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诵读欣赏《次北固山下》《赤壁》《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泰戈尔诗三首》教案

诵读欣赏
教学设想:
第一单元课文定位于“亲近文学”,所选的文章,都是名家名篇,文质兼美,体裁多样,又各有侧重,从而来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亲近文学,走进文学这个艺术的殿堂。而本课作为第一单元的诵读板块是本单元主题的补充和延伸。《次北固山下》需要紧紧抓住诗里流露出的思乡情感这一中心,通过朗读——感悟——拓展——背诵四个环节,由浅入深进行学习活动,并由此而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赤壁》则要抓住借古抒情和以小见大的手法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浣溪沙》的教学要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泰戈尔诗三首》都是叙述儿童心理、儿童生活的诗,诗人以儿童的眼睛和心灵观察自然、感受生活,朴素的展现了孩子们充满童稚的想象和纯真美好的情感。《金色花》用充满童稚的想象,细腻地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而又稍带顽皮地与妈妈嬉戏的心理,含蓄地表达了孩子与妈妈难舍难分的感情;《告别》则用了奇特美妙手法深刻地写出了离别时孩子对妈妈的眷恋之情;《榕树》则通过榕树这个意像表达了对妈妈和故乡的思念。这些与学生的生活、心理比较贴近,学生通过自主诵读这三首诗,容易引起他们心灵上的共鸣,他们会发现文学其实并不神秘,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从而拉近与文学的距离,使学生对文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了解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运用想像手法展现世间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阅读优美诗文的兴趣,热爱、亲近文学。
2.体验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掌握朗诵技巧,培养鉴赏能力,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
教学方法:
诵读法。反复吟诵,让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进入意境,细细品味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问答法。在梳理词作时,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词作内容。
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对词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次北固山下》和《赤壁》,了解唐诗的格律常识,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
“诗以言志”, 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 我们已学过的《登鹳雀楼》就有很深的寓意。谁来说说这首诗所包含的哲理含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须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几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
二、学习《次北固山下》
(一)检查预习
1.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印证了“人以诗传”的道理。
2.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 首联:(1)客路青山外, (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 (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 (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 (8)归雁洛阳边。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串讲: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三)交流互动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2.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3.《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4.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示例:
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北固山的位置, “两岸”“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张笔。
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平”“阔”“正”“悬”都是诗眼。潮平两岸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平两岸阔。”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生”和“入”的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生”和“入”的妙处,又在于诗人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生”和“入”的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生”和“入”的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
5.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
(四)质疑交流
1.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历史的车轮转到了今天之后,我们有了火车、飞机,有了电话、网络,我们的神州五号也顺利“上天”了,地球已经变成地球村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思乡情感又怎样呢?有还是没有?多还是少?淡还是浓?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放大一点,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再放大一点,它同人类的家园也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作为地球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
乡愁依然存在我们现代人的心中,只不过不像古代那样,由于条件的限制,而变得单纯、狭窄和浓厚,作为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一员,我觉得应该要树立“大家乡”意识,树立全球意识,树立人类意识,甚至树立宇宙意识,让乡愁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博大,更加宏伟。
(五)自主小结
我懂得了读古诗时,既要认真领会诗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某些新的东西。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样才能把古诗读“活”。
三、学习《赤壁》
(一)检查预习
1.简介作者并解题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太和进士,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节奏:223 语调:低沉舒缓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串讲:折戟:折,折断。戟,古代一种兵器。将:把,拿。东风:春风。
