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家》读书笔记(5篇)

记得初次接触巴金老先生写的《家》,是在初中。那天晚自习回家,躺床上无聊,就打开收音机,正好听到音频里在读《家》里的一个片段。
当时第一个感觉,描述的是一个大家庭里的故事。已过去六年了已不记得那一段是讲什么了,只记得好像是过年,公馆里的气氛。事后,又听老师讲课涉及到一些些。这就为我以后读这本书的兴趣打下了基础。
第一印象书中人物刻画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其间的描写真实得让我觉得身临其境。于是泡书店时,就让我毫不犹豫地买下它。
我读书耐心不足,所以看书时,走马观花般读完。在这期间,我的心充满了悲愤与怜悯。读完之后,心情依旧沉重,气愤那个社会,那个家庭。同时,我又庆幸,这样的社会已成为历史。我们是幸福的,生活在一个崭新的时代。
给我最沉的心情,就是其中包含血泪的女子命运。
温顺驯良的梅表姐与觉新,因为双方母亲在牌桌上有了磨擦,就被儿戏般拆散。终究没能和真心相爱的觉新一起。后嫁到赵家受气,不满一年即守寡回娘家,最后在痛苦折磨中悲哀寂寞地离去。
觉新的妻子瑞钰,在陈姨太之流闹“血光之灾”的邪说中哀命,这个善良贞静的女子,在难产的呻吟最后,都没能见上自己的丈夫一面。这是多么悲伤。
深爱觉慧的鸣凤,得知自己要嫁给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做姨太太时。性格刚烈的她,还没来得及向觉慧倾诉,就投湖自尽了。留下了一具清白的湿淋淋的尸体,和一个苍白的吻。
鸣凤的死让丫头婉儿很快成了她的替代品。继续着人生的悲剧。使这场悲剧没有完结。
这些青年女性的不辛遭遇,无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礼教、迷信迫害的结果。都只能流着泪形容憔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说完《家》中的那些悲伤命运的女子,还有最深刻的即是那三兄弟。
老大觉新,样貌清秀,品学兼优,本有着大好前程与美满的梦,但在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摧残下,失掉了反抗性格。他屈服了,接受了,把是非和爱憎埋在了心底,博得了长辈们表面上的暂时的友好对待,却也失去了幸福和前途。我不喜欢这样的角色,不能保护自己心爱的女子,懦弱、无能。他无力挣扎,只能伤心地痛哭,忍受着精神上的痛苦,他一直维系的家,扼杀了他最爱的两个女人的生命。他的顺从也扼杀了他自己。
在这黑暗的世界,我怎能憎恨他呢!他同时也是最值得我们同情的。前途失去了,美景幻灭了,一切都在黑暗中挣扎,没有幸福可言,更没有希望所在!他是可悲的,是最大的牺牲者。
觉民,可以说是《家》中最幸运的一个了!他的遭遇是比较顺利的。觉民拥有进步的思想,但不坚定,处在守旧与进步之间,然而,就是这样,他凭自己的力量,得到大哥和三弟的帮助,胜利地获得爱情,跨过了逃婚的斗争。最后赢得了琴——一个进步的充满自信的新女性。觉民的沉稳,必要时的积极主动争取,都让我欣慰与高兴。他始终是发展、向前的,是掌握自己的命运的。
最后就是我最欣赏的角色——觉慧。觉慧不但拥有进步的思想,而且意志坚定。他对前途未来充满信心,坚定不移的相信旧社会一定会过去。旧制度会被舍弃。就因为他的这种性格,使他和老大觉新性格刚好背道而驰,像两条平行线,不可能有交叉点一样,这注定他们走的道路会截然不同。
觉慧为代表觉醒的一代,同这罪恶的家族作斗争。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响,一方面在社会上积极参加宣传革命思想的学生运动,一方面在家庭内部和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展开勇猛的战斗,最后,他真正敲响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丧钟。
