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于都七中2013年人教版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于都七中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第Ⅰ卷(本卷共12小题,共36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阻遏è  颓圮pǐ 漫溯sù   忤逆wǔ
B、长篙gāo 虱子shī 叱骂chì 叱咤风云chà
C、犒劳gào 忸怩niǔ 濡湿rú 船舸kě
D、隽永juàn 淬火cuì 河畔bàn 创伤chuà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碾转 惆怅 彷徨 色彩斑斓
B、寥廓 挑衅 张皇 一愁莫展
C、刀俎 凄婉 箫瑟 陨身不恤
D、苔藓 执拗 树阴 峥嵘岁月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他这个人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一不精, 很高。
(2)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必将和剔除、针砭传统文化的糟粕同时进行,不能 。
(3)经验告诉他,试验进行到这个时候, 需要头脑清醒和思考冷静。
A.品位 厚此薄彼 分外 B.品味 厚此薄彼 格外
C.品味 顾此失彼 分外 D.品位 顾此失彼 格外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B.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为学校开展多媒体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C.在语文教学中,于漪老师倡导人文性,但她从来没有否定过语文课可以离开语言文字。
D.湖州生态旅游区建起了十公里长的绿色长廊,漫步其间,有曲径通幽、如临仙境的感觉。
5、下列句子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但你无法为它画上真正的色彩
②它只有形状,以及化学染料染出的时尚
③一把油纸伞却可以不同,它是真正的君子,画出雨的所有浪漫
④它的气味和材质都和雨天是如此的不符
⑤它只是雨天的一个工具而已
⑥我一直无法接受用尼龙布做的伞
A.⑥②①④⑤③ B.⑥④⑤②①③
C.⑥②①③④⑤ D.⑤④②①⑥③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B.《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实。
C.《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计策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D.“二十四史”是指我国古代的二十四部纪体史书,“前四史”则指“二十四史”中的《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二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中国养老困局
①近日,民政部有关官员表示,依据新修订的《老年法》,“以后子女不经常回家看望老人,老人可以诉诸法律”。看望父母本是做人的基本伦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常回家看看”入法着实有些多余。但揣测立法者的动机,就会发现这条规定基于“空巢老人”愈来愈多而子女看望老人愈来愈少的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出了传统养老模式遭受的严峻挑战。
②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1.67亿,我国事实上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而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的背景下,一方面社会成员的流动性增大,异地就业的青年人增多;另一方面,年青一代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增大,购房置业、子女教育和人际应酬令人疲惫不堪。受此影响,传统意义上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的家庭逐渐瓦解,子女与父母分居甚至相隔甚远的分居情况十分普遍,“常回家看看”自然变得奢侈。
③诚然,孝顺作为重要的家庭美德,子女应该尽最大可能履行赡养义务。但现实情况是,面对社会成员流动频繁、父母与子女分居成为常态、人口老龄化高峰日益临近的现实,政府部门却依然将希望寄托在“养儿防老”的传统模式上。各级政府针对老年人的统一、规范、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长期未能建立,对相当一部分老年人而言,“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还只是一个梦想。
④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在传统中国,老人赡养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子女义务,而不是政府责任。这种观念不仅会增加年青一代的负担,也会影响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有悖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将养老问题纳入社会统筹和政府责任范围,不仅会使老龄人口受益,也会减轻年青一代的负担。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探索出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就制定了《长寿社会对策大纲》,以致力于建立“具有活力的长寿社会”,并将其纳入社会整体规划部署。
⑤如果每一位老人都能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老人和子女就无须因“常回家看看”难以如愿而焦灼。政府增加对养老问题的投入,不仅是一种社会福利,也是一种社会投资。比规定“常回家看看”成为法律义务更重要的,是加快以增加政府投入为核心的中国养老模式的社会化转型。
