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苏教版七年级(上)期中复习讲义(文言文)


期中复习讲义(文言文)
《古代寓言二则》 
   一、文章内容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二、文学常识 
   1、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2、《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三、语音 
   1、先自度其足(duó)    2、吾忘持度(dù)      3、遂不得履(suì)(lǚ) 
   4、宁信度( nìng )      5、遽契其舟(jù)(qì) 
   四、通假字 
   1、而置之其坐    坐同座,座位        2、反归取之    反同返,返回 
   五、一词多义 
   1、度 (1)先自度其足 (量长短)         (2)吾忘持度 (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3)宁信度(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 
   2、之(1)而置之其坐(代指量好的尺码)  (2)何不试之以足(履) 
        (3)至之市(到……去)             (4)入水求之(代指剑) 
   3、市(1)至之市(集市)                (2)市(集市)罢。 
 六、重点词语解释 
   1、而忘操之 操:      拿,携带         2、及反 及:     到,等到 
   3、遂不得履 遂:      终于             4、宁信度 宁:   宁可 
   5、无自信也 无:      不,没有         6、遽契其舟 遽: 立即,匆忙。 契:雕刻  
   7、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指示代词,这儿   8、不亦惑乎 惑: 迷惑,糊涂 
 七、重点语句翻译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2、宁信度,无自信也。”      *宁可相信自己量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是吾剑之所从坠 
   4、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5、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 
   7、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去了。 
 八、课文内容理解 
   1、郑人最可笑的语言是哪句?此句突出了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2、《郑人买履》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是:                                           。 
   3、、《郑人置履》讲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故事,旨在讽刺那些不从实际出发,信守教条办事呆板的人,告诉我们具体情况下应采取具体办法的道理;“刻舟求剑”的故事则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很显然,这则寓言讽刺的是那些固守陈规陋习,不懂得根据变化的情况改变看法或办法的蠢人,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九、开放性试题  
   1、寓言,就是把深刻的道理寄托在浅显的故事情节中。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如:画蛇添足,请君入瓮,叶公好龙,等等。请你再列举一些! 
   *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智子疑邻等 
   2、你怎样看待郑人置履和刻舟求剑?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 
 1.写汉字。自duó(    )其足  nìng(    )信  zhuì(    )于水  jù qì(    )其舟
2.填空。 
《郑人买履》选自________,作者韩非,________时期哲学家,________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刻舟求剑》选自________________,这部作品是战国末秦相________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3.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①置之其坐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至之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③及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④不亦惑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遽契其舟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句子。
(1)人曰:“何不试之以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北人①生不识菱②者,仕于南方。席上啖③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注释】①北人:北方人  ②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有角,叫菱或菱角,可吃。③啖:吃。
6.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仕于南方(         ) ②席上啖菱(         )
③或曰:“啖菱须去壳。”(         ) ④欲以清热(         )
7.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幼时记趣》 
 一、文章内容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二、文学常识 
 1、选自《浮生六记》。 
 2、作者:沈复,字三白,苏州人,清代作家。 
 三、通假字 
 1、以土砾凸者为邱        邱通丘,土山 
 四、重点词语解释 
 1、余忆童稚时  余:我 稚:幼小 
 2、明察秋毫: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 
 3、见藐小之物     藐:小            4、必细察其纹理     纹理:这里泛指花纹。 
 5、私拟作群鹤舞空 拟:比            6、昂首观之        之:代指“群鹤舞空”现象 
 7、项为之强 强:这里是僵硬的意思。  8、又留蚊于素帐中 素帐:白色的蚊帐 
 9、果如鹤唳云端   唳:(鹤、鸿雁等)高亢地鸣叫 
 10、怡然称快     怡然:喜悦的样子。 称快:喊痛快 
 11、于土墙凹凸处 凹凸:高低不平     12、花台小草丛杂处 丛杂:多而杂乱 
 13、常蹲其身 其:自己               14、凹者为壑      壑:山沟 
 15、拔山倒树而来 拔:移,搬开        16、盖一癞虾蟆也  盖:原来是 
 五、重点语句翻译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 
 六、课文内容理解 
 1、能体现本文主旨的词语是( 物外之趣 )。 
 2、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 
   *①童年的“我”,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
②“我”善于观察和发现,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 





 1、给下面的字注音
藐(   )唳(   )砾壑(   )庞(    )
2、解释下面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明__________    物外__________    私_________    神游________    拔_________
3、《幼时记趣》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字_____,____代作家。本文围绕“_______”这一中心生动地描述了儿童时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选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4、“似有物制之”一句中的“物”就是__________,“之”指代_________。
5、找出文中有“看”这一意思的词: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文中用横线划出直接描写螳螂的句子。
7、概括故事内容,把它作为本文的标题:《__________________》
8、翻译句子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给语段中加点字注音。砾(   )  壑(   )  怡(   )  庞(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使与台齐:         观之正浓:        盖一癞蛤蟆:         鞭数十:
(3)将语段中出自想象的语句用横线划出。
(4)作者用“定”、“细”二字分别修饰“目”、“视”,强调了            。
(5)第2段中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在这里的意思是             ,现多用来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度  宁  坠  遽  契
2.《韩非子》  战国  法  《吕氏春秋》  吕不韦
3.①同“座”,座位;②到;③到、等到;同“返”,返回;④迷惑,糊涂;⑤立即、匆忙;雕刻
4.①有人说:“为什么不用脚试试呢?”②像这样去找自己的剑,不是很糊涂吗?
5.《郑人买履》说明了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机械地解决问题的道理。《刻舟求剑》则是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不顾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人,说明了要用发展的变化的眼光来看问题的辩证观点。
6.做官;宴会,宴席,酒宴;有人(有的人);用来(用)
7.那个人偏要掩盖自己的无知(那人故意遮掩自己的弱点。)
8.这个故事中讲的那个北方人,明明不识菱角,偏要不懂装懂,结果闹出笑话。故事告诉我们,世上的知识无穷无尽,谁也不可能全部掌握。要真正获得更多的知识,不懂就不要装懂,应老老实实地向别人学习,正像孔子说的那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学生只要求作如下之一概括:不要不懂装懂,否则将闹出笑话;学习(求知)要有诚实的态度;人不能故意遮掩自己的无知(弱点)。

1.miǎo   lì   lì    hè    pang 
 2.眼力  物体本身之外(世俗之外) 暗地里  精神游历  搬,移开 

 3.①《浮生六记》 沈复 三白 清  ②记趣  观蚊如鹤 神游山林  鞭打蛤蟆 

 

4.螳螂 蛇 5、觇 审视 视 6、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之不去
7、螳螂捕蛇

8想象在里面亲身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愉快,自得其乐.舌头一吐,两只虫子都被(它)吞下去了。 
9、(1)lì  hè  yí  páng (2)一样高  程度深  原来  鞭打 (3)“以丛为林,……凹者为壑”  “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4)观察的仔细 (5)庞然大物 癞蛤蟆 外表强大而实际很脆弱的东西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