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有关家乡的端午节的文章


家乡的端午节   文 / 似水含烟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这个节日大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它与春节、中秋节并称中华三大节日。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各地说法不一。影响最大的一说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战国时代楚国人,出生在湖北秭归县三闾乐平里。由于他学识渊博,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便做了楚怀王的左徒。他主张对内“举贤授能”、对外“联齐抗秦”,最后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然而,他的这一政治主张却遭到楚国一班奸臣的反对,受到排挤和陷害,被放逐到湖南一带,流落在洞庭湖畔。不久,又听到楚国都城被秦国军队攻破的消息,他难忍亡国之痛,于是在农历五月五日这天投汨罗江而死。人们为了救他,竞相划船寻觅并向水中抛粽子。现一说法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还有的认为过端午是为了驱邪避毒。《楚荆岁时记》说:“五月五日,士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风俗通》中说:“五月五日以彩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至今东北农村还保留着端午节清晨到野外采摘艾蒿挂在门旁和在儿童的臂上系五彩线的习俗。现代学者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即古代吴越人(一个龙图腾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还有的认为端午节源于夏至,即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范晔的《后汉书》就持此说。
在西北地区,端午节也算是个热闹有趣的节日。早在半个月以前,街道上就已经到处可以看到买花花绳和香囊的大妈大婶了。
家乡的端午节,家家都很重视的。挂艾蒿吃油糕粽子佩戴花花绳和香囊是老家乡村最主要的过节形式。
小时候,端午节的前夜,是母亲最忙碌的时候,给孩子们做花花绳,手工制作香囊。小小的端午节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节日,而是母亲们暗地里比较手艺的机会。看谁家娘的香囊做的花样多,手工精,闻闻谁的香草放的多少适中。
香囊的样式主要有一下几种:花草类:梅花桃花菊花用来做香囊外形的最多,一是它们的寓意好,二是它们花形简单容易做。
第二种是动物类:动物类的香囊主要是十二生肖。孩子是什么属相,佩戴什么图案的香囊好看夜吉祥。
第三种香囊样式是水果类:石榴桃子西瓜苹果都是最常见的花样。
第四类是蔬菜:胡萝卜白菜辣子南瓜葫芦做香囊的机会最多。
现在市面上出售的香囊,花色品种更是繁多。什么大熊猫各种车辆各种现代化的配饰都被用来做香囊的外形。
家乡香囊的做法是这样的。先选择好各色花布,以丝绸最为合适,丝绸的光泽和柔软容易成型。裁剪出要做的香囊基本外形,用适当的干净棉花沾上早先买来的香草粉,用裁好的花布裹上沾有香草粉的棉花,再用针线缝制出想要的形状。缝好后,在香囊的一端坠一条佩戴用的细绳子,一个香囊就完工了。
有的香囊用的花布,是白色布印染的图案,作出的香囊更素雅大方。香囊总是和花花绳相伴佩戴的。花花绳就是用五色线(可以更多)结出的细细的绳子。端午的早上,做母亲的总要早早起来给孩子们佩戴五色花花绳和香囊。
老家的孩子脚上手上脖子上都要缠上花花绳,和香囊一起佩戴据说可以防五毒伤害。
门楣上挂艾蒿,是家乡端午最必要最为重视的一项活动了。端午节一大早,男人女人天不亮就起来到沟渠河道边采艾蒿。家乡长艾蒿的地方特别多,随便出门都能找到。艾蒿和野生的另外一种蒿草很相视,那种蒿子叶子尖细,背面发绿,艾蒿叶子椭圆一些,背面是灰白色的。孩子们不能区分,采回来的多半是蒿子而非艾蒿。
端午节习俗的中心是祛毒禳灾,保健康,求吉祥。插菖蒲、艾蒿、菖蒲、艾蒿长期被相信具有避邪和药用的双重价值,因此而生成一系列的习俗。艾蒿历来被制成艾人、天师艾、艾虎等厌胜之物。艾人早见于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该书记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我国传统医药学认为,艾蒿性味辛、苦,温,入肝、脾、肾三经,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调经安胎、除湿止痒、通经活络等功用。艾蒿可以食用也可以用来针灸。据说,野生的艾蒿到了端午节一般就成熟了,端午采艾蒿是最合适的时候。
家乡端午节吃的东西有两样不能少。粽子和油糕。粽子南北方都可以见到。油糕的做法北方比较常见。
发好的面,取可以包一个饺子那么多,用手擀开,中间放上面粉白糖拌成的馅,团成圆形,上锅油炸。出锅的油糕酥脆甜香。纯白糖做馅糖多容易溢出,活一些面粉可以避免那样的流失。
现在,城里的端午节,一样的热闹和有趣。挂艾蒿、吃粽子、 带花花绳、佩戴香囊一样都不少。只是这一切都不像老家那样需要亲自动手了。一切都已经商品化。端午节那天,街上买什么的都有,艾蒿也是附近村里的农民早早用车子运到城里来,两元钱一小把艾蒿。花花绳香囊也是街上买的,现在这些年轻的妈妈们,常常得算计做和买那个更划算。买得划算,只是少了一份动手的乐趣。
去年端午节那天,我也曾早早起来,乘着外出跑步的机会,想和朋友一块体验一下采艾蒿的乐趣。转了大半个早上,一无所获。不知是现在的艾蒿少了,还是城市的附近没有适合艾蒿生长的环境。总之一棵艾蒿也没找到。也许艾蒿原本只喜欢生长于荒野沟渠,天生与繁华和喧闹无缘了。
端午节一切活动,都是体现一个中心。那就避邪驱瘟。我们西北没有喝雄黄酒的习惯。据说喝了酒、带了花花绳和香囊,五毒不能近身。《白蛇传》里的许仙,就是因为一杯雄黄酒,断送了一世仙缘。想来白娘子也是没有眼力,千年就修来那么一个糊涂软弱对她还疑神疑鬼的许官人……
年年有端午,岁岁人不同。明年的香囊为谁香,明年的雄黄酒何人送……
家乡的端午节!
