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重读孙犁的《荷花淀》、《芦花荡》


重读孙犁的《荷花淀》、《芦花荡》

-------------------------------------------------------------------------------

  □文/杨景水


  在晋察冀边区第九中学读书时有幸读到了孙犁的《荷花淀》、《芦花荡》,我崇敬和向往已久的白洋淀抗日游击队英勇杀敌的情景,像一副色彩斑斓的画卷,终于展现在我的面前。不禁使我想起了7岁那年,“七七”事变暴发不久,国民党的败兵溃不成军,从北向南像潮水般地涌过,白洋淀内由十二座连桥贯通的宽阔的赵北口大道突然显得狭窄了许多,残兵败将们夺路南逃,有的连人带马被挤落桥下,淹没在滔滔湍流之中。事后长辈们传说,“蒋委员长” 集中兵力围剿共产党,对日寇步步逼近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主义,因此“七七事变”时,芦沟桥守军无援兵接应,寡不敌众,才造成如此局面。于是,日本鬼子便长驱直入,整个华北大地如无人之境。日本鬼子在我的家乡——赵北口安了炮楼,经常开着汽艇深入白洋淀水乡扫荡,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无所不为。赵北口人也生活在恐怖之中。大街小巷随时可见鬼子巡逻的身影,不知谁倒霉被他们抓进炮楼就是一顿毒打。不久,传来了日本鬼子的“保运船”,在白洋淀遭游击队伏击全军覆没的喜讯,人们奔走相告。于是,人们便把抗日救国的希望寄托在共产党八路军身上,对蒋介石的“国军”早已完全失去了信心。后来,不堪日伪小学的奴化教育,经亲戚介绍,我离开家庭到20多里以外的老解放区一所教学水平较高的小学读六年级,随后进入边区九中。初读这两篇小说,立刻被作家笔下白洋淀那特有的、浓郁的诗情画意所吸引,仿佛把我带进了白洋淀我所熟悉的芦苇丛中,闻到了那荷花的飘香……尤其是水生带领游击队伏击日本鬼子的情景和老头子运用“水上的能耐”为受伤女孩报仇,狠狠打击日本鬼子的画面,使我耳目一新,心旷神怡,满足了当年我幼小心灵对抗日游击队的向往之情。

  而今重读这两篇小说,又使我获得了新的感受,新的启迪。回顾当年“国军”溃逃,日本帝国主义践踏我国土,杀戮我同胞,共产党抗日游击队竟扎根于白洋淀水乡人民群众的心中!作为小苇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水生,离别妻儿老小,带领同村战友投奔了大部队,临别时对自己女人说“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水生女人和其他参军战士的女人们,在丈夫的影响下,也学会了射击,配合子弟兵,军民共同打击日本鬼子。《芦花荡》主人公,那位“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支枪。他对芦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然而,他所护送的两名小女孩中的一个却在他护送下遭到日本鬼子的枪击受伤。老头子想,“自己平日夸下口,这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于是才发生了老头子运用“水上的能耐”狠狠打击日本鬼子,大快人心的生动场景。水生和他的战友们,以及他们的女人们,那种火一样的抗日热情,那种坚强的民族凝聚力;《芦花荡》主人公人老志不衰,那种高昂的抗日激情、对民族的赤胆忠心、对敌人的恨和对人民的爱,使人看到了一个组织严密、斗志昂扬、不屈不挠、克服重重困难的抗日游击队的英雄群体。沦陷区军民,面对敌人绝对的军事优势,在党的领导下,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形势是何等的严峻?然而,他们却是那样的乐观,那样的自信!

  孙犁诗一般的散文体小说,当年对坚持敌后抗日斗争的人民产生过巨大的鼓舞。而今想来,决定战争胜负的,兵力的强弱、武器的优劣,只是暂时的因素;而民心的向背,人民群众的参与才是最后的决定性因素!毛泽东同志说过:“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认真读一读孙犁的小说,便会领悟到这句话的真谛。

  蒋介石数十万装备精良的大军,从北平溃退,而白洋淀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用“大抬杆儿”(猎枪)抗击日寇,以弱克强,以少胜多,端掉了众多炮楼,最后把日本鬼子赶出了白洋淀,这强烈的反差明白无误地告诉人民: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2007,7,22,



来源:围城杂文 时间:2007年8月5日 请注明转自(围城杂文网,http://www.zawen.net)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