7.对文中所说的“‘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出了传统养老模式遭受的严峻挑战”的表述,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的背景下,社会成员的流动性增大,异地就业的青年人增多,受空间距离的限制而难以常回家看看。
B. 年青一代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增大,购房置业、子女教育和人际应酬令人疲惫不堪,想常回家看看心有余而力不足。
C.社会成员流动频繁,父母与子女分居成为常态,人口老龄化高峰日益临近,这些现实都制约着“常回家看看”。
D. 老人赡养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子女义务,而不是政府责任,可不少子女不常回家看看,导致“空巢老人”愈来愈多。
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看望父母本是做人的基本伦理, “常回家看看”入法着实有些多余。
B. 要改变“常回家看看自然变得奢侈”的困境,政府部门就必须改变 “养儿防老”的传统理念,加大养老投入。
C. 就现实而言,部分老年人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愿望,还是空中楼阁。
D.时至今日,如果仍然坚持“养儿防老”的观念,就不仅会增加年青一代的负担,也会影响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有悖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9.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传统意义上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的家庭逐渐瓦解,子女与父母分居甚至相隔甚远的分居情况十分普遍,这是现代社会变革的产物之一。
B.孝顺作为重要的家庭美德,子女应该尽最大可能履行赡养义务,在有可能的前提下,常回家看看也是很必要的。
C.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上,发达国家已经探索出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他们将养老纳入社会整体规划部署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D. 政府增加养老投入,不仅能使老年人受益,也能使年轻人能更加安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意:料想
B、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内:通“纳”让他进去
C、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胜:超过
D、哙遂入,披帷西向立 披:分开
11、下列各句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组是(3分)
①距关,毋内诸侯。  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③范增数目项王。
④秋毫不敢有所近。  ⑤张良出,要项伯。  ⑥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⑦拔剑切而啖之。   ⑧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A、①②⑤⑥   B、②④⑥⑧   C、①③⑤⑦   D、①④⑤⑧
1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沛公军霸上。   ②常以身翼蔽沛公。   ③范增数目项王。  
④籍吏民,封府库。  ⑤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⑥项伯杀人,臣活之。 
⑦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⑧欲止不内
A.①②⑤/③④/⑥⑦  B.①③④/②⑤⑦/⑥⑧  
C.②⑥⑦/③④⑤/①  D.③⑥/⑤⑦/①②④

第Ⅱ卷(本卷共114分)
四、(28分)
13.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列诗歌,回答文后问题(8分)
小 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这首诗写了 、树阴、 、 四种景物。(2分)
(2)一、二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答:
(3)“小荷”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现多用来指什么?(2分)
答:比喻刚开始展示才华;比喻新生事物的勃发的生命力 初露锋芒;;说有才华的人是很容易崭露头脚的,很容易得到人家赏识!比喻新生事物一出现,就为目光敏锐者所发观。
默写(8分,每小题1分)
(1)鹰击长空, , 。《沁园春·长沙》)
(2) 书生意气, 。 指点江山, ,粪土当年万户侯。《沁园春·长沙》)
(3)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走尽这雨巷。(戴望舒《雨巷》)
(4)那河畔的金柳,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徐志摩《再别康桥》)
(5) ,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6)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7) ,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8)真的猛士,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跟着炊烟回家 马国福
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他说这话的时候一脸的恬静安详,似乎炊烟成了一个乡间的导师,让那些懵懂的心灵找到情感的慰藉,人生的方向。
记忆里的村庄,炊烟和着日升日落的节拍,发出开启新生活的信号。没有风的时候,一束束炊烟像一个个浓墨重彩的感叹号,提醒人们繁忙的一天开始了。黄昏的时候,我们从地里干完活,走在回家的路上,大老远就能看见一束束炊烟,慢慢地穿过林梢。夕阳的余晖洒在林梢间,像涂上了一层层金粉。那时候,我就想,一辈子再也不离开这个村庄了,只为在每天的日升日落中看这炊烟升起又熄灭,熄灭又升起,多好啊!
肩膀上扛着铁锹的父亲说:傻孩子,一辈子窝在这个村庄里有啥出息啊!有本事的人都到城里去工作,哪有像你这样没有上进心的人啊!