作者:微笑宝贝 于2004-7-5 19:47:47发表在 散文推荐度:★★★
一转眼,眼看就要到端午节了,因为今年是闰二月,所以端午节比平时晚了一个月,记得小时候端午都在六一节前的,这两个节在一起,显的颇有特色
记得,我家后面大坝下有条河.我到现在都忘记它叫什么河~~~~~~好象应该是洮儿河??!在它的上游就是我们整个城的人欢度端午节的重要**场地.这个**完全是自发的,不知道从何年开始.好多年没有回去了不知道今天它是否更壮观.
在我小的时候,每到端午节前夕,家家都叠起五颜六色的葫芦,准备在端午这天早上挂起来,用树枝挂在屋檐上,大门上,远远看去,绿色的树叶,红色的,黄色的葫芦随风飘荡,是那样牵挂我的心,让我今天仍难以忘怀!那似乎就是家乡春天的开始!
我看到别家叠的葫芦是那样的漂亮,羡慕极了,无奈就龌瘥一回,在早上把别人家挂好的葫芦偷走挂在自己家的屋檐下,来满足自己的平衡心.
我和我的几个小玩伴,在端午节的前夕就商量好,在节日的这一天凌晨1点多就起身一同来到河边的大桥上,虽然早,可是这里的人已经不少了 ,我们家乡的习惯,节日这一天是必须在这个河边洗脸的,年轻的人跳起欢快的舞蹈,在那个年代,真是时兴迪斯科的时候,我们不懂就看热闹!顺便折几根柳枝,回家挂葫芦去,由于我当时10岁左右,记得回家的路由于天早的过,好象特别的远.到家后,家里把鸡蛋都煮好了,我们这些孩子纷纷拿出鸡蛋开始磕,看谁的鸡蛋最硬,谁就是最厉害的,这样的推荐到学校进行战斗,通常学校里最厉害的鸡蛋由于舍不的吃,都以放坏为结局.
在外面多年,我始终有个心愿,那就是回老家去过个端午节,去河边洗一下我这好多年没洗过的脸啊,去喝一口家乡河的水!去起一回大早去看看家乡的河家乡的景!去看看家乡的葫芦,顺便偷几枝带回来~!现在长大了,过节的气氛也没有以前浓郁了,好怀念以前的日子~!
怀念故乡的端午节
夜风 发表于 2006-5-23 16:47:00
农历的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传说是为了纪念受爱国诗人屈原而延续下来的.
在我的家乡过端午跟过年一样热闹.过端午的前两天家家户户都准备很多好吃的东西,最让人难忘的是油饼抹晶糕(南方人吃的是粽子,我家乡以前没有,现在有卖的).到了端午节的早晨,人们起的特别早(要赶在太阳出来之前),全家老老少少相跟着去山上踏青,也叫踩露水,远远 去踏青的人流就像一条彩色的绸带绕山而上,新鲜的空气使人感到神清气爽,孩子们一个个兴高采烈,在田野上争先恐后地捧起露水来洗脸,听老人讲用露水洗脸可以防蚊子的盯咬,回家时再顺手采摘一把艾蒿插在门框上,防蚊子,驱邪气.邻里之间还要互送油饼,晶糕以示祝福,孩子们穿着新衣服,衣扣上挂着用彩色丝线做的荷包,图案各式各样,以动物的居多,里面装上雄黄/香草,传说带上它可以保平安除晦气.
