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表格式教案10

第一课《新闻两则》表格式教案

主备课人
陈晓虎
使用人
前中语文组八年级


形成时间

2014年 8 月 27 日

使用时间


2014年 9 月 日


课题
新闻两则
共( 3 )课时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绥靖、阻遏、锐不可当、安然无恙、神采奕奕”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2.掌握新闻相关知识。
3.知道两则新闻的历史背景。
4.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过程和方法
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重点

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难点

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议论的作用。

考点
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及导语。

学生易错、混、误点
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教具
学具
录音机


课堂过程活动(学科灵活处理、形式由各学科自定)

第一课时
课型:预习课
一、复习(10分钟)-温故
1、了解单元提示内容。
2、导入新课(P1)
同学们,你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喜欢新闻,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3、背景资料(P6、7)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
(1)时代背景简介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l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2)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大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2.《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背景简介 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lo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4、新闻知识:(P8、9)
(1)、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三个特点
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  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  C、、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  
(3)、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  
(4)、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5)、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二、新课内容:(知新)
(一)预习交流(自主、合作)
1、 听录音,H:\八年级备课\一单元\第一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mp3配乐朗读.mp3。然后默读课文1至2遍,生字注音、生词释义,然后查、写、记生字词在预习笔记本上。(P10)     2、朗读,初步感知课文 (11) 
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学生自渎、讨论、交流。  
重点指导:  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3、整体把握课文  
(1)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P12、13)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至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1000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事件经过与结果:中路军30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35万人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35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14)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内容提要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及时准确  
导语:第一、二句话。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概述事件  
主体:从“20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渡江战况  
(3)简要分析电头内容:(P15)  
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4)分析导语的语言特点:(P16)  
“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体现了一种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力量;  
“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我军所向披靡,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  
“均是”二字概括战线宽广,胜利巨大。  
短短一句导语,概括了报道的全部内容,语言简洁、洗练。既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了下文。  
(5)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③至⑩句(P17、18)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已渡过30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4、课堂反馈(1)把主体部分的内容列成表格 
渡江部队
渡江地点
渡江时间
渡江兵力 
渡过兵力 



















