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3课时)

《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课时导学案(教师版)
主备人:王淑艳
一、目标展示: 知识与能力:
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扎实掌握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提升文言文翻译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归纳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学习重点难点:文言实虚词意义的积累和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的辨析 二、课前预习 (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它们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亦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而且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史散文的典范,它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它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 《左传》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辞令。 2、解题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公元前 630 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3.时代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盈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三、新课导入
导语设计:张飞在长板坡一声呐喊吓退百万曹军。两千年前,更有英雄,只身前往强大敌人的帐中,只凭三寸不烂之舌,同样不费一兵一卒,退却强大的进犯之敌,保住了弱小的国家。此人谓谁?春秋时期郑国人烛之武。下面学习《烛之武退秦师》
四、自主探究
(一)、整体感知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通读原文
汜(fàn)南 佚(yì) 之狐  夜缒(zhuī) 而出
亡郑以陪(beì) 邻  共(gōng) 其乏困  阙(jué) 秦
秦伯说 (yuè) 逢(páng) 孙)
(二)、课堂展示: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课文第1、2段)
1、结合课下注释以及利用工具书翻译本段,把不懂的地方标出来。
2、文本研读:
(1)、秦晋为何围郑?(用原文回答)开篇交待这些有何作用?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想报复郑国,从而扩大其势力;而秦郑之间并没有
直接的利害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成功地离间秦晋埋下了伏笔。 (2)、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使秦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郑伯的屈尊自责、晓之以理,感动了烛之武,说服了烛之武。 五、内化巩固
1、翻译下列句子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C
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使:派 B、公从之 从:听从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犹:好像 D、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3、下列句子“言”字用法与“佚之狐言语郑伯曰”中不一样的是:B
A、此人具言所闻 B、察纳雅言(言,采纳正确的言论)
C、广数言欲亡 D、皆言夫婿殊
六.小结质疑
七:布置作业:
1、把重点字词积累到精题本上
2、预习第三段的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课时导学案(学生版)
主备人:王淑艳
一、目标展示: 知识与能力:
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扎实掌握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提升文言文翻译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归纳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学习重点难点:文言实虚词意义的积累和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的辨析 二、课前预习 (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它们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亦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而且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史散文的典范,它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它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 《左传》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辞令。 2、解题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公元前 630 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3.时代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盈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三、新课导入
导语设计:张飞在长板坡一声呐喊吓退百万曹军。两千年前,更有英雄,只身前往强大敌人的帐中,只凭三寸不烂之舌,同样不费一兵一卒,退却强大的进犯之敌,保住了弱小的国家。此人谓谁?春秋时期郑国人烛之武。下面学习《烛之武退秦师》
四、自主探究
(一)、整体感知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通读原文
汜( )南 佚( ) 之狐  夜缒( ) 而出
亡郑以陪( ) 邻  共( ) 其乏困  阙( ) 秦
秦伯说 ( ) 逢( )孙
(二)、课堂展示: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课文第1、2段)
1、结合课下注释以及利用工具书翻译本段,把不懂的地方标出来。
2、文本研读:
(1)、秦晋为何围郑?(用原文回答)开篇交待这些有何作用?