整本书,围绕着觉民、觉慧两兄弟怎么和那个旧社会、旧制度作斗争并最终获得胜利的故事,整篇文章从“家”为主题贯穿始终
通过觉慧与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腐朽势力的激烈斗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腐败与黑暗,控诉和揭示了大家族和旧礼教旧道德的罪恶以及吃人本质,并且揭示了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同时还以极大的激情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以及他们与罪恶的封建家庭的决裂。
封建的高家极具代表性,是封建大家庭腐朽溃败的典型例子。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家庭制度的缩影。
巴金老先生的《家》,语言实在平实,这样细致,让我们如亲眼所见般深刻。就像放电影般展示在我们眼前。
这般黑暗的年代已消失在历史的年轮里了,这个社会在进步,始终不曾停止过,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得了听它。
看完《家》,虽是粗略地翻过,但其间的一幕幕,却停留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让我又悲又喜。巴金老先生娴熟的艺术手法,把每个典型的形象都写得血肉丰满,个性鲜明,铭记于我心。
悲伤是过去式,未来是美好的。沉淀于过去不如珍惜当下。

第二篇: 记得初次接触巴金老先生写的《家》,是在初中。那天晚自习回家,躺床上无聊,就打开收音机,正好听到音频里在读《家》里的一个片段。
当时第一个感觉,描述的是一个大家庭里的故事。已过去六年了已不记得那一段是讲什么了,只记得好像是过年,公馆里的气氛。事后,又听老师讲课涉及到一些些。这就为我以后读这本书的兴趣打下了基础。
第一印象书中人物刻画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其间的描写真实得让我觉得身临其境。于是泡书店时,就让我毫不犹豫地买下它。
我读书耐心不足,所以看书时,走马观花般读完。在这期间,我的心充满了悲愤与怜悯。读完之后,心情依旧沉重,气愤那个社会,那个家庭。同时,我又庆幸,这样的社会已成为历史。我们是幸福的,生活在一个崭新的时代。
给我最沉的心情,就是其中包含血泪的女子命运。
温顺驯良的梅表姐与觉新,因为双方母亲在牌桌上有了磨擦,就被儿戏般拆散。终究没能和真心相爱的觉新一起。后嫁到赵家受气,不满一年即守寡回娘家,最后在痛苦折磨中悲哀寂寞地离去。
觉新的妻子瑞钰,在陈姨太之流闹“血光之灾”的邪说中哀命,这个善良贞静的女子,在难产的呻吟最后,都没能见上自己的丈夫一面。这是多么悲伤。
深爱觉慧的鸣凤,得知自己要嫁给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做姨太太时。性格刚烈的她,还没来得及向觉慧倾诉,就投湖自尽了。留下了一具清白的湿淋淋的尸体,和一个苍白的吻。
鸣凤的死让丫头婉儿很快成了她的替代品。继续着人生的悲剧。使这场悲剧没有完结。
这些青年女性的不辛遭遇,无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礼教、迷信迫害的结果。都只能流着泪形容憔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说完《家》中的那些悲伤命运的女子,还有最深刻的即是那三兄弟。
老大觉新,样貌清秀,品学兼优,本有着大好前程与美满的梦,但在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摧残下,失掉了反抗性格。他屈服了,接受了,把是非和爱憎埋在了心底,博得了长辈们表面上的暂时的友好对待,却也失去了幸福和前途。我不喜欢这样的角色,不能保护自己心爱的女子,懦弱、无能。他无力挣扎,只能伤心地痛哭,忍受着精神上的痛苦,他一直维系的家,扼杀了他最爱的两个女人的生命。他的顺从也扼杀了他自己。
