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黔之驴》教学实录


第十二中学  李淑贤 
一、教学教学设计>设计 
(一)教材分析 
《黔之驴》选自语文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是第六单元第24课。 
教课书的课文,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纳世界文化精华,精心挑选出来的。根据《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以及本单元文言文所表现的重视德行、保持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我确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理解本文的内容即老虎惧驴、识驴、戏弄驴、吃掉驴的过程和本文启示人们应该认识事物本质、克服对未知事物畏惧的心理,从而驾御并征服客观事物,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的寓意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如:蔽、窥、稍、慭慭然、狎、跳踉等,翻译文言文 
2、过程和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所以我让学生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自己试译课文,使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在试译课文的过程中,体现了学生自主性学习。若有不懂的句子,小组讨论,学生之间共同合作解决,体现了学生合作性学习。最后由学生归纳寓意,即读----译---- 质疑----讨论----总结 。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根据《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我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定为:要认识事物的本质;使学生认识到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在赏析完课文之后,我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品味寓意。(从驴的角度、从老虎的角度分别谈谈你受到的启示是什么?)让学生畅谈,从中体会本文寓意。比如从老虎的角度谈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事要谨慎,要知已知彼,了解对方。因为文中有这样的语句:“蔽林间窥之。”“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从驴的角度谈,根据驴“一鸣”“啼之”,最后被老虎“断其喉、尽其肉”这一点,从而启发我们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 
4、重点、难点 
重点:(1)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学会翻译文言文。 
(2)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 
难点:(1)学习本文对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的方法  
        (2)理解“庞然大物”“黔驴技穷”这两个成语 
(三)学生分析 
    我校生源与其他学校相比处于弱势,学生的文化层次、综合素质相对来说较低。学生课前预习情况不完全理想。学生自觉性学习意识淡泊。而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指导,将采用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合作学习法。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让学生归纳寓意。从而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提高能力,同时还会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感染熏陶。 
(四)教学设计>设计理念 
   根据《课标》中“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一要求,因此在课文赏析完之后我教学设计>设计这样一道题:“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为什么?”让学生纵观全文,针对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心得。通过讨 论,让学生充分把握寓意,从而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课堂实录 
(一)导入 
1、 导言:一头貌似强大的驴为什么被老虎“断其喉、尽其肉”呢?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寓言《黔之驴》,共同体会其中的寓意。 
2、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一生留下600多篇作品,包括诗、文两部分,文的成就大于诗。他的寓言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实,推陈出新。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以寄寓哲理或表达政治见解。 
(二)    正课 
1、朗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来朗读一遍课文? 
生:( 举手) 
师:(叫一名女生朗读) 
师:读的很好,很流利。 
师:哪位男同学再读一读。 
生:(有许多男生举手) 
师:(点名)你来读。 
师:(生读完,师纠正字音)“载”字读四声zài,不读zǎi。当表示“年”时读zǎi,如“三年五载”。“一年半载”。而表示交通运输时读zài.如“装载”。 
师:下面大家听一遍课文录音,要听准字音,注意朗读节奏。(教师放录音) 
生:(静静地听) 
师:下面给大家时间,出声自由朗读课文,熟读课文。 
生:(自己出声自由朗读) 
2、译 
师:读完课文后,请大家结合注释自己试译课文。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问。在试译的基础上,还译不准的句子,小组内可以互相合作互译。 
生:(看书,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词语手册》自己翻译课文) 
师:(巡视)。 
生:(开始小组内互译课文。) 
师:好了,现在谁能翻译课文 
生:(纷纷举手) 
师:你来翻译第一段。 
生:译(略) 
师:翻译很准,谁来翻译第二段。 
生:译第二段(略) 
师:(纠正)“技止此耳”译成“技能或本领不过如此罢了。” 
3、质疑、讨论 
师:下面大家看大屏幕,(出示课件)(背景是一片森林,前景是一只动态的老虎),讨论以下问题:你能分别找出课文中描写老虎心理活动及动作的词句来吗? 
生:(学生看书,之后举手)心理活动的有:“虎大骇。”“以为且噬已也”。“以为神” 
师:嗯,这是心理活动,表示动作的呢? 
生:“蔽林间窥之” 
师:对,还有吗?谁能补充。 
生:“稍出近之”“跳踉大阚” 
师:好。能说说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驴的吗? 
生:叫声。 
师:根据是什么?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生:“驴一鸣”。 
师:答得很好。除此以外,还有吗?谁来补充?好,你来说。 
生:还有动作。如“驴大怒,啼之”。 
师:好,看大屏幕。(出示课件)(flash,驴的后腿踢虎) 
师:不错,这是它的本领。除了这两点以外,还有吗? 
生:(在思考) 
师:(提示)大家别忘了,开篇第一段,作者是怎样描写驴的外表的? 
生:(思考)哦,“庞然大物” 
师:对,那这是从哪方面来写的呢? 
生:是体形。 
师:体形?应该说是“形体”。 
师:就是说作者从声音、动作、形体三个方面来写驴的。 
师: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 
生:因为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以为神”,当作神奇的东西。 
师:虎后来为什么能吃掉驴? 
生: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会叫,会踢,所以能吃掉驴。 
师:嗯,老虎知道驴的本领只会“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师: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虎能做到“知已知彼,――― 
生:“百战不殆”。 
师:好,我们看一下屏幕,老虎吃掉驴的过程。(出示课件)(虎跳过去,咬住驴的喉咙,吃掉它的肉。) 
师:也就是文中所描述的,虎“跳―――― 
生:(齐答)“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 
师:很好。看来我们今后再做什么事的时候,一定要熟悉对方或这种事物,才能了解它,从而战胜它(他)。 
师:现在请大家想一想: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为什么? 