(2)、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使秦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五、内化巩固
1、翻译下列句子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使:派 B、公从之 从:听从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犹:好像 D、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3、下列句子“言”字用法与“佚之狐言语郑伯曰”中不一样的是:
A、此人具言所闻 B、察纳雅言(言,采纳正确的言论)
C、广数言欲亡 D、皆言夫婿殊
六.小结质疑
七:布置作业:
1、把重点字词积累到精题本上
2、预习第三段的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导学案(教师版)
主备人:王淑艳
一、目标展示: 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阅读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诵读翻译掌握重要的文言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归纳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学习重点难点:文言实虚词意义的积累和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的辨析
二、知识回顾:
(一)、解释下列词语
若: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辞:辞曰
之:臣之壮也 犹:犹不如人
已: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子:今急而求子
是:是寡人之过也 之:许之
然、焉: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二)、注意文言句式,翻译下列句子。
1、是寡人之过也
2、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三、自主探究:
通读第三段,请学生翻译句子,探究文言知识。把不懂的地方写下来
四、文本研读:
问题: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
先讨秦欢心——以退为进;陈亡郑利晋——以害动秦; 主存郑利秦——以利诱秦;责晋贪不义——巧施离间
五、内化巩固:
1.通假字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给。)
(2)秦伯说。(说,同“悦”。)
(3)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
2.古今异义词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一个代词“夫”与名词“人”表达:“那个人”之意。今常为一词,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2)、亦去之。(去,离开。今常用于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或过去的时间。)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今常用于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网篮等。)
3.一词多义
 封
(1)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
(2)肆其封(疆界,名词)
 之
  (1) 唯君图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
  (2)子犯请击之(代词,代秦军)
  (3)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
(4)臣之壮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其
  (1)君知其难也(他的,代词)
  (2)吾其还也(表希望的语气副词,还是)
  (3)以其无礼(郑国,代同)
 以
  (1)敢以烦执事(拿,介词)
  (2)以乱易整(用,介词)
  (3)以其无礼(因为,介词)
4.词类活用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作为边邑。)
  既东封郑。(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面。)
  肆其西封。(西,方位名词作定语,向西面。)
  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5.特殊句式
 (1)倒装句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佚之狐言于郑伯。(介词结构后置句。)
 (2)省略句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省略主语“烛之武”。)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以”后省略了宾语“之”〈代亡郑的事〉。)
六、小结质疑 
七、布置作业:
1、把重点的字词整理到精题本上
2、预习下一段内容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导学案(学生版)
主备人:王淑艳
一、目标展示: 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阅读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诵读翻译掌握重要的文言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归纳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学习重点难点:文言实虚词意义的积累和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的辨析
二、知识回顾:
(一)、解释下列词语
若: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辞:辞曰
之:臣之壮也 犹:犹不如人
已: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子:今急而求子
是:是寡人之过也 之:许之
然、焉: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二)、注意文言句式,翻译下列句子。
1、是寡人之过也
2、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三、自主探究:
通读第三段,请学生翻译句子,探究文言知识。把不懂的地方写下来
四、文本研读:
问题: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
五、内化巩固:
1.通假字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秦伯说。
(3)失其所与,不知。
2.古今异义词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亦去之。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一词多义
 封
(1)既东封郑
(2)肆其封
 之
  (1) 唯君图之
  (2)子犯请击之
  (3)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4)臣之壮也
(5)夫晋,何厌之有
 其
  (1)君知其难也
  (2)吾其还也
  (3)以其无礼
 以
  (1)敢以烦执事
  (2)以乱易
  (3)以其无礼
4.词类活用
  越国以鄙远。
既东封郑。
肆其西封。
  晋军函陵。
5.特殊句式
(1)倒装句
夫晋,何厌之有。
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然郑亡,子亦有不焉。许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六、小结质疑 
七、布置作业:
1、把重点的字词整理到精题本上
2、预习下一段内容
《烛之武退秦师》第三课时导学案(教师版)
主备人:王淑艳
一、目标展示:
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阅读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诵读翻译掌握重要的文言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归纳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学习重点难点:文言实虚词意义的积累和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的辨析 二、知识回顾:检测上节课所讲的知识点
三、自主探究:
1、通读第四段,请学生翻译句子,探究文言知识。把不懂的地方写下来
2、文本研读:
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结合原文语句分析这一艺术形象 明确:爱国,睿智超群,能言善辩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
四、内化巩固:
1.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D
A.夜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出 B.焉用亡郑以陪(增加)邻 C.共(供给)其乏困 D.夫晋,何厌(厌烦)之有 2.下列成语中,“济”的意思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相同的一项是:B A.缓不济急 B.同舟共济 C.假公济私 D.无济无事 3、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D A. 马之千里者 B. 是寡人之过也 C. 邻之厚,君之薄也 D. 何陋之有