过端午节时最开心的是小孩子,玩的吃的应有尽有,大街小巷都呈现着节日的气氛......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围桌把盏,端上油饼/晶糕,再炒几个菜,一直闹到深夜节才算过完了~~~
今年的端午节又快到了,南方的端午节没有家乡那样的浓郁气氛,虽然这里的粽子也很好吃,但我还是很怀念家乡的油饼抹晶糕,吃了让人回味无穷。
故乡的端午节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蘸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首端午节的民谣,但却不是我故乡的。我的故乡在地理位置上虽隶属于江南,却不是像文人墨客笔下般的小桥、流水、人家,有的仅仅是青山、绿水罢了。因为故乡是典型的山多水少的山区小城,所以端午节也没有龙舟下水的盛事,也自有我们的繁华,就像粽子。
记得在小时候,奶奶一般就会在节日前的几天开始准备包粽子,上午把糯米晾一晾,拣一拣,淘一淘。粽叶用开水焯一下,再用清水洗洗,就泡在大盆里备用了。吃过午饭,奶奶就在家里敞亮的地方摆开了阵势,叶、米、栗、豆和肉之类的分类在大大小小的盆里一双筷子就可以包了。包好粽子已是黄昏,于是大人会把粽子结结实实的摁在大锅里,之后注满水,盖严锅,就可以烧水煮了。
其实我对糯米之类的食物不是很喜欢的,更在意的只不过是小时侯过节的那种气氛。特别是这些年来,在外求学、工作多年,好久没有在端午节吃到我很喜欢的小馄饨了,小馄饨似乎只有在故乡才能吃到,外面只有大馄饨,而且里面的馅也没有奶奶做的好吃。因为,在我家里的端午节,粽子倒不是非要吃的,不过小馄饨却是必备的,奶奶知道我就喜欢吃这个。在我印象中,端午节与其说是一个传统节日,倒不如说是奶奶等长辈对我们这些子孙辈的无比爱意和希望了。他们平时总是记得我们这些晚辈的喜欢吃什么,尤其是在节佳日。
故乡的端午节就这样在长辈的殷切关爱中,在浓浓的乡情亲情里,在悠悠的乡味野韵里,一次次飘然而至,又飘然而逝……
故乡的端午
中午吃饭的时候,母亲端出来几个粽子,说是楼下的邻居给送的,这才想到端午快到了。
离开家乡好几年了,也不知道现在的家乡的端午是否还象小时候那样热闹,记忆中的情形却还是那样清晰。
端午节的来历自然不必详说,南方的地方照例是龙舟比赛,我的故乡在中原,自然没有这些,却也是十分隆重的对待。
端午那天,家家都要在门口插上几束艾叶,一是避邪,二是放蚊子。粽子也吃,只是不会包,只有到街上去买,所以粽子倒不是端午的主角。那时候农村普遍较穷,父母们便煮些鸡蛋和蒜头给小孩子吃,也算是过节了。记得小时候我们书包里放着煮好的鸡蛋,互相拿着去碰,谁的破了就被赢家拿去吃了,而且不许反悔,颇有些君子之风。
实际上过节都是给小孩子过的,那时候父母疼爱孩子,所以在端午之前就要准备为小孩过节的东西,倒是比较郑重其事。大致有以下几个物件。
雄黄,是一种中药,父母们买来捣碎和水成糊状,在孩子们的耳朵、小屁股、脚跟处涂上,说是避邪,其实那时候都是些土房子,又没有蚊香之类的防蚊子的东西,只好拿这些当驱虫的东西了。那时候最讨厌的就是这个,一股难闻的气味,现在想想是父母的一片苦心啊。
五彩线,就是用各种颜色的线柠成一条彩色的线,五颜六色的很是好看,把这些线系在手腕脚踝和脖子里,象个线圈。而且父母还警告说不到十天不能摘下,或者这些五彩线圈就会变成蛇。当然那时候是怕蛇的,只好小心翼翼的看好,不敢轻易摘下。
香囊,就是用布绣成各种式样的荷包,里面包有许多香料,大概有些喜欢看古典戏曲的朋友都知道有出戏叫“香囊记”,说的就是这个东西。端午节中,最富于静态美和温馨气息的莫过于制作和佩戴香包,香包又叫香囊,也叫馨香。以住由于医药不发达,人们就把具有杀菌作用的雄黄、艾草等药材研成粉末用布包起来戴在胸前,利用它散发出的香气使夏天的虫菌不受侵扰,这就是香包的起源。所以一到端午前,就有许多小贩走家串户的叫卖丝线和香料。父母们买了就给小孩子们做香囊,有菱角的、月亮形状的、动物、抱脚娃娃等。很是好看,上面还用蒜头的干茎截成一小段,用丝线串起来坠在香囊下面,简直就是精细的工艺品。姑娘们也开始仔细的绣起来,送给自己的恋人,互相比较看谁绣的最好,自然佩带的人是心里甜孜孜的。可见香囊也是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们的定情信物。