在这黑暗的世界,我怎能憎恨他呢!他同时也是最值得我们同情的。前途失去了,美景幻灭了,一切都在黑暗中挣扎,没有幸福可言,更没有希望所在!他是可悲的,是最大的牺牲者。
觉民,可以说是《家》中最幸运的一个了!他的遭遇是比较顺利的。觉民拥有进步的思想,但不坚定,处在守旧与进步之间,然而,就是这样,他凭自己的力量,得到大哥和三弟的帮助,胜利地获得爱情,跨过了逃婚的斗争。最后赢得了琴——一个进步的充满自信的新女性。觉民的沉稳,必要时的积极主动争取,都让我欣慰与高兴。他始终是发展、向前的,是掌握自己的命运的。
最后就是我最欣赏的角色——觉慧。觉慧不但拥有进步的思想,而且意志坚定。他对前途未来充满信心,坚定不移的相信旧社会一定会过去。旧制度会被舍弃。就因为他的这种性格,使他和老大觉新性格刚好背道而驰,像两条平行线,不可能有交叉点一样,这注定他们走的道路会截然不同。
觉慧为代表觉醒的一代,同这罪恶的家族作斗争。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响,一方面在社会上积极参加宣传革命思想的学生运动,一方面在家庭内部和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展开勇猛的战斗,最后,他真正敲响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丧钟。
整本书,围绕着觉民、觉慧两兄弟怎么和那个旧社会、旧制度作斗争并最终获得胜利的故事,整篇文章从“家”为主题贯穿始终
通过觉慧与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腐朽势力的激烈斗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腐败与黑暗,控诉和揭示了大家族和旧礼教旧道德的罪恶以及吃人本质,并且揭示了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同时还以极大的激情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以及他们与罪恶的封建家庭的决裂。
封建的高家极具代表性,是封建大家庭腐朽溃败的典型例子。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家庭制度的缩影。
巴金老先生的《家》,语言实在平实,这样细致,让我们如亲眼所见般深刻。就像放电影般展示在我们眼前。
这般黑暗的年代已消失在历史的年轮里了,这个社会在进步,始终不曾停止过,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得了听它。
看完《家》,虽是粗略地翻过,但其间的一幕幕,却停留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让我又悲又喜。巴金老先生娴熟的艺术手法,把每个典型的形象都写得血肉丰满,个性鲜明,铭记于我心。
悲伤是过去式,未来是美好的。沉淀于过去不如珍惜当下。
第二篇:
《家》读书笔记
作者:巴金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是一位热情的、有思想进步的、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巨匠之一。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是《家》、《春》、《秋》,在大家看来这三部作品好像是不能分开来的,可是因为本人的懒惰,暂时只看完《家》这部作品。
本书以时代中最年轻的一代为主线,着意表现了其与靠着封建制度循规蹈矩而残存的上一辈人之间的冲突与矛盾,然而令我赞叹的是,作者恰恰是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能够最大限度的展示各个阶层,不同人赤裸裸的心声。关于情,关于理,关于一个压抑时代下“奴隶”与自我的斗争,还关于那些与时代中最容易为读者和世人所忽略的小人物的内心世界。巴金的妙笔毫无保留的描述了一个真实的时代和真实的人。
