结束语: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稼先没有虚度此生!
1987年10月23日,杨振宁在宋健、周光召等陪同下来到八宝山公墓,祭奠与他有着半个世纪深情厚谊的挚友邓稼先。
深秋的北京,瑟瑟秋风给人们带来寒意。八宝山公墓在安放骨灰的灵堂外面庭院里搭起了一个灵堂,邓稼先的巨幅遗像前摆着杨振宁送的花篮,缎带上写着“邓稼先千古杨振宁敬挽”。
杨振宁眼含热泪面对邓稼先的遗像肃立默哀,鞠躬悼念。
祭奠仪式结束后,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女士按照邓稼先生前嘱托,向杨振宁赠送一套安徽出产的石刻文房用具,上面写着“振宁、致礼存念稼先敬留”。许鹿希女士深情地说,这套文房用具象征着邓稼先和杨振宁的乡情和友谊。
邓稼先是杨振宁的中学、大学同学,他为中国的核事业做出如此重大的贡献,然而,过去中国并没有在报刊重点宣传、表彰他。1986年6月,邓稼先病重期间,杨振宁去医院探望他。后来,杨振宁又向中央领导同志谈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早就应该把对中国、对国际有贡献的科学家介绍出来。
杨振宁非常敬重邓稼先,他说:“邓稼先是中国的帅才,他能得到中国领导人的绝对信任,也能得到群众的绝对信任,这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他又说:“中国高层人士选定他当领导者来研究原子弹,这位人士是很有眼光的人。我认识邓稼先,又认识美国的奥本海默和泰勒。这三个人的个性都不一样。邓稼先随和、腼腆,又没有行政工作的经验。当初美国的格罗夫斯将军也聘任了没有行政经验的奥本海默当主持人,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稼先的个性完全不同,是另外一种帅才。我收集了许多邓稼先的材料,我期待有一天有人能写篇有关邓稼先的传记,我希望传记能把他对中国的贡献详细表达出来。”
历史没有忘记他们!198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60周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长达12集的电视片:《让历史告诉未来》。在第8集里,有这样的画面和解说: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壮丽场面展现在荧光屏上,欣喜若狂的中国人民、套红的《人民日报》号外……,邓稼先先生的高大身躯也出现在荧光屏上。
……
“1971年,当杨振宁得知,中国两弹全部是由中国人自己制造成的,他离开宴席走进了洗手间,那时,他已是泪流满面了!”
(选自《杨振宁传》,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