说到香囊,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女孩子们身上的香囊可以去抢,如果你看到哪个女孩子身上的香囊好看,你大可以大胆的去抢,姑娘们虽然躲闪着不让,可是并不气恼,你抢去了她也不会去要,更不会责骂你。不过前提是你要脸皮厚点,一般姑娘还是不会轻易的让你抢去。如果有姑娘送给你香囊,那就说明她喜欢你,你如果佩带在身上,就暗示着姑娘你也喜欢她。
不过遗憾的是,那时候虽然我经常抢到不少香囊,也有女孩子送给我,却仅仅是当做小孩子的游戏,并没有那么多的心思。确实是辜负了少女的一片心情,有些可惜了。
漫话端午节的原形态
乌丙安
端午节是我国的民俗大节,不仅每家每户都要隆重庆祝,而且还在一些地方举行丰富多采的节庆活动,其中包括纪念屈原的祭江招魂古俗。实际上,这个节日最早一直是以祛除病瘟、躲避兵鬼、驱邪禳灾的节日传下来的。在端午节的活动中,像古代用五彩丝缠粽子、缠手足腕、用楝叶包米粽,采插艾叶、菖蒲,取蟾酥,涂饮雄黄酒,调制朱砂酒,采多种草药,张挂钟馗画像或避邪符印等等都和纪念屈原无任何联系。即使在长江中下游,也有一些地方把端午节看做是纪念伍子胥或纪念越王勾践及孝女曹蛾的,与屈原之死也无关。可见,端午节作为各地方的民俗节日分别有纪念地方历史人物的内容;但是作为全民性的民俗大节,端午则是以酷暑之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避瘟驱毒活动为其主要内容的。当然,除了防灾去病外,古代的避瘟带有许多俗信色彩。也正因为如此,这个节日的民俗意味就更浓重了。
    古人流行的端午日采艾悬艾、涂饮雄黄酒,其去瘟解毒的含义是十分明显的。但是,系挂五彩丝的驱邪意义就比较复杂了。
    五彩丝绝不是五彩缤纷的花色丝线,而是确定了的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丝线合并成的缕索。五月初五日这一天,成人们把它系在肩臂上;或做成五色丝镯,缠绕在儿童手足腕上,或悬在蚊帐、摇篮上。
    五彩丝,又俗称五色丝。古俗名称避兵缯、朱索等。系在蚊帐、摇篮上的又叫宛转绳、健绳。早在东汉应劭著《风俗通义》中就已经记载说把它系在臂上可避除兵鬼、不染病瘟。在《续汉书》、《后汉书》中,端午日这天用朱索、五色印做门户装饰,认为可抵防恶气。五色丝的五色代表五行,汉代信仰五行阴阳之说,五色又代表了五方位,彼此相生相克,具有神秘的驱邪迎吉作用。青色属木,代表东方,赤色属火,代表南方,黄色属土,代表中央,白色属金,代表西方,黑色属水,代表北方。以动物为标志,东方为青龙,南方为朱雀,西方为白虎,北方为玄武(龟蛇),中央为黄龙,均为灵物。五色丝可以驱邪避瘟的象征意义远比实际功能明显,因为至今没有关于这几种色彩为什么会消灾去病的具体说明。可见这是信仰中的具有魔力和象征的神奇物,和节日用的艾叶、菖蒲、雄黄等医药功用显然不同,纯属民俗信仰上的需要。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节日的五色丝又充分表现了祝贺的含义。儿童用五色丝系脖颈、缠手足腕,俗称长命缕、续命缕、百岁索、健索。辽代北方民族妇女于端午日系五色丝于手臂上,俗称合欢结,辽代妇女把五彩丝札成人形簪在发髻上,也叫长命缕。辽、金帝王系五色丝,并遍赐群臣僚属五色丝,又称赐长寿缕。江南用纸帛折菱角方后再缠以五彩丝,于节日相互馈赠,妇女将这种叫做“襞方”的节日饰物缀在胸前,以示妇女在女性劳作方面的功绩。这些习俗已经与避兵鬼、除病瘟关联不多了,更多的是从正面祝福祝寿了。这正是端午节在驱邪避瘟的同时所具有的祝贺祈寿的积极主题。
    端午节的饮食习俗除了喝雄黄酒之外,最突出的有代表性的就是吃粽子。粽子,古称角黍。早在公元2世纪时便流行这种食品了。最早是用新竹筒盛米煮成筒粽,后来才改用楝叶、菰芦叶、竹叶、苇叶裹粘米成尖角心形状,煮熟后食用。据传最早流行于长江、汉水流域,与端午节投粽入江中祭屈原或饲蛟龙的习俗相合,流传为节日食品。唐宋以来粽子成为举国上下最流行的节日美食和馈赠礼品,不仅家家争做,而且市场上也出售各种各样的米粽。唐明皇还为此吟出了“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的诗句。节日期间供祭神佛和祖先也都用米粽。1700余年以来,粽子的花样繁多,随着华人在全球各地移居,把粽子也带到世界各地成为中餐美食,快餐珍品。粽子早已脱离了祭屈原、饲蛟龙的古俗文化束缚,成为当代广泛流行于世的传统食品。
