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蜡烛》学案7

阿左旗四中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 主备:林向荣 审核: 使用者: 时间:
授课内容:蜡烛
授课时数:1课时
学习目标
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2.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所凝结的友谊。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知识储备:
1、背景介绍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1944年,苏联红军进行战略反攻,分别从南北两侧驱逐法西斯德军。西蒙诺夫作为随军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肺腑的故事。这则故事选自散文特写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
2.作者介绍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等职。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剧本《我城一少年》(1941)表达了苏联人民对即将来临的战争的必胜信心,长篇小说《日日夜夜》(1943~1944),描写了苏红军在保卫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英勇事迹。战争后期,曾随军经过东欧各国,直至柏林,写有特写和短篇故事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4卷)。战后曾到过美国,写有剧本《俄罗斯问题》(1946),该剧本揭露了美国统治集团发动新战争的企图。还发表有诗集《友与敌》。《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得斯大林奖金。
西蒙诺夫曾于1949年10月访问我国。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了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7年至1971年发表《生者与死者》三部曲获1974年列宁奖金。
教学流程:
一、导语
二、自主学习
(一)了解文体:战地通讯。(圈点勾画)
1、 通讯与消息比,不仅需要六个新闻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齐全,还要报道新闻事实的情节、细节。通讯分事件通讯和人物通讯。通讯的表达方式,不仅用叙述,还要较多地采用描写。议论、抒情等。 2、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同:用事实说话。   
异:(1).内容上,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尽、具体、形象。
(2).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从结构上看,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组成,通讯跟一般记叙文相似,没有固定格式,每一篇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形式。在表达方面,消息主要用叙述。通讯表达方式丰富多样。在语言上,消息简洁朴素。通讯具体详细。
(3). 时效上,通讯不如消息迅速及时。
(二)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1.速读课文,复述课文,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三)精读课文
1.作品中如何刻画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勾画语句,认真品读)
2.文章中的蜡烛除了实指“蜡烛”外,还有没有其他深刻的含义?

3.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点燃在红军战士的坟头,老妇人又静静地在寒夜守护着红军战士。全文就是这样在诗意般的境界中抒写了那“不会熄灭的火焰”,这样的结尾又有怎样的含意?概括文章主旨。
 
三、交流分享
1交流勾画,互相补充。(对学)
2讨论问题,共享成果。组内将问题达成共识,有疑问的地方由组长及时向老师汇报。(群学)
四、展示共享
1展示组内学习成果
2展示组内的疑问。
巩固训练
《蜡烛》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国籍)的___________。1957年至1971年发表 获1974年列宁奖金。
六、达标检测
给加线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瓦lì( ) 精疲力jié( ) fú晓(   ) 揣在怀里( ) 颤巍巍(  ) 鞠躬(  ) 腋(  )窝 匍(  )匐(  ) 七、课后收获与反思
八、作业:预习第四课

答案:
1本文描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 2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20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一位饱受法西斯侵略战争之苦的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珍爱的结婚的花烛点在烈士坟头。 3 动作和心理
4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5、第(28)自然段中用了“45年”“舍不得用”“珍藏”等词,可见蜡烛非比寻常的意义。老妇人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珍贵,今天却把这份过日子珍贵的感情献给一个异国的烈士。它点燃起的火焰是“永远不会熄灭的”。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答案:
1本文描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 2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20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一位饱受法西斯侵略战争之苦的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珍爱的结婚的花烛点在烈士坟头。 3 动作和心理
4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5、第(28)自然段中用了“45年”“舍不得用”“珍藏”等词,可见蜡烛非比寻常的意义。老妇人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珍贵,今天却把这份过日子珍贵的感情献给一个异国的烈士。它点燃起的火焰是“永远不会熄灭的”。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答案:
1本文描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 2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20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一位饱受法西斯侵略战争之苦的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珍爱的结婚的花烛点在烈士坟头。 3 动作和心理
4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5、第(28)自然段中用了“45年”“舍不得用”“珍藏”等词,可见蜡烛非比寻常的意义。老妇人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珍贵,今天却把这份过日子珍贵的感情献给一个异国的烈士。它点燃起的火焰是“永远不会熄灭的”。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