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怎一个“奇”字了得——魏学洢《核舟记》赏读


怎一个“奇”字了得
  ——魏学洢《核舟记》赏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要数那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可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诗句……课文《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品读这篇文章,我们不能不感叹于它的“奇”:
  一、技艺之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作者由“奇巧”入笔,首先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鸟兽等等各种各男巫矗萌司妫欢医呈υ谛⌒〉牟牧仙希癯鍪裁聪袷裁矗薏弧耙蚴葡笮危骶咔樘保萌嗽尢尽=鼋鋈喔鲎郑呈Φ牡窨碳家罩姹阏孤对谖颐敲媲啊? 
  二、核舟之奇
  如果说首段的概略介绍还让人对雕刻技艺的“奇”停留在表层认识的话,那么主体部分对核舟的详细介绍,则是对“奇”的具体展示。
  1、内容丰富——奇之一
  核舟从头到尾大约“八分有奇”,高也只有二分上下,体积之小可想而知,可就是这样一只长度不足一寸的小小的桃核,竟雕刻了五个人,八扇窗,三十四个字;刻了竹篷、船桨、火炉、水壶、手卷、念珠各一件。所刻内容之丰富让人称奇。
  2、人物逼真——奇之二
  核舟虽小,但作者通过细致观察,丰富想象,使其所雕刻的人物形神飞动,神态逼真:一、以形显神。苏东坡“峨冠而多髯”,饱经世事而所好执着,“左手抚鲁直背”,与之“共阅一手卷”,可见苏东坡钟情诗画,笃于情谊;黄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与友同读,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竖左膝”,“挂念珠”,现出超尘脱世的神情,宛然弥勒在前。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性格气质各呈其态。舟子中的“居右者”“若啸呼状”,动作粗犷,神态悠闲;“居左者”“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神色平静,神态专注。二、对照鲜明。苏东坡和佛印,一为才高情笃的诗杰,一为超尘脱世的名僧,情态迥异;舟尾的二个舟子,一个粗犷、悠闲,一个平静、专注,鲜明的对照更显雕刻之功,人物形象之逼真让人称奇
  3、笔触细微——奇之三
  雕刻家笔法工细,注重细节。“卷底衣褶”之绉纹都可见到,佛印左臂上的念珠“可历历数也”;船舱刻有八扇小窗,“启窗而观,雕栏相望”;船背上的题名“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微细之处都如此清晰明白,显示了刻工之不凡,让人称奇。
  4、构思巧妙——奇之四
  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这在核舟上是难以用富有立体感的细节表现出来的,于是王叔远精心设计,借苏轼《赤壁赋》及《后赤壁赋》中的名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把它们分刻在八扇小窗户上,来引发读者的联想,以展开舟外的艺术空间,从而巧妙地暗示核舟的主题;又通过舟尾一楫“横卧”,二舟子分居左右,神情平静悠闲,给观赏核舟的人造成了江上泛舟的实感,与苏轼《后赤壁赋》中“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的意境暗合,巧妙地来表现主题,构思之巧让人称奇。
  三、语言之奇
  核舟作为古代雕刻的艺术精品,它离不开雕刻家的精雕细琢,《核舟记》作为课本的一篇范文,它亦离不开作者的精美语言。1、语言准确。如课文第二段只用80来字就清楚而准确地交待了核舟的形体大小、舱、窗、雕栏、刻字等五项内容。作者的文字稍不简洁,就不是80字能说清的,又因核舟的工艺是微型的,所以用词稍一马虎就可能欠准确,如二段中的“约”“有奇”“许”“旁开”“右刻”“左刻”和三段中的“卷端”“卷末”“微侧”等语词都恰好其分,却又十分精练,使读者一看就清晰明白。2、动词精当。《核舟记》对人物情态的描绘逼真而生动,得益于动词选用之精当。如描绘船头三人用“执”、“抚”、“指”、“现”、“袒”、“露”、“矫”、“卧”、“诎”、“竖”、“倚”等动词,描绘船尾舟子用“仰”、“倚”、“攀”、“执”、“抚”等动词,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使得人物形象活泼生动、呼之欲出,足见语言之奇。
  《核舟记》全篇仅400余字,却紧扣“核舟”奇巧的特点,把上面雕刻的复杂琐细的物态述说得精细详尽,活灵活现,使人一目了然。不仅完美地再现了“核舟”的形象,而且有力地表现出雕刻家王叔远的聪明才智,绝妙技艺,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足见文章结构的严谨、精巧和语言的准确、精练,不愧是《虞初新志》中的一篇奇文。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