    粽子作为节日食品其本来的意义不在于祭祀的需要,主要是节令的需要。在汉代的《风俗通义》里关于粽子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往往被学者们忽略。它认为粽子所以用菰叶裹粘米和枣栗等馅,用灰汁煮熟食用是“取阴阳包裹之象也……,所以赞时也”。在《齐民要术》中也引述了《风土记》的注说:“粘黍,一名粽,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也。”这是用阴阳之说解释这种食品象征节令特征的意义所在。农历五月初五,是正当夏至的节气,恰好是寒气终于消尽,热气达到饱和,凉气将至未至的仲夏季节,阴阳达到相互裹胁、均匀调和的状态。此刻的时令才是全年最适中的季节,为此古时把端午节又称为天中节。在这个节令吃用粘米做的凉食,用菰叶、苇叶、箬叶包裹,用灰汁煮熟后晾凉,色、香、味别具特色,可以从中品验到这个节令阴阳相裹的风味。不然的话,人们何不照常做糯饭省时省事,偏要费事耗时去包制各种各样的粽子呢?从这个古老的传统特色看,这粽子的发明创造和吃粽子习俗的源远流长,倒很有适应自然生态环境、选择相应生活方式的某些科学道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谷部四》中着意介绍了粽子这种食品,可见作为节令美食,也可以说还有相当的药膳食品的养生价值。
    最后说说龙舟竞渡。赛龙舟据记载是源于为屈原招魂,这在楚地已经相沿成习。但这似乎也只是部分地区的活动。因为在吴越地区,龙舟竞渡又变异为祭伍子胥或祭曹娥。即使是在楚地祭屈原的竞渡,也变异为从四月初八揭篷打船开始便进入了划船比赛的准备,远比祭祀更加郑重、繁忙。在《武陵竞渡略》和《荆楚岁时记》中那种热烈紧张的竞技描写和赛事意义已经全然离开了为屈原招魂的传说原意。龙舟竞渡前都分别请来“山老师”(巫师)祭神做法,占卜胜负,也与招魂无关,只是为了预测夺标胜负。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龙舟竞渡原本具有的较强的竞技主题。这在江南水乡是十分显然的。    我国北方从来没有端午节竞渡习俗,所以从来也没有过祭江为屈原招魂的意识和信仰。但是,历史上却有过端阳驰马射柳、骑马击球的传统竞技。辽国的契丹族将士和金国女真族兵将,都有端午节日射柳、打马球的竞技遗俗。
    驰马射柳是于端午清晨,先设棵棵小柳树于校场,将柳树干中上部削去青皮一段,使之露白,作为靶心。然后赛者依次驰马拈弓用无羽横镞疾射削白处。比赛获胜名次是:射断柳干后驰马接断柳在手为胜,断柳而不能接到手中者为次,另外射中非白处,或射中削白处却未断柳者与未射中者一样均为负。这种节日竞技实际上是一种很好的军事技术的训练,相沿成习,直至清末。至于骑马击球是在马上执鞠杖,杖头如偃月形,兵分两队争击,射门取胜,和现代马球相似。
    如今,南国的龙舟竞渡活动已经发展成国际赛事。而北方随着封建军事帝国的灭亡,原属于旗兵将士的骑马竞技活动,并没有传入民间,自然也就随之自消自灭,古老的节日赛事已经失传,使北方的端午缺乏应有的热闹气氛。如果有条件进行抢救、挖掘、整理,把射柳和马球的竞技与北方民族的传统骑射民俗结合起来,或许有希望成为北方端午节两项大型的节日竞技活动。
故乡的端午
今天是端午,没有过端午节可能有十几年了。老家的端午节非常的隆重,在我记忆中,这恐怕是最热闹的节日了,对小孩来说,犹其如此。过年虽然是最盛大的,但好象是自私的。家家都关着自家的门,躲在自家的小屋中,去享受团员的欢歌笑语,再远,再累的人,都会在这个日子赶回家去看看亲人,祭祭祖先。可端午不一样,正好相反,是走出去的,去很远很远的高山,在山顶平原上集会,有点象外地的重阳节登高。重阳节是登高前是要插茱萸的,我家的端午要在门上插“青蒿”,在我们家很常见的一种小草。有些人家还要喝雄黄酒。那天我妈通常会渚好多鸡蛋和大蒜来吃。