关于家,冠冕堂皇,气势宏伟,作者曲折的笔下从朱红大门前座落的石狮,穿过叠嶂的园林,踏着木拱桥下潺潺的溪水,和着眼前豁然开然湖泊,似乎这所有的一切都让你漫游了一次梦的国度。她端庄,优雅,瑰丽,浪漫,你似乎还可以想象这奢华的背后是怎样的一户雍容,高贵的人家。然而,就像看着落叶,看似飞翔却在降落,读完《家》的心情是沉重的,这种沉重在于那样美丽而令人陶醉的家却处处洋溢着窒息的浪漫。希望与绝望在两代人之间化成模糊的界限,或者说是希望恰恰带来了毁灭,它似乎理直气壮的蒙蔽着有着封建权威的高老太爷的双眼,却麻木了克明克定的一代人,他们有着宝贵的经验,那就是理所当然的遵守为他们设计的这一切,甚至于感恩所有即将沉没的荣誉。
如果说觉新在封建制度下是无反抗主义者的话,那么不如说他是残酷现实下承受了巨大痛苦的勇者。觉新生活的时代注定了他是十字路口上最艰难的徘徊者,时代的牺牲者,他上承高老太爷的威严,下启羡慕着觉民的勇敢与追求。即使文章中并不是正面的表达这一个牺牲者,但其细腻的心里刻画让人感受得到这是一个承受着非人痛苦的弱者。在随遇而安的“懦弱”者身上,他无疑是把生活处理的最好的一个,他深爱着梅表妹,却从不辜负瑞钰的感情,面对两个深爱的女人,任何一种选择都是痛苦的,而这种痛苦却深沉的藏在一颗受伤的心里,想着麻木,因为这不再是属于自己的世界,可是他却放不下身边爱着他和他爱着的女人;而孤独月夜,偶然的思念,却化成深深的自责。在现实社会下,他可以放弃追求新潮的梦想,可是却放不下两个女人之间的爱。对于毁灭的梦想,他拥有着下一代人最后的底线,那就是没有随风漂流,而是用诠释爱的这种极端的苦痛变成了对封建社会提出挑战的最后利刃,是悲壮的离去,无声的战斗。
关于鸣凤,是感受最深刻的人物。作为高府任人使唤的丫鬟,并不是说她有着与其他丫鬟不同的的一面,恰恰是她的共同性,把整个社会带入了人权的黑暗中。刻画鸣凤的深刻性,代表整个封建时代最底层人的生活和痛苦。作为高府中的小角色,抑或是历史中的小角色,鸣凤所代表的底层人的命运和思想很难为后人所察觉,而《家》却很深刻的叙述了一类人的挣扎,然而,这种挣扎最悲剧性的表现在这是一场在现实中毫无意义的斗争中鸣凤久久等着希望的火光,她单纯的以为和觉慧的爱情可以改变她的命运,尽管他们的爱情深沉而持久,但也没有换来鸣凤死后觉慧撕心裂肺的“殉情”之念,而是渐渐的淡忘,如同生命中一次心旷神怡的登高远望,成为了记忆,也淹没在记忆之中。但是,鸣凤又是热烈的,她早就察觉现实残酷的一面,夜深人静,在灯光下的痛苦;苦苦等待和培养的爱情最终还是变成了欲罢不能处处躲着的奢侈品;婉儿的出嫁,更令她敏锐的感觉到死神来临的恐怖。她一秒钟一秒钟的等待心爱人的到来,也一秒钟一秒钟的等待死亡。当希望彻底的破灭后,她走向死亡,选择抗争,压抑的死去,唤起一大批人的起伏心灵。
《家》的人物内心或矛盾,或压抑的袒露,是抛却了时代沟壑的表达,是一道心灵的长廊,走着不同的人,却有着相同的感受。
在我们看来,家就像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在你寒冷的时候,它可以带给你最温暖的关怀;家就像是一潭清澈的池水,在你口渴的时候,它可以带给你最清凉的感受;家就像是一双温柔体贴的大手,当你感到沮丧之时,它可以让你振作起来。家,给予我们莫大的鼓舞和支持,因为有了家,我们才有了赖以生存的空间,也是因为有了家,我们才体会到了世间真情所在。
然而秋风瑟瑟,落叶飘尽,当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家族的沉落、衰败,除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忧伤,我们并不能去做些什么,这就是无奈吧。
第三篇:
  《家》取材于中国的一个封建的大家庭,通过这个大家庭的没落与分化来描写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这部作品奠定了巴金在中国文坛中的巨匠地位。