(2)课堂训练 ,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
此处敌军抵抗_____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区,并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_____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______(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
归纳总结新闻知识:
1、 新闻概念: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的记叙文
2、新闻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准确简明
3、 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主体——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新闻结尾
(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4、 新闻“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5、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议论
第二课时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锐不可当 要塞 阌乡 绥靖
A.dǎnɡ sài shòu tuǒ B.dānɡ sāi wén něi
C.dǎnɡ sài shòu suí D.dānɡ sài wén suí
2.根据下列句子提供的意思填写词语
(1)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溃退 ) (2)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锐不可当 )
(3)田地中间纵横交错的小路( 阡陌 ) (4)可做屏障的险要地方(要塞 )
3.下列各句中用了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C )
A.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B.襄阳也是国民党的一个所谓“绥靖区”
C.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比喻) D困守各个孤立据点内的敌人,如像开封、南阳等处,不得不被迫弃城逃窜
4.阅读下面一则新闻,简要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30字)
连云港日报5月12日讯 在600平方米的舞台上先变出一架30米长的飞机,然后瞬间将其变得无影无踪,眨眼之间,飞机又在距离海滩500米外的海上出现。 这精彩的一幕将于6月底在我市连岛上演,这一大型魔术节目由我市杂技团团长、魔术家汪其魔主创,曾获全国魔术大赛最高奖——金菊奖,因舞台太小而不得不放弃了今年的央视春晚,省委书记李源潮听说汪其魔要在连岛表演“海上大变飞机”这个魔术后,称他是“我们江苏人的骄傲”.
提示:汪其魔将于6月底在连岛表演“海上大变飞机”魔术(导解:要有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并且不能超过规定的字数)
5.阅读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小标题(15字内)
据新华社三峡工地5月20日电 2006年5月20日14时整,经过34小时的连续浇筑,三峡大坝最后一仓混凝土顺利收仓,至此,世界规模最大的混凝土大坝终于在中国长江西陵峡全线建成三峡大坝是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核心,总浇筑时间为3 080天,海拔高程185米今年汛期,大坝开始全面挡水,长江中下游l 500万人、150万公顷良田从此可以解除洪水威胁三峡工程全部建成后,还将在发电、通航、旅游等方面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示例:三峡大坝全线竣工(建成);三峡建成世界第一坝;世界规模最大的混凝土大坝建成 导解:概括出主要事件、字数符合要求即可。
二、阅读与鉴赏,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9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2)西起九江(不合),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3)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4)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5)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6)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7)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8)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9)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10)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6.本文导语部分是第_____句?并说一说导语涉及到哪些内容?从哪几方面总领全文? 是第❶句。交代了渡江做战人数、地点(区域)、结果—→冲破地震,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战况三方面总领全文。
7.第(5)句中“至发电时止”换成“现在”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至发电时止”表明战斗正在进行之中,更能体现新闻及时的特点,“现在”所表达的时间比较模糊。
8.第(8)句中的“此种情况”是指什么?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9.作者在记叙中插入两句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赞颂我军的英勇气概,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拒绝和平的反动本质,分析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
10.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的起因是什么?请你根据新闻内容进行归纳(4分)
提示: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
11.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既生动地表现了解放军将士们斗志昂扬,同仇敌忾,所向披靡,战国辉煌的气势,又洋溢着胜利的豪情?请找出来写在下面(4分) 提示:冲破 英勇善战 锐不可当 突破 歼灭 击溃 控制
12.文中有些词语描写了敌军士气低落,被动挨打,不堪一击的状态?请找出写在下面(4分)
提示: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 不想再打 很泄气。
13.用波浪线标出文中的议论句,说说它的含义和在文中的表达作用(5分)
提示: 一方面……,另一方面……;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人心的向背,国民党反动派不得人心,必败无疑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
14.本新闻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请你至少说出三点理由(6分)
提示: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故先说;西路军育东路军虽同时发起渡江作战,但西路军所遇之地与中路军一样,故放在中路军后说;东路军所与敌较为顽强,展开激战,也使文势具有高潮。
15.《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前文说:当面之敌“毫无斗志”,写东路军时却说:敌军抵抗“较为顽强”,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提示:不矛盾,东路军所攻之处是敌军的重镇区,战斗比中西两路都要激烈。
16.读了这则新闻,你可以从中获得那些与新闻相关的知识?请认真完成下面的填空(6分)
其一、新闻,从狭义的角度说也叫 消息,是报纸、广播、电视最常用的一种文体,它的最基本的特征是 用事实说话,它具有 真实性、针对 性、时效 性、简明性 。 其二、新闻的结构通常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五部分,其中,标题、导语、主体 是新闻不可缺少的三部分。
17.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①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有许多战役创造出战争奇迹,你知道最著名的三大战役是什么吗?
依序为: 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
②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军事家,更是才华横溢的诗人,还写了一首著名的诗歌来赞颂这场战争,你知道吗?请写出一首与同学们交流。 提示: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注释】:钟山:即紫金山,南京市东。 苍黄:比喻大变化。 虎踞龙盘:《三国志》诸葛亮与孙权论金陵说,“钟阜龙蟠,石城虎踞。” 慨而慷:即慷慨。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追穷寇::指国民党残余的军事力量。《孙子兵法·军争篇》有“围师必阙(网开一面之意),穷寇勿迫”。 霸王:指西楚霸王项羽。鸿门宴上,他听了项伯的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没有杀刘邦。后来刘邦项羽血战连年,终于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双方士兵为和平连呼万岁。项羽守约退兵,刘邦却立即背信弃义地围攻项羽于垓下,他的部下更把楚霸王分尸为五。事迹见《史记·项羽本纪》。 天若有情天亦老:这是李贺的诗句,见《采桑子·重阳》注释。 沧桑:沧海桑田的略语。比喻巨大变化。葛洪《神仙传·麻姑》里,麻姑对王方平说,“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③人民战争中涌现出不少的人民英雄和革命前辈,请你分别写出三个人物名字。 提示:吴运铎,董存瑞,杨子荣,刘胡兰 陈毅,刘伯承,许世友,叶剑英
三、穿插巩固:(合作探究)
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P19)  
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作为重点最后单写。 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2、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此种情况......都很泄气),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P19) 
这处议论透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  
两方面的议论一略一详,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一方面,在当时已是众所周知,广大读者已经形成共识,可以一笔带过;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使敌军官兵“都很泄气”这一方面,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出现的情况,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值得较为详细地写出来。  
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至于后评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   
这两方面的顺序不宜颠倒,这是因为作为一篇正面报道我军渡江战役战况的消息,先分析我方士气后分析敌方士气,完全合情合理;也因为这样的顺序比较能够突出作者议论的重点,即作者较为详细地写出来的那个方面。  
3、引导学生探究本文语言特点(结合课后练习)  
本文语言准确、简明、凝练、概括性强;同时又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全文只有五百余字,但全面、清楚的报导了人民解放军三路共百万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历史场面。时间、地点、人数、敌我态势一清二楚,此外,还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原因,预示了战役前景。  
1)、请学生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结合练习二的第1题)  
❶例句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突破”一词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其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  
“渡至”一词含义丰富,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文字简洁有力,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用“到达”则太泛。  
“24小时内即已” ,时间明确,含有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 如用“共”,则时限不明,一般化。  
“至发电时止”,时界比“现在”更为确切。  
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   
❷例句②: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压、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 对“要塞”用“控制” 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用“封锁” ,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 ,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词语搭配准确有力,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❸ ①区别词义,“冲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