端午不是国家法定放假日,但老家许多官员还是开车一老百姓一起去遥远的高山,去看少数民族唱歌跳舞。跳舞似乎一向是汉族的弱项,所以只能是去看了。至于为什么要远择去很远很远的高山,我不清楚,或许就不曾有人清楚过。书上说是为了记念爱国诗人屈原的,在湖北湖南如今还在热热闹闹的赛龙舟。想必还是很和屈原有关的了。就我所知,也就这两个省的端午似乎还比较有趣味。
端午对小孩来说就更重要了,当然对于成年人似乎也是同等重要。想做生意的,早早就把各种点心,凉粉等做好,然后雇车到预定集会地出售,如果是穷一些的,自然是自已背着到那个地去挣两个小钱。而集会的地方不知道是谁指定的,有一些经典地方年年都会有盛大的集会,而其它地方要根据情况而定。也不知道是谁发出的通知,反正快到端午的时候,基本大家都知道有哪些地方可以集会了。一般都会远在本地方比较有名的山峰,峰顶还须得有足够的宽度供大家活动。据说有少数民族跳舞,赛马,蓝球赛等。说实话,各个民族在这天似乎是最团结的一天,大家都高高兴兴的玩,相互欣赏。少数民族穿上了他们平时难得一穿的服装,载歌载舞。
对很多人来说,这样的大型集会可是相亲最好的时机。汉族多半是看看,年少的,看看热闹,年轻的,饱饱眼福,年老的,给自已的子女物色对象。再说亲朋友好友,平时也难得一见,这也正是相嘘寒问暖,增进感情的时候。要说大胆有趣,还得是少数民族们,年青人们会在当天挑选自已喜欢的对象,然后当天就带回家了。直到生了孩子才能回娘家。不知道这是不是真实的,只是小的时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同时却觉得这是多么有意思的事啊。
我从来没有去参加过任何一次端午集会过,因为路程太遥远,那些地方交通也不方便。家人们怕我们走丢了,带着又是累赘,所以不让我们去。那时家穷,老爸也不愿意给我们兄弟几个午饭钱。那时看到邻居小伙伴们拿着他们父母给他们的端午钱,我和弟弟是多么的羡慕啊。曾经有几次,我们都因为没有钱,去不了而哭泣。
上初中后,因为学习紧张,此后就再也没有机会去参加端午集会了。老家大部分人是不吃粽子的,不过吃的也不少。在家我从来不吃粽子,不过喜欢闻粽叶的香味。如今离家很远很远,工作局限也锁定了我大部分的时间,也许,没有,也不可能再有机会去参加那样的集会了,但我却学会了吃粽子。不是因为它好吃,好象是一种思念,每年我都不自觉的会买几个粽子来吃。
今天我吃了两个粽子,想起家人,惆怅满腹;想起远去的她,激起心底隐隐的痛。
故乡的端午节[夏末和声]
城市生活犹如奔驰的快车,那些民间节日似不起眼的小站一掠而过。精明的商家却抓住契机,早早推出隆重的节日礼物,在我淡泊的内心又翻动起浓浓的故土情节。 
  民间过阴历,节日就拴在太阳的脚踝上 。当红红的夕阳从北窗走进室内,母亲说,“快过端午节了。”每到傍晚时分,我就去注视那片夕阳,心里盼望着:多些,再多些。少言的母亲也张罗起来,剪贴各式各样的纸葫芦,几剪下去,形状逼真的葫芦就摆在你的面前。从此,节日的喜庆便呈现在门上、窗上、柜子上。岁月斑驳着剪纸,可往事依然,欢乐依然。 
  最热闹的场景还是端午节的早上。天刚蒙蒙亮,寂静的山村便传来“吱嘎嘎”、“哐啷啷”的开门声,张家、李家、王家,紧接着是踢趿的脚步声。大家不约而同地在街上碰面,相视一笑,打个手语,然后直奔西河,此时是不能说话的,说了话再做事就不灵验了。 
  走在路上,眺望四野,澄净的天空映衬出黝黑的山峦,齐腰高的庄稼在晨风中簌簌作响,清新的空气混合着碧草的芳香阵阵袭来,雀儿在枝间跳跃,声音婉转悠扬。面对这自然的乐章,真想加入晨曦的歌唱:“我是一只快乐的小小鸟……”哦,不能说话,那就唱在心里,笑在眼里吧。 
  来到西河,河水正欢快地接纳着乡民,下田的壮汉,做饭的妇女,在家望门的老人,还有只会疯跑的娃娃。大家紧张地忙碌着,用河水洗脚、洗脸、洗头发,据说这样能保证一年内不头痛、不失眠;然后绾起裤管,走进凉凉的河水,这样能治疗风湿病。老人不能下河,就由晚辈背着,虔诚地在河水中来回走动。最后一项工作是采艾蒿。艾蒿,不了解它的特性,只识得灰绿色、略呈圆形的叶,尺把高,有股奇异的芳香,可以驱蚊。这个不难寻找,河岸上遍布都是,采上一把,再掐掉两片叶子夹在耳朵上,一年内虫子也不会爬进耳朵了。这回可以说话了,大家跳啊,笑啊,笑得太阳颤颤的,把金色的光芒丢进林中绿茸茸的草丛。 
  一切停当后返回家,已日升一杆,把艾蒿插在门上可以避邪。这时母亲已备好早饭,揭开锅,是黄澄澄的糯米粽子,豆芽炒韭菜,黄黄的,绿绿的,那种余香,至今还让我回味无穷。 