   巴金在《家》的代序《文学生活五十年》中写到:“《家》是我自己喜欢的作品。我自己就是在那样的家庭里长大的,我如实地描写了我的祖父和我的大哥——一个“我说了算”的专制家长和一个逆来顺受的孝顺子弟,还有一些钩心斗角、互相倾轧、损人利己、口是心非的男男女女——我的长辈们,还有那些横遭摧残的年轻生命,还有受苦、受压迫的“奴隶”们。我写这小说,仿佛挖开了我们家的坟墓。”正如巴金所说,《家》写出了高府中一代年轻人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同时,也写出了在高府的底层,人们正在或先或后的觉醒。
  《家》是巴金用来批判封建宗法专制制度的一件利器,于是他选取了作品中最富朝气的觉慧作为执行批判的代理人。在书中,觉慧是大胆而幼稚的封建大家庭的叛逆者,《家》中具有民主主义觉悟的年轻一代代表,是“五四”进步新青年。《家》的另一个第三代代表觉新并不是作者要褒扬的人物,但他的命运悲剧却是批判封建宗法专制的有力罪证,因此作者用在这个人物身上的笔墨仅次于觉慧。至于《家》中第三个重要人物高老太爷,则是作品中“封建宗法制度”的具象化。因此,这一人物开篇便处于不容争辩的被否定的地位。为此,在作品中作者极力将之塑造成一个封建制度即将崩溃时期封建家长制的代表人物,整个封建阶级的罪恶典型。作品写到老太爷为了觉民逃婚而大发雷霆时,有一段议论:“他只知道他的命令应该遵守,他的面子应该顾全。至于别人的幸福,他是不会顾到的。他只知道向觉新要人。他时常发脾气,骂了觉新,骂了克明;连周氏也挨了他的骂”。这段评论显然是把高老太爷作为一个批判的靶子在进行抨击了,在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觉慧式的愤慨,但更应该把它当作是作者对他所憎恨的封建制度的统治者的抨击。
  《家》中的人物,在不同类型的社会中培育,不同色泽思想浇灌、照射下生长。他们不象现在的我们,有着一层温室的护罩,他们直接面对着变幻莫测的风雨。  今天的我,看到了他们弯延伸展的努力与永不妥协的精神。
第四篇
读书笔记——《家》
今年暑假语文作业很简单,读本书,写篇读书笔记,看到读书笔记包括感想、评论、摘抄……等一等,摘抄???那1200字不是很好对付吗?
于是很认真地读《家》。
读了以后,很受打击,因为,居然,没有感想。
没有感想。
这要“归功”于我的读书习惯,我喜欢的书永远都是无意中发现的。像九、十岁的时候偶尔翻到的五本很老的《天龙八部》,或者是老妈拿回家一下午才想起来翻翻的《梦里花落知多少》,都让我至今无法自拔。而这本《家》,却是在上学期学到巴老的文章时就理所应当地认为该读读的,但第一页就是写景的,我最讨厌的,我知道这是什么渲染什么铺垫什么自然景物描写为中心服务,但是,不抓人。于是撂下它去学化学。假期又抱着完成作业的态度去读,太刻意,反而不美。
也要“感谢”导语,很淋漓尽致地把中心、主题、写作背景什么的都写出来了。于是我边读边一一对应,结果那些性格,那些悲剧什么的我都没看出来,反倒看出了完全不同的东西。
真倒霉,但作业总不能不交吧,只好上网找了,看了十几篇读后感,居然都是千篇一律的,而且,和那篇导语如出一辙,现“摘抄”如下:
《家》以娴熟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个形象都写得血肉丰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小说中的人物不下于七十个,其中既有专横,衰老的高老太爷,荒淫残忍的假道学冯乐山,腐化堕落的五老爷克定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又有敢于以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的刚烈丫头鸣凤,温顺驯良的梅芬,善良厚道的长孙媳瑞珏等;以及受新潮思想、向往自由平等的觉慧、觉民、琴等青年觉悟者和叛逆者的形象。     小说着重刻画了觉新这个接受过五四新思潮的激荡,但处于“长房长孙”的特殊地位,深受封建伦理纲常,特别是“孝”的熏染。他的一生陷入极大的矛盾痛苦中,大大加强了这个人物的悲剧力量。     高家正是社会的一个缩影,而那些高家子弟正代表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例如:高家中专横、衰老、腐朽的最高统治者高老太爷。