4、解释每组句子中加点的词,归纳一词多义 若 A、岂若吾乡邻之有是哉 (像)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 C、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你)
夫 A、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指人) B、夫晋,何厌之有(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那) 微、 A、鲁直现左足,各微侧 (略微)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 C、微斯人。吾谁与归 (假如没有) 焉 A、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啊) B、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代词,为什么)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代词,哪里) D、且焉置土石(于何,在哪里)
E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指这篇文章) 五、内化提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题。 介之推不言禄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1、 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D(应释为“封地”。) ) A、外内弃之 弃:厌弃 B、不亦诬乎 诬:荒谬 C、焉用文乎 文:文饰,动词 D、以绵上为之田 田:田地 2、 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是(A(两个“亦”字都是“也”的意思。前一个“焉”是语气助词,后一个是疑问代词,哪里。) ) ①禄亦弗及 ②、罪又甚焉 ③、盍亦求之 ④、焉用文之 A、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不同 B、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也相同 C、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也不同 D、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相同 3、母曰:“能如是乎?”句中的“是”指代的是(B(指代的内容在上一句。) ) A、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B、不食其食,身将隐 C、介之推不言禄 D、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4、对介之推让禄一事的分析,最确切的一项是(A(意思说反了。) ) A、 本篇介之推不居功自傲的态度和在荣誉地位面前的谦让精神。 B、 介母三次设问,表明她是一个关心儿子但并不愿违背儿子意愿的人。 C、 本篇颂扬介之推母子不求赏赐,不图浮名的品行。 D、 晋侯是个卑鄙小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 5、、对文章写介母三次设问的目的,判断不正确的是(B(注意原文中的“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等句子。) ) A、诱导儿子追求名利。 B、考验儿子是否坚决隐退。 C、使文章曲折跌宕。 D、写介母是个深明大义教子有方人。 6、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在下的臣子把自己的罪恶当作正义的行为,在上的国君奖赏他们的邪恶行为。 ② 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译文:怨恨他们的行为却又效仿他们争功求赏,罪过更严重了。 ③ 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译文:以此记下我的过错,并表彰他这个善良的人。
六:小结质疑
七:布置作业
1、把重难点的知识整理到精题本上。
2、预习《荆轲刺秦王》第一课时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第三课时导学案(学生版)
主备人:王淑艳
一、目标展示:
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阅读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诵读翻译掌握重要的文言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归纳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学习重点难点:文言实虚词意义的积累和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的辨析 二、知识回顾:检测上节课所讲的知识点
三、自主探究:
1、通读第四段,请学生翻译句子,探究文言知识。把不懂的地方写下来
2、文本研读:
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结合原文语句分析这一艺术形象

四、内化巩固:
1.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夜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出 B.焉用亡郑以陪(增加)邻 C.共(供给)其乏困 D.夫晋,何厌(厌烦)之有 2.下列成语中,“济”的意思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相同的一项是: A.缓不济急 B.同舟共济 C.假公济私 D.无济无事 3、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马之千里者 B. 是寡人之过也 C. 邻之厚,君之薄也 D. 何陋之有
4、解释每组句子中加点的词,归纳一词多义 若 A、岂若吾乡邻之有是哉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夫 A、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夫晋,何厌之有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那) 微、 A、鲁直现左足,各微侧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微斯人。吾谁与归
焉 A、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B、焉用亡郑以陪邻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D、且焉置土石
E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五、内化提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题。 介之推不言禄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1、 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外内弃之 弃:厌弃 B、不亦诬乎 诬:荒谬 C、焉用文乎 文:文饰,动词 D、以绵上为之田 田:田地 2、 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是( ) ①禄亦弗及 ②、罪又甚焉 ③、盍亦求之 ④、焉用文之 A、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不同 B、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也相同 C、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也不同 D、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相同 3、母曰:“能如是乎?”句中的“是”指代的是( ) A、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B、不食其食,身将隐 C、介之推不言禄 D、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4、对介之推让禄一事的分析,最确切的一项是( ) A、 本篇介之推不居功自傲的态度和在荣誉地位面前的谦让精神。 B、 介母三次设问,表明她是一个关心儿子但并不愿违背儿子意愿的人。 C、 本篇颂扬介之推母子不求赏赐,不图浮名的品行。 D、 晋侯是个卑鄙小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 5、、对文章写介母三次设问的目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诱导儿子追求名利。 B、考验儿子是否坚决隐退。 C、使文章曲折跌宕。 D、写介母是个深明大义教子有方人。 6、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 ② 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 ③ 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
六:小结质疑
七:布置作业
1、把重难点的知识整理到精题本上。
2、预习《荆轲刺秦王》第一课时导学案。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