  其实,端午节这个节日源于纪念诗人屈原,但在时间的演绎下百姓们更趋于实际,为什么在这天早晨虔诚地走下凉凉的河水,虔诚地去做流传的一切,相信这是个神灵的日子,亲临河水,就能得到神灵的庇护,这个神灵就是百姓爱戴的屈原吧。 
  先人长眠江水,流传于世的是诗人不屈的精神,就像这民间节日的延续。遗憾的是久居闹市已没有机会再看一眼欢快的西河,也没有机会再和母亲学习包粽子。但我从没放弃过,每逢端午节,都努力尝试着,在尝试中,能再次感受到母亲的赠予,也想把我的感受传递给我的孩子,因为生活中有很多东西是不该也不能忘记的。
家乡的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大同小异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今天和网上一个朋友聊起,发现各地的习俗有些还不一样。离开家乡已经近八年,记忆中很多习俗都已淡忘了。记忆中,家乡的很多东西是和别处很不一样的。
首先是粽子。不同时节吃的粽子不一样的。有句话叫食在广州,我家虽然不在广州,但离广州也不是很远了,我想南方总是比北方的吃法多一些的,有时也比较精致。家乡端午节的粽子叫灰水粽,由糯米兑着碱水做成,中间不放馅,只插着一根染成红色的植物茎梗,其实就是一根红色的小棍子。做得比较好的灰水粽晶莹剔透,隐隐约约还能看得见其中的红芯。为什么不放馅?我也没有考究过,我想大概是古时候人们生活比较穷困,做不起有馅的粽子,就拿红芯代替了,一直延续至今。没馅的粽子没有味道,如何让人下咽?沾糖或者蜂蜜就可以了,味道还是很不错的。我小时候还是很爱吃的,现在只能在脑海里回味灰水粽的味道了。记得好像还有另一种粽子,是放在竹筒里面的。做好后打开,飘出一股清香,让人忍不住不顾烫而一口吃完。
     每年端午节,母亲会买回朱砂、雄黄、香药等,用花花绿绿的布外包之,做成香囊。香囊大都呈心状、桃符状,也有小老虎状的,特别好玩,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我通常挂了一两天就腻了,就把香囊挂在床架上。香囊清香四溢,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家乡除了青山,还有很多河流,有的湍急,有的平缓,大小不等。有的河段之宽,实为北方朋友所能想象。不过,家乡好像没有赛龙舟之风,倒是春节元宵经常有人舞龙舞狮舞白鹤的,黄飞鸿系列的电影就经常有舞狮的镜头。有没有赛龙舟,我不敢确定,可能是我离家太久,淡忘了吧。
端午节这天好像还要洗木叶水以去百病,忘了是七月十四还是端午节了。这天就烧慢慢的一锅水,在水桶里放上许多奇异的植物叶子,也许是菖蒲、艾叶、榴花、蒜头之类吧。水烧开之后,倒进水桶里,洗澡间顿时迷漫着一股奇香。水桶里的水这时就叫木叶水。小时候母亲会拿出一个煮熟的鸡蛋和一对银筷子,将蛋壳去掉,让我把蛋黄吃掉,然后将蛋白放进湿毛巾里,弄碎,再将银筷子放进湿毛巾和蛋白混在一起,最后将毛巾卷成一团,沾着木叶水就开始替我搓背了。擦了一会,打开毛巾一看,蛋白已经变黑了。母亲这时会告诉我,“嗯,病已经被逼出来了,离开你远远的了!”。后来我学了化学,我知道这是银和蛋白质起化学反应的结果。于是我郑重告诉她化学的道理,告诫她以后不要这样做了。Sigh,那双银筷子,不知道还在不在?以后我还想给我的老婆看看哪^_^
记忆中家乡的端午节大概就是如此了,真想回家看看呀。
家乡的端午节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三大节日之一。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
中国各地端午节的习俗不尽相同,我在北方生活多年,总的感觉是北方的端午节的节味不算太浓。端午节的由来和湖南,江浙,长江中下由区域以及中国南方关系密切,而且端午节期间,南方的夏收已经结束,只要年成好,农村一片欢乐景象,所以南方的端午节就非常隆重。在端午节这天家家挂钟馗像(以盖有“灵壁县正堂”大印之钟馗像最佳)以避邪,门上插菖蒲、艾叶以驱五毒。午时,谓是一年阳气最盛时刻,乃于室内熏艾烟、放雄黄炮,以驱除五毒和蚊蚁,所余艾叶留作药用。相传为纪念屈原,人们于是日多以箬叶、糯米裹成粽子。中餐饮雄黄酒,谓可驱邪祛毒。又以雄黄酒在小孩额上画一“王”字,谓热天不生疱疖。幼儿身穿印有五毒图案的围兜,胸前佩锁、香袋、“老虎索”。是日沿江举行龙舟竞赛,锣鼓喧天,旌旗招展,观者如堵。许多地方还兴端午节吃“五黄”,即:“黄鳝,黄鱼,黄瓜,黄酒和咸蛋黄”。