 (这时候学生的想象思维、逻辑思维充分被调动起来,大家纷纷畅所欲言,各抒已见)。 
生::驴能避免自己的悲剧。因为驴起初叫喊时,把老虎吓跑了,如果它这时候趁机逃走,就不会被老虎吃掉。 
生:驴不能避免自己的悲剧。因为它没有什么真本领,只会踢,当老虎看清了它的真本事之后,就把它吃掉了。 
生:我认为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驴能避免自己的悲剧,一种是驴不能避免自己的悲剧。 
 师:嗯。有两种可能。好,请你说说这两种可能的原因。 
生:第一种可能,如果驴掌握了真本领,有真才实学,那么它就不会被老虎吃掉。第二种可能,老虎反复观察驴,已摸清了驴的底细,知道它只会踢,没有什么其它的本事,所以“断其喉、尽其肉”。 
师:第一个角度,是从驴的角度谈的,第二个角度,则是从老虎的角度谈的,很好。谁还能说说。 
生:我认为驴不能避免自己的悲剧。因为老虎知道躲在树林子里观察驴,而驴却不知道观察老虎,就在那等的,所以被老虎吃掉。 
生:它不能做到知已知彼,虎非常了解对方,而它却不了解老虎,因此被老虎吃掉 。  
生:驴对老虎不感兴趣。驴是吃草动物,不是吃肉动物。所以它不会吃掉虎,只能被老虎吃掉。 
生:“好事者”如果不把驴运到贵州,把它运到别的地方,那它就不会被老虎吃掉。 
生:这不怨驴,而怨那个人。 
生:那不能这么说,动物不就是被人运来运去吗,那也不能动物给人运走吧。 
师:我们考虑的是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无非有两种可能,或者能避免,或者不能避免。不论哪一种可能,只要能说明你的理由即可。但有一点,我们应该知道,驴之所以最终被老虎吃掉,是因为它没有什么真本事。所以,我希望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掌握真本领,有真才实学,才能在将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总结寓意 
师:寓言往往通过一定的故事,讲明一个道理,寓含讽喻劝戒的意义。它常用动植物或非生物作为主人公,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那么这篇寓言借驴和虎这两个动物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师:(出示课件)从以下几个角度归纳寓意: 
从驴的角度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从虎的角度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从其它的角度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生:(讨论)从驴的角度谈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应该掌握文化知识,有了真知识、真本领,才能使自己有立足之地。 
生:从驴的角度谈给我们的启示是:我认为应该谦虚。如果驴不在虎的面前叫、不“鸣”,那它也不会被老虎吃掉。 
生:从老虎的角度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多观察,多了解对方的情况,才能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才能做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生:从老虎的角度给我们的启示是:我认为做事要谨慎 。 
师:嗯,应谨慎。从哪能看出来呢? 
生:起初虎不了解驴的时候,它“蔽林间窥之”,躲在树林子里偷看,当驴一鸣,给老虎吓跑之后,它又回来继续观察,如“稍出近之”,“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师:嗯,老虎不貌然出击,不轻易出手,办事很小心谨慎。 
生:老虎认准一个目标,就不放弃,始终坚持。 
师:你的依据是什么? 
生:它被驴的叫声吓跑之后,又回来继续观察,找机会下手,直到吃掉驴。 
师:(笑),虎不达目的不罢休。嗯,很好,有自己的见解。 
师:虎没有被驴的叫声吓倒,没有被驴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我们应该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时也应该掌握真本领。通过这篇寓言的学习,我们应明确意识到:“真才实学”这四个字的重要。我希望同学们今后也要成为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 
三、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依据《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来教学设计>设计的。既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的地方。下面就这节课谈谈我的想法。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品味寓意,进而来把握寓意。学生分别从老虎的角度、驴的角度、其它角度品味寓意。比如从老虎的角度谈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事要谨慎,要知已知彼。从驴的角度谈,根据课文中驴“一 鸣”“啼之”,从而给我们的启示是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通过学生讨论,使学生掌握本文寓意,从而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启发和教育。 
另外,为了扩展学生的思维,我教学设计>设计了一道这样题:“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为什么?”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想了很多的原因。这时他们的逻辑思维充分被调动起来,大家众说纷纭,畅所欲言,课堂气氛也很活跃。 通过学生的讨论使学生掌握本文寓意,尤其通过驴被老虎“断其喉、尽其肉”这一点,更能启发和教育我们要有真才实学。 
但这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一方面,在讨论本文寓意时,没有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教师给了一定的提示。另一方面,文言文应该熟读、多读,而这节课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学生朗读的时间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保证。 
四、教研评析 
本节课能按《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文言文的要求及新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教学设计>设计,符合课改基本要求。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教师能注重基础,加强了对文言词汇的学习与对文言文内容和寓意的理解,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辨正地去认识问题,在学习中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在讨论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思维发散开来,学生从不同角度说出了许多不同想法,最后归纳出不同的启示,达到了举一反三、提高学生辨正思维的能力的目的,同时使学生受到情感、态度与正确价值观的教育。 
另外,前半部分学生活动比较被动,后半部分讨论“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学生活动较好。教师语言略显刻板还应加强对学生激励性评价语言的使用。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