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教案及练习



1. 学习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最后一课》 

2. 了解小说的文体特点 

  

二. 学习重点: 

1. 熟记这两篇课文的文学常识。 

2. 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多角度有序描写的方法。 

3. 学习《最后一课》中运用语言、心理、动作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4. 理清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主题。 

  

第五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 介绍作家作品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写作此集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眼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 

2. 词语正音释义 

确凿(záo)                     菜畦(qí)         蟋蟀(shuài)           缠(chán)络 

觅(mì)食               竹筛(shāi )      渊(yuān)博           鼎(dǐng)沸 

倜傥(tì tǎng)    书塾(shú)              桑葚(shèn)            斑蝥(máo) 

臃(yōng)肿           攒(cuán)        敛(liǎn)                 秕(bǐ)谷                油蛉(líng)             人迹罕(hǎn)至                            叵(pǒ)    

拗(ǎo)                  窦(dòu)          厥(jué)                   锡箔(xībó) 

确凿:确实。 

高枕而卧:垫高了枕头安心睡觉,形容不加警惕。 

鉴赏:鉴别、欣赏。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方正:正派。 

质朴:朴实,不矫饰。 

人声鼎沸:人声喧闹的意思,鼎,古代一种铜铸的锅,一般是三足两耳,沸,水开。鼎沸,本意是锅里的水开了,发出的响声。 

倜傥:洒脱,不拘束。 

缠络:缠绕联结。 

多音字: 

攒  
3. 重点与难点: 

(1)从题目入手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我们在阅读散文时,要透过表面现象挖掘出文章内容之间内在的联系,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表面上看“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是毫不相干的两个地方,实际上作者是将这毫不相干的两个地方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百草园”是儿童的乐园;那里的生活丰富多彩,无拘无束。三味书屋虽看似枯燥、呆板、压抑,但小伙伴们在一起也可感受另一番乐趣。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少年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乐观的心理。 

(2)抓住景物特点,从不同角度,有条理地描写景物。 

“碧绿”“紫红”是从色彩角度来描写景物,“高大”“肥胖”能让人想起皂荚树、黄蜂的形体;“长吟”“低唱”“弹琴”“窜”是从动态写景,而“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都是静态的景物;“黄蜂”“蟋蟀”“叫天子”“蜈蚣”“斑蝥”是动物,“皂荚树”“桑葚”“何首乌藤”“木莲藤”“覆盆子”都是植物;这样具体与概括相衬,动植物交杂,动态与静态互补,内容丰富。作者又将这些多彩多姿的景物有条不紊地加以描绘。先由低处写到高处,再由动物写到植物,由视觉写到听觉,这样既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又使文章条理清楚。阅读文章时还要注意作者对冬天百草园的描写,作者运用欲扬先抑的方法写了“雪地捕鸟”一事,用了九个动词生动有层次地写了捕鸟的全过程,表现出冬天的百草园同样充满情趣。 

(3)课文的第9自然段,是个过渡段,在全文中有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文中三个“也许”写出童年的鲁迅的一种猜测心理,表明当时对家人送他进三味书屋的不理解,也流露他当时对三味书屋有所畏惧。两个“Ade”则风趣地表达了他对百草园的喜爱和留恋的感情。 

  

第六课《最后一课》 

1. 正音释义: 

哽(gěng)               赚(zhuàn)钱          踱(duó)步              惩罚(chéng  fá) 

祈祷(qí dǎo)     诧(chà)异                     钥匙(yào shi)       郝叟(hǎo  sǒu) 

挟(xié)着               强(qiǎng)迫          字帖(tiè) 

祈祷:信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诧异:惊奇。 

2. 文常: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作家都德,他是法国19世纪下半期著名的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他的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情感。 

3. 重点、难点: 

(1)《最后一课》表现人物性格有哪些方法? 

    小说中人物的性格是在情节发展中通过语言、动作、外貌和心理活动逐步展示出来的。小说通过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既交待了时代背景又表达了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情感。文章写韩麦尔先生语言的地方还有很多,都贯穿了爱国主义这根红线。此外文章还写了韩麦尔先生的外貌,着重写了他的衣着“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服,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表现出韩麦尔先生对最后一节法语课的重视和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2)《最后一课》怎样描写小弗郎士的? 