在我的家乡安庆,端午节还有两大特色食品:鲥鱼和绿豆糕。鲥鱼味道极为鲜美,是长江四大珍贵名鱼之首,有非常强的地域性和时间性,鲥鱼是每年端午节前后由海里游到长江产卵,但只能游到安庆的小孤山为止。所以鲥鱼只是在端午节前后很短时间产于长江由镇江到安庆这一段,非常名贵,古是被看成“御膳”食品,在五,六十年代,产量还较多,价钱不算太贵,不仅富有阶层能吃,平民百姓偶而也可尝尝鲜,但是现在由于长江环境日益污染,鲥鱼成为濒危鱼类,几百元一斤也买不到,基本上就是没有了,所以现在吃鲥鱼只能是昨日黄花,成为历史了。但是端午节期间刚上市的绿豆糕,是安庆有名的地方特产,甜美可口(比北方的那种绿豆糕不知要好吃多少啊),让人们还不致于完全失望,还能够享受到一点节日的口福。
元宵节的灯笼   文 / 似水含烟
很小就听母亲讲:“小初一大十五”。想来在母亲她们那一代人眼里,正月十五应该非常热闹隆重了吧。
在我们老家农村,正月十五对于三种人最有意义。未成年的孩子、刚过门的新媳妇和去世的先人!
从正月初五以后,舅舅们就忙着给小外甥们送十五玩的各色灯笼,越早越显得外甥的金贵。老家有个歇后语叫做“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可见这舅舅送灯笼的重要。我也没有仔细考证过这个年俗意义和出处,但从有关灯的传说可以看出舅舅作为外甥最为亲近的外戚送灯笼的含意所在了。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十五晚上,凡是有灯笼的小孩都要挑着灯笼到街上玩耍,或者被大人领着到自家各个屋子里转悠,用灯笼照照屋角四处,据说可以赶走污邪之气。之后村里的孩子们各人挑着个人的灯笼,相互碰撞游戏,那时的灯笼大多是手工裱糊的纸质圆形火罐状的,里面点上小蜡烛,一碰撞便烧着了,一个晚上有时要烧掉好几个灯笼,有趣的很。现在图好看时尚,舅家送灯笼喜欢送光电的,带电池的灯笼好看不易烧坏,但也没有了耍灯的乐趣。
在老家,女子结婚第一年正月十四,娘家派人将出嫁姑娘接回娘家团聚,称之“躲灯”。接姑娘的一般是她的哥哥或者弟弟。关于躲灯的来由版本很多。我们关中新媳妇过门后,头一年正月十五以前要去亲戚家住几天,叫做\'躲灯\'。正月十六大清早由亲戚送回婆家,亲戚除了送衣物和两只灯笼外,必须送十二个锥巴(祭司神灵及自家祖先的贡品馍)。有趣的是送入院内后,本家的姑嫂取一个锥巴从洞房的窗户格里扔到新媳妇的炕上,大家一齐涌进房内看,锥巴底若是朝上就说新媳妇头胎会生女子,若是底朝下,就说新媳妇头胎保准生儿子。
东北地区的习俗说十五灯节这一天,如果看了婆婆家的灯会克公婆,看了自己家的灯会夫妻相克,娘家、亲戚家也是同理。所以新媳妇们一定得躲开十五的灯笼。
在老家农村,三十下午各家各户早早准备香纸表钱贡品去坟地请故去的各位族人回家过年,请回家后立即放鞭以示欢迎,这礼节在农村过年中最为重要。十五年也算过完了,各家又得送先人们回他们的冥国去了。所以十四下午,凡有亡灵的人家需是早早备好给先人上灯用的小灯笼,撤了正月里供奉的牌位,早早上坟送祖先返回冥国。
前几年,每逢十五元宵节,各种灯会异彩纷呈。猜灯谜便是元宵夜最感兴趣的事情。五光十色的手工灯笼上飘荡的各式谜语新奇有趣。儿子小的时候,每每带着他抵到人堆里猜谜兑奖,一个笔记本一块橡皮一个小手电,作为猜中的奖品会让儿子兴奋好长时间。现在传统手工做的各种灯笼很少见了,灯谜用的灯笼绝大多数是先进的电光灯笼,降低了观赏的意义。
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
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
星烂乌云里,珠浮浊水中。
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食“圆子’望明月,祈来年家家团圆幸福!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