他代表的正是政府机构中腐败、贪婪的官员。那些官员仗着自己的官职,随意支配人,在无形中,人们对他产生了怨恨,对他也产生了无形的威胁。还有像狡猾贪婪的四老爷克安的贪官,他们运用自己的小聪明,毫无顾忌地从公家手中“榨钱”,行贿受贿是样样不缺。社会中也有像腐化堕落的败家子五老爷克定的青少年,他们整日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他们由于承受不了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自甘堕落。     尽管有如此之多的“乌云”,但它永远遮挡不住“太阳”的光辉。     这个社会永远都在进步,并不曾有一个时候停止,而且它也不能够停止;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得了它。在途中,它也曾发射出许多水花。这一切造成了一股奔腾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
要让我也照猫画虎地写一篇这种东西,实在是一件不情愿的事情,所谓无病呻吟,不过如此。但是。既然是读书笔记,不是读后感,又不是考场上的作文,那我不妨写点自己的看法,青涩也好,幼稚也罢,总是我的真实感受,几年后“成熟”了,再拿出来看看,或许到那时,能明白巴金爷爷的深意吧。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小说的文笔不佳,我不敢用更严重的词语了,可是整部小说读下来,没有什么跌宕起伏,连小高潮都没有,给我的感觉就是读不读都行,没有吸引我往下读的欲望,或许是21世纪的我和当时的巴金爷爷有隔阂吧,“代沟”???不知道这是我的悲哀,还是巴金爷爷的悲哀。
第二点,人物的语言不生动。据说当时《家》已经算作白话文小说了,可是看到他们的对话,我总会认为这是作者的话通过人物的口中表达出来。比如第一节的“二哥,你不笑我幼稚吗?”“不,一点也不。我也是这样。我也很希望成功。我们都是一样。所以在课堂上先生的称赞,即使是一句简单的话,不论哪一个听到也会高兴。”“对,你说得不错。”“二哥,你真好。”等等。这些甚至可以称之为“肉麻式抒情”的话,哪里像是兄弟俩的对话?还有十二节觉新对弟弟的表白,什么“我不是奢侈家,不是命运和自然的爱子。我只是一个劳动者。我穿着自己的围裙,在自己的黑暗的工厂里,做自己的工作。”云云,哪里像是哥哥对弟弟说的话,简直就是强行加上去的令读者不得不相信觉新是个“不抵抗主义”的懦夫的引导词,但可惜,尽管书中出现了这么多遍,我依然无法理解觉新的痛苦和懦弱所在。在我看来,觉新的命运是他自己的,虽然他自己、他的两个弟弟都在控诉,但那命运是他自己选择的,我们又有什么资格要求每个人都思想进步呢,我们又怎能说他不幸福呢?老婆孩子热炕头,他不是都有吗?当然,这些都是这部宏篇巨作中的“我认为的”小问题。要让我写一部《家》出来,这个本事是决计没有的。这些抒情也不是不能说,像十一节里觉慧的日记里,情感抒发得就恰到好处,淋漓尽致。只是不喜欢抒情的句子用在语言中,生硬、虚假。这在梅与觉新的对话中也能看出来。
第三点,对于觉民的心理活动,语言描写,特别在平常的叙述中,有些理想化,少了生活的积淀,不是微笑就是冷笑,略显脱离生活,和觉慧比较起来,差异性不大,看完这部书,差不多就会把觉民忘掉,让觉慧弄混了,印象中觉民有女朋友,而觉慧的意志更加坚定,仅此而已。不知道写两个差不多的人物是做什么用的。
第四点,瑞珏的死,总感觉她是为了死而死的。我就不明白,大公馆里的少奶奶,虽说在老太爷的丧期,但又不是没钱又不是头胎没经验,怎么就死了,怎么就“除了接生婆以外就只有两个人”?那死前的哭喊声就是对封建家庭的控诉?我不懂。依我看来,这只不过是一场迎合中心的悲剧罢了。
还有,乱七八糟的“的地得底”,让我大抓头皮。
总的来说,我最不满意的地方就是“为了中心而说事,而写作”。当然,我还只16岁,正在“青春期”“叛逆期”,说话想法难免冲动,相信巴金爷爷地下有知,也不会怪我,这到底是青年人的“新思想”,打破了对他作品认知的“枷锁”嘛。这不正是他想表达的吗?