    《最后一课》多次对小弗郎士的心理进行描写,反映了小弗郎士思想感情的变化:想逃学——约束自己——痛恨侵略者剥夺学法语的权利——懊悔没能好好学法语——专心听讲。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感情前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尊重老师,这种感情的变化来自韩麦尔先生的教育和影响,也来自小镇上的人们对小弗郎士无声的教育。透过小弗郎士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在法国人民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4. 重点语句的理解 

阅读下列几段描写韩麦尔先生的文字,回答问题。 

(1)韩麦尔先生“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服,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这是什么描写?为什么他在上最后一课时也穿戴呢?) 

解答:这是对人物的服饰描写(也叫衣着的描写,都属于外貌描写中的一部分)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课时,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2)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怎样理解全句的含义?) 

解答:这是对人物语言的描写,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掌握祖国语言的重要性。“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统治和封锁。 

“钥匙”比喻法语。 

全句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这么高大。” 

(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脸色惨白起来?为什么小弗郎士感到先生形象高大起来?) 

解答:钟声、号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了,时间到了,从此将和法语告别。“惨白”是内心痛苦的表情,是对失去祖国的巨大悲痛。 

小弗郎士完全理解了先生因失去祖国而痛苦的心情。“觉得……高大”是对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示崇敬,小弗郎士感到韩麦尔先生不仅是位法语教师,而且是一位爱国志士。 

(4)“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举止和表情?) 

解答:先生的举止(动作描写)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表情(神态描写)表明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现实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 

5. 破折号的作用 

破折号的作用一是破,二是折。所谓破,就是解释或补充说明。所谓折,就是语意转换递进,跳跃或转折,说话意思中断,引申出有声音延长,副标题的前后等。 

例句: 

(1)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解释说明) 

(2)窗外又传来了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解释说明) 

(3)“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声音延长,话未说完) 

(4)“散学了,——你们走吧。”(话题转换)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一. 选择题: 

1. 选出加点字拼音正确的一组(    ) 

A. 倜傥(dǎng)      惩罚(chéng)          确凿(záo)              菜畦(qí) 

B. 踱步(duó)         犀利(xī)                     气氛(fèn)        秕谷(bǐ) 

C. 桑葚(rèn)          皱边(zhòu)            盔甲(kuī)     捕鸟(bǔ) 

D. 褪色(tuì)          蝉蜕(tuì)               绣像(xiù)        脑髓(suǐ) 

2. 根据拼音,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字,将词语补充完整。 

长(yín)                         (yōu)愁          海(ōu)                 

    (zhuàn)钱             操(liàn)              懊(huǐ)      

    (wǎn)转                皂    (jiá) 

3. 用横线划出句子中的错别字并在后面的括号中改正。 

我一纵身垮过板蹬就坐下。我的心稍为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道,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票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绉边的领结。(    ) 

4.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解释整个词语。 

        (jiàn)赏                         人迹    (hǎn)至 

        (chà)    (yì)             (sù)儒 

5. 选出与例句所用的修辞方法不相同的一项(    ) 

例:远看大斗笠像蘑菇,是那么美。 

A. 悄立在朋友般亲切的三十五楼下,不由得感到有些茫然若失。 

B. 我有了学习语言的钥匙。 

C.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D.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国旗在飘扬。 

6. 选出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    ) 

A. 自从小心翼翼地佩带上那枚白色的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偶然。 

B. 我和领队的那个小小的女老师正说得津津有味,我上铺的女孩却忽然哭了起来。 

C. 我就要和朝夕相处了六年的同学分别了。 

D. 教室里安静极了,只有小刚在人声鼎沸地说话。 

7. 选出问号使用错误的一项(    ) 

A. “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 

B.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C. 我听见韩麦尔先生对我说:“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 

D. 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什么事啦?” 

8. 《最后一课》开头有一段环境描写,写了天气、画眉、草地以及普鲁士士兵的活动,还有布告牌,它的作用是(    ) 

A. 烘托小弗郎士天真活泼的性格,表明他贪玩。 

B. 揭露侵略者的野蛮行径。 

C. 为下文小弗郎士没好好学习,旷课做铺垫。 

D. 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沉闷的社会环境形成对比,暗示国土已被侵略,为下文做铺垫。 

9. “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课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 