(三)交流互动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与古代战争联系起来,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正由于发现了这片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因此,“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两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诗人发表议论,“东风”不仅仅指的是自然界的风,而是含有建功立业各种条件和因素。曲折的反映出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似乎又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赏析语句
方法指导:赏析语句可以运用(手法+作用)的方法,即语句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这样的手法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示例:这句话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以两个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的命运,表达了作者 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四)背诵全诗
四、反馈练习
1.《次北固山下》作者______,______人,______代诗人,他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一路行走,当舟次北固山下时,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题目中“次”是________的意思,本诗属______言____诗。
2.《赤壁》中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的重大影响的诗句是:
, 。
3.对《次北固山下》的颈联和颔联以及进行赏析。
五、布置作业
1.背诵两首诗
2.按要求预习下两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浣溪沙》和《泰戈尔诗三首》,在背诵和熟读中加深理解,鉴赏诗词中的佳妙之处。
一、复习导入
检查上两首诗的掌握情况
二、学习《浣溪沙》
(一)导入新课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苏辙兄。嘉佑进士。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2.元丰五年(1082)三月,词人谪居黄州期间作的一首游记词。“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在城东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垦荒耕种,自号东坡居士,物质生活也比较艰苦。但他能抱着“但令人饱我愁无”的态度,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首《浣溪沙》就表现出了他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3.解题
“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或作“纱”。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录音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4.参照注释,理解诗句。
串讲:浸溪:浸在溪水中。 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
(四)交流互动
1.词前小序,点明写作词的缘由。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2.《浣溪沙》上阙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画面有何特点? ——描绘了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三幅画面。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浸在涨满了水的小溪里,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在啼叫。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又带有作者当时丝丝落寞之情。
3.下阙转入抒怀,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五)自主小结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即景抒怀)、蕴含人生的小词,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作者写此词时,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能有如此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怀,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三、学习《泰戈尔诗三首》
(一)情境导入
著名诗人冰心曾说过:“每个人的童年生活都像一颗闪光的珍珠,串在了你记忆的项链上,即使两鬓斑白的时候,岁月的尘埃也掩埋不了它那诱人的光泽。”这句话,也许已勾起了你对童年生活的无限遐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印度诗人泰戈尔一起走进那新月般纯结美好的童真世界,去重温童年的梦,去感受孩子心中那份挚爱纯情。
(二)作者简介(让生汇报课外查阅的有关资料,师小结)
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作家、社会活动家,他多才多艺多产,一生写了50多余册诗集,代表作有《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等,其中《吉檀迦利》《园丁集》于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先自由朗读,要求:
①用笔圈出生字、词
②边读边感知一下课文写的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能用几个词概括一下吗?
③试着用你感觉到的孩子的语气去读。
2.让学生谈一谈那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应该怎么读,给大家读一遍。
3.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最后归纳总结:文中的孩子天真活泼、调皮、可爱,他与妈妈难舍难分,十分着恋妈妈,应该用舒缓、温馨、深情而又活泼的语调去读,特殊语句还要具体对待。
(举例:《金色花》①“孩子,你去哪里啊?”(着急)
②“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惊喜,责怪)
③“我不告诉你,妈妈。”(调皮、撒娇)
(四)交流互动
1.幸福的孩子童年生活是无忧无虑的,《金色花》中的孩子是那样的天真、活泼、可爱他为什么会那样幸福?谈谈你的理解,《金色花》有什么意义?
(有妈的孩子,幸福享不了,因为沐浴着母亲,所以孩子如此幸福“金色花”使人想到金色的童年,想到母爱的温暖如阳光)
2.我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不愿让妈妈知道呢?我为妈妈做了那么多好事,妈妈为什么还说我“坏”?
(我想与妈妈时刻在一起,不想让妈妈知道辊在与妈妈捉迷藏,符合孩子调皮的特点,金色花也许就在自家院子里,这样我可以默默地跟随妈妈,关心着妈妈,这是一种无声的爱。妈妈找不到我,着急、担心当我突然出现,他又惊又喜说我“坏”,只不过是调皮、淘气的意思)
3.你们天天与妈妈在一起,突然有一天,你要离开妈妈,你当时会怎样想,心里的感觉又如何?离家住校的日子,你想妈妈吗?你会怎样表达对妈妈的思念?《告别》中的孩子为什么把自己想像成“清风”“涟漪”,你会把自己想像成什么去表达对母亲的爱呢?
4.《榕树》中的孩子也许离家很久了,他想家乡的榕树了吗?为什么要对榕树进行描写,沉思?为什么要把自己想成“风”“影子”“鸟儿”“鸭”,这些与榕树有关吗?他到底要倾吐内心怎样的情感?
(榕树根深叶茂,能独木成林,是鸟儿的天堂,是故乡的象征,“风”“影子”“鸟儿”“鸭”是时刻在榕树周围的事物,作者主要是想表达自己对故乡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五)自主小结
三首诗能表现母子之间那种亲密无间的真情,《金色花》让人感受到了母子间和谐有趣的生活《告别》让人感悟到孩子对母亲无限的眷恋,《培树》使我们想到离家的孩子对故乡、母亲的思念。
四、反馈练习
《浣溪沙》这首词体现了词人对生活抱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这种情绪撞击着我们的胸膛,引发我们产生一些感想,请把你的感想写出来吧。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浣溪沙》、熟读《泰戈尔诗三首》
2、预习《我爱文学》,准备材料
板书设计:
溪边兰草
上阕:写景 三幅画面 松间沙路 清新幽雅
雨中杜鹃
浣溪沙
下阕:抒怀 溪水西流——青春可永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