                                         赵治远 于2006年8月13日
第五篇
《家》是巴金先生的代表作,是《激流三部曲》之一。《家》这部分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闭塞的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的腐烂、溃败的历史,展示给读者的是描写中国近代封建势力瓦解史的一幅图画。高氏豪门外表上诗礼传家,书香门第,但掩盖在这层帷幕之后的,却是内部的相互倾轧,明争暗斗,腐朽龌龊,荒淫无耻。为了维护这个作为封建制度的支柱而又面临崩溃的家庭,以高老太爷和高克明为代表的那些护卫者,竭力奉持着礼教和家训,压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牺牲青年为代价。这就又加深了新与旧、当权势力与被压迫者之间的矛盾,并使年轻人遭受巨大的痛苦。在《家》中,就有梅表姐的抑郁致死,瑞珏的悲惨命运,鸣凤的投湖悲剧,婉儿的被逼出嫁……这些青年女性的不幸遭遇,无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礼教、迷信迫害的结果。作者通过这些描写,表现了深切的同情和悲愤,并向垂死的制度发出了控诉。觉新、觉民、觉慧兄弟三人的不同命运也是作品的一条主线。下面我将通过对本书的三大主人公的分析来谈一谈我的阅读感受。     一、觉新。觉新是整个作品布局的主干。这是一个为旧制度所熏陶而失掉了反抗性格的青年人,心底里虽然有着是非和爱憎的界限,也理解夺去了他的幸福和前途、夺去了他所最爱的梅和瑞珏的是“全个礼教,全个传统,全个迷信”,但他无力挣扎,只能伤心地痛哭,忍爱着精神上的痛苦。他是旧礼教制度下的牺牲者,但同时又不自觉地扮演了一个维护者的角色。原著中作者对他是有一些批判的,大多是通过觉慧,批判他的怯弱、“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但更多的是同情和原谅。读者只有在把他当作一个牺牲者的心情下才可能产生一点惋惜;这种情绪却往往又为人物自己的行动所否定了。      二、觉民。觉民是沉着的,作者给他安排了一个比较顺利的遭遇,使他胜利地得到爱情,跨过了逃婚的斗争。他也有改变和发展,但都是顺着一条路向前的,他自信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      三、觉慧。《家》中的重要人物觉慧,是新生的民主主义力量的代表。他坚决反对大哥觉新的“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他的信念很单纯,对旧势力“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他的确是“幼稚”的,对周围的一切还不能作出科学的分析,甚至感到“这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结”,他这直率的热烈的心是无法把它解开的。但因为“五四”时代对旧的一切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精神,他知道这个家庭是“无可挽救的了”。他并不想对“家”寄托什么希望,而热心于交结新朋友、讨论社会问题、编辑刊物,创办阅报社等等社会活动,“夸大地把改良社会、解放人群的责任放在自己的肩上”。即使在他与鸣凤热恋的时期,他在外面也“确实忘了鸣凤”,只有回到那和沙漠一样寂寞的家里时,才“不能不因思念她而苦恼”。最后,觉慧无所顾忌地离开家而远走了。作者通过觉慧写出了革命潮流在青年中的激荡,写出了包含在旧家庭内部的新力量的成长,也通过觉慧来对觉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