土地就像一根宿命的绳子,把父辈一生都拴在土地上,让他们无法脱离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沉重劳动。多年后,我通过知识解开这根绳子离开村庄,到城里谋生。想到村庄里的乡亲们沿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亘古传统,从事永无止境的繁重农活,他们的生活依然很不宽裕,我的心就微微作痛。我知道,父亲当初给我说那番话有他的道理。也许,父亲看透了生活的本质,当时父亲之所以给我狭隘的幸福定义自有他的苦衷吧。
有时候,在城市中受了伤,我就想回到村庄,对着那见证我年少岁月的炊烟,大哭一场。我知道,我的滂沱泪雨,会被炊烟带走,让我无所牵绊地上路、追求。像一缕空气消失在风中,像一抹炊烟擦干我的眼泪,坐在故乡的山冈上遥望炊烟,我的心会归于平静。城市生活衍生的计较、竞争和苦恼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从炊烟熄灭又升起的自然景观中汲取继续抬头前行的力量。计较会让自己更加痛苦,竞争会让自己更加疲惫。一切计较、竞争和苦恼,比与我的生命水乳交融的炊烟还轻,我为什么不放下呢?村庄里可以没有高楼大厦,家里可以没有美味佳肴,灵魂的仓库里可以没有金银细软,但村庄里不能没有炊烟,人的精神家园里也不能没有炊烟。炊烟是村庄里所有人灵魂的导师,她让我们在人生的坐标里找准自己的标尺,时刻保持对生活的信心。
我一直怀念炊烟。远离了村庄的炊烟,我的生命似乎成了一条断流的河,一块荒芜的田地。只有炊烟,以及村庄里那些与炊烟站在一起的风物,才能让我的生命保持长久的美感、幸福和丰盈。心里空虚的时候,我常常打电话给父亲,说我看不到炊烟的落寞。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
通完电话,晚上我就会做梦,梦见炊烟舞动的画面,梦中的炊烟就是一场大雨,湿润我干涸的河流,让我的内心汹涌起思乡的碧波,一波一波,顺着河流的方向回家。
漂泊的宿命已经不能让我经常回家了,命运把我羁押到远方。一年回一次家,看一次炊烟,对我而言是命运的大赦。我只能在梦里跟着炊烟回家。炊烟是一个村庄全部的重量,是生活在炊烟扎根的土地上所有人们的希望。炊烟对我的意义就是灵魂的意义。
一个人的灵魂断炊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我的灵魂里每天舞动着的,那是一束束炊烟。
16.文章第二段描绘乡村景象,请分析其表现特色。(4分)
答: 围绕“炊烟”这一主体,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描绘了乡村的恬静幽美,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17.文章第三段父亲为什么要对“我”说那番话?(6分)
答: 土地是农民的宿命,让他们一生离不开土地(2分);繁重农活永无止境,而生活却依然很不富裕(2分);到城里工作或许能过上幸福生活(2分)。
18.文中两次出现“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有何作用?(5分)
答: ①点题(1分);②前后照应(1分);③表现了父亲对孩子的理解、关爱(2分);
④有助于文章主旨的表现(1分)。
19.文章的标题是“跟着炊烟回家”,请结合全文探究其深刻意蕴。(6分)
答:①在疲惫的城市生活中,慰藉思亲怀乡之情;(2分)②在城市遭到挫折时,汲取前行的力量,在人生坐标里找到自己的标尺;(2分);③在生命变得荒芜、空虚时,让自己拥有美感、幸福和丰盈的精神家园。(2分)

六、(15分)
20.语言综合运用。
请以“你很瘦”为主题,进行扩写。要求:①围绕中心,揭示出人物特征;②运用比喻、夸张两种修辞手法;③不少于200字左右。
七、(5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北京部分中学生曾经给《北京晚报》写信,对父母私看学生日记、老师私拆学生信件表示不满,提出呼吁:“保留我们心中的一块‘绿地’吧!”
请以“我心中的一块绿地”为题,写一篇文章,抒写自己心灵深处最美好、最珍贵、最难忘的一段经历,或人、或事、或物、或景、或情。
要求:1、中心明确,感情真挚,文体规范。  
2、选材真实、典型、新颖、生动,不得写真实姓名,一律用化名。
3、不少于600字。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