A. 说明郝叟老头认识到没文化的危害,不顾年老体弱,要从头学起。 

B. 表明镇上的人们在国土沦亡之际,用这种方式来表示对韩麦尔先生爱国热情的崇敬。 

C. 表明镇上的人们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亡国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 

D. 是为了给小弗郎士做个榜样,教育他要好好学习。 

10. 关于作家作品联系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朝花夕拾》 

B. 《最后一课》——都德——德国 

C. 《我的老师》——魏巍——当代作家 

D. 《十三岁的际遇》——田晓菲——当代女作家 

  

二.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 百草园、三味书屋是作者童年生活的场所,鲁迅用“从……到……”的标题把他们联系在一起,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快乐生活的心理。(    ) 

2. 作者在文章中所写的关于美女蛇的传说、雪后捕鸟和寻蝉蜕都是为了突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 

3. 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的规矩而不用,说明三味书屋的老先生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也反映出他对学生教育方面的开明思想。(    ) 

4. “我用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这句话中“狡猾”是“调皮、机灵”的意思,作者在这里活用贬义词,表现出一个学生对老师的理解和爱戴。(    ) 

  

三. 阅读并回答问题: 

(一) 

A. 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            钥匙。” 

B.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 这两段文字从哪几个方面写韩麦尔先生(    ) 

    ① 外貌    ② 动作   ③ 语言   ④ 心理   ⑤ 神态 

2. 填出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韩麦尔先生把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喻作      ,把       喻作“钥匙”。 

3. B段的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      的信念,又表现了他对国土被侵占       的心情。 

4. 《最后一课》的主题是(    ) 

① 揭露侵略者的罪行。 

② 表现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③ 表现小弗郎士感情变化。 

④ 表现韩麦尔先生热爱祖国、教书育人的崇高品格。 

5. 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愤激动作的句子           ,描写韩麦尔先生木然动作的句子    

          。 

6. 这个语段集中对韩麦尔先生的         、         、         进行了描写。 

7. 这段集中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                             。 

  

(二)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① 不必说(    )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    )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②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③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④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⑤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⑥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 括号里依次应填写的词语是(    ) 

A. 碧绿    深蓝    乖巧    敏捷 

B. 深蓝    紫红    臃肿    灵活 

C. 紫红    碧绿    肥大    轻快 

D. 碧绿    紫红    肥胖    轻捷 

2. 第②句中“单是”的作用是(    ) 

A. 表示仅仅泥墙根一带有无限的趣味,其他的地方都没有。 

B. 突出泥墙根一带有无限趣味,其他地方可想而知。 

C. 符合儿童心理,他们只对泥墙根一带感兴趣,因为那里有吃了可以成仙的何首乌。 

D. 说明泥墙根一带最安全,是玩耍的好地方。 

3. 本段文字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有         和         。 

4. 本段文字中叙述了四件趣事,请依次进行概括是哪四件。 

①                               ②                                

③                               ④                                

5. 本段描写中,作者视野开阔,涉及广泛。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段景物描写的顺序是由整体到局部,整体写得概括,局部写得详细。 

B. 整体是由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由动物写到植物。 

C. 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物。 

D.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长句是在说“单是”之前所写的景物是作者所不感兴趣的,“单是”之后所写到的景物才是作者所喜欢的。 

  


  



【试题答案】 

一. 1. D 

2. 吟;忧;鸥;赚;练;悔;宛;荚 

3. 垮——跨;蹬——凳;道——到;票——漂;绉——皱 

4. 鉴;罕;诧、异;宿 

鉴赏:鉴别、欣赏。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诧异:惊奇。 

宿儒:书念得很多的老学者 

5. A    6. D    7. C    8. D    9. C    10. B 

二. 1. √    2. √   3. √    4. √ 

三. 

(一) 

1. ③②⑤    2. 打开监狱大门的;监狱大门;法语    3. 法国必胜;悲愤    4. ② 

5. 他转身朝着黑板……写了两个大字;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6. 语言、动作、神态 

7. 爱国主义精神 

(二) 

1. D    2. B 

3. 记叙;描写 

4. ① 找蜈蚣   ② 按斑蝥   ③ 拔何首乌   ④ 摘覆盆子 

5. D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