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案


九年级语文教学案设计   
课题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课型  
新授  
课时  
一课时  
备课组成员  
周玉洁、李英歌、石和颖、李新园、付丽娜  
主备人  
   
审核人  
     
审批人  
教导处  
教学目标  
(一)理解本诗运用反复手法在创意境及抒情上的作用。    
(二)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三)理解诗人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真挚情感,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  
教学难点  
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习过程  
旁注与纠错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朦胧诗的定义:所谓朦胧诗,实际上是指成长于“文革”时期,备受生活的冷落与嘲弄的青年诗人创作的诗歌。他们多强调主体的真实,追求象征和意象化,蕴含着伤感情调和反叛精神。代表人物:北岛、舒婷、顾城。   

朦胧诗的特点:  
㈠、构思上,强调内在思维。   
㈡、表现手法上,追求意象化,往往象征、暗示、通感等并用,将生活扭曲变形,借以表现诗人“心滤”的现实。   
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1、  作者作品:  
   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晋江泉州。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
  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1980年,调福建文联。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作。著有诗集         (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                《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          。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舒婷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之一。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2、  字词通关(给加点字注音):  
干瘪(        )    驳船(         )    蜗行(        )    胚芽(         )     
 迷惘(       )   隧洞(         )    绯红(        )   淤滩(         )     
3、  解释词语:  
 疲惫:                                                      
簇新:                                                      
绯红:                                                      
喷薄:                                                      
迷惘:                                                      
三、朗读理解,整体感知:  
(一)诗歌诵读:    
1、读准字音、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读出感情。  
2、分组朗读比赛(比一比,谁最棒?)  
(二)整体感知: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深入赏析,合作探究:  
1、第一诗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第二诗节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
3、第三诗节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
4、 第四诗节中,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异同?  
五、总结要点,盘点收获:(师生共同进行)  
全诗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当堂检测,拓展延伸:  
诗中所写的对象,有的有下句承接(如“老水车”在“纺着疲惫的歌”),有些则没有下句承接(如“干瘪的稻穗”)。仿照课文,在下面这些诗句后添加一句诗,使它们尽可能与原诗和谐一致。  
1、我是干瘪的稻穗,                                   
2、我是失修的路基,                                   
3、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4、我是你雪被下的古莲的胚芽,                               
5、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