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有的人》课堂实录



《有的人》课堂实录 
(一) 

师:上课。(师生问好) 

师:打开书,今天讲《有的人》。(板书:有的人)请看预习提示第一段,然后说说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生①:老师讲过,对作家介绍的了解,应从名、时、地、评、作五方面去掌握。预习提示讲了名:即作者臧克家;时:作者出生于1905年;地:作者籍贯山东诸城;评:当代作家、诗人;作:代表作《臧克家诗选》。 

师:很好。看来你已经掌握了这一规律。希望同学们以后在了解作家时也要从名、时、地、评、作这五个方面考虑。 

师:下面读课文。读时请大家注意前四节出现了八处“有的人”,读后请你们把诗中前四节的八处“有的人”分别改换成具体的某一种人、某一类人。下面按座次朗读课文。 

生②:读课文。(一人读完) 

师:读得不错!节奏和语气都很好。下面准备两分钟,将文中前四节的八处“有的人”改换成具体的某一种人、某一类人。(众生思考,师巡视)。 

师:时间到。你们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生③:剥削者活着, 

他已经死了; 

革命者死了, 

他还活着。 

(该生依次将八处“有的人”四处换成了“剥削者”,四处换成了“革命者”。) 

师:你首先发言,勇气可嘉。大家再发言时请注意把诗中的八处“有的人”分别(加重语气)改成某一种人、某一类人。 

生④:被人民憎恶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被人民爱戴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残酷剥削人民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妄想流芳千古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一心默默奉献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处处为别人着想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 

师:很好!你没有用好人、坏人之类笼统的说法,而是用了“妄想流芳千古的人”,“一心默默奉献的人”等说法。这样不仅表明了是哪一种人,而且揭示了这种人的内心世界。这样说既具体,又明确,还有深度。 

生⑤: 

鱼肉人民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造福人民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反动统治者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共产党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沽名钓誉之徒,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大公无私之士,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压迫人民的暴君,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廉洁奉公的公仆,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师:请大家谈一谈,改得怎么样? 

生⑥:他改得有深度。像“鱼肉人民的人”,“廉洁奉公的公仆”等说法,不但表明了这样的人是什么人,而且表明了他们在干什么和想什么。 

生⑦:我认为他改的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和前面的发言不重复,同样的意思,他换了说法。 

生⑧:他还有一个优点,就是词汇丰富,语言生动。像“沽名钓誉之徒”和“大公无私之士”,不但非常简炼,而且句式整齐,两句相对,很有点儿诗的味道。 

师:大家谈得很好。我同意你们的看法。他改读的课文除了具有深度之外,正如同学们所指出的那样,和别人的说法不重复,这是个很大的优点。怎样才能和别人的说法不重复呢?这就是思考问题要有广度,也就是要打开思路。例如:他把“被人民憎恶的人”换成了“鱼肉人民的人”这是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结果。只有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才会打开思路,增加思维的广度。通过刚才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强调了思考问题要注意深度和广度,希望同学们努力这样去做。 

通过几位同学的改读课文,看来大家对诗中的“有的人”指的是什么样的人,已经清楚了。现在请大家研究一下,诗中的八个“有的人”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准备一分钟。 

生⑨:我认为应分成两类:一类是对人民有利的人;一类是对人民有害的人。 

师:还有吗? 

生:(不语、摇头、思考) 

师:这样分是正确的。这首诗实际上就写了两种人。一种是有利于人民的人,一种是有害于人民的人。(板书:两种人)请大家研究一下这两种人都有哪几个方面的不同? 

生10:我认为这两种人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不同,因为诗中写道: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师:对,有的人虽死犹生;有的人虽生犹死。由于这两种人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具体反映在他们的生死上,为了简便,我们说生死不同。(板书:生死)这首诗是纪念鲁迅先生的,他虽然死了,但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还有什么不同? 

生11:我认为,这两种人的言行不同。诗中写道:“有的人骑在人们的头上‘呵,我多伟大’”,而“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师:很好。记得鲁迅先生有一首诗,其中有一句诗正是先生自身的光辉写照。谁知道? 

生12:俯首甘为孺子牛。 

师:对。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是“行”。骑在人民的头上“啊,我多伟大”,这是什么呢? 

生齐:言和行。 

师:那我们就说言行不同。(板书:言行) 

生13:还有思想不同。诗中说:“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师:也对。不过说思想不同是否范围大了一些,谁能换一种更具体准确的说法。 

生14:目的不同。 

生15:所求不同。 

生16:觉悟不同。 

生17:追求不同。 

师:大家谈了五种看法:“思想不同,觉悟不同,目的不同,所求不同,追求不同。”我们怎样从这五种看法中,筛选出一种最准确,最恰当的说法呢?现在我们采用第一种做法:“排除法”。就是把含义范围过大的、笼统的说法去掉。大家看看哪个说法应该去掉? 

生18:“思想不同”范围大。这是刚才您说的。 

(众生笑) 

生19:我认为“觉悟不同”和“思想不同”差不多,范围也大,也应该去掉。 

师:对,觉悟,意思是人思想认识上的醒悟,范围也大。咱们就把“思想不同”和“觉悟不同”去掉。现在还剩下“目的不同,所求不同,追求不同”这三个说法。我们采取“合并法”,就是把意思相同的说法合并,只留下一个。大家看看,这三个说法中,有没有意思相同的? 

生20:我认为“所求不同”和“追求不同”意思一样,应该去掉一个。 

师:对。你认为去掉哪个好? 

生20:去掉“所求不同”,因为“追求不同”意思更明确,也通俗。 

师:说得好!咱们就把“所求不同”去掉。现在还剩下“目的不同”和“追求不同”两种说法。我们再采用“分辨法”。就是分辨一下“目的”和“追求”的意思有什么不同,看看哪个说法更符合诗句的意思。目的,意思是想要得到的结果。追求,意思是争取达到某种目的。大家分辨一下,看看哪个说法准确? 

(众生思考,片刻。) 

生21:我认为“追求不同”准确。我是从“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这句诗看出来的。“想‘不朽’”就是争取不朽的意思。 

师:完成正确。这两种人的追求是完全不一样的。一种是争取不朽,想自己千古留名,完全是为个人打算。另一种人足默默奉献,不图个人名利,非常高尚。现在剩下了一种最准确的说法,就是“追求不同”。(板书:追求)这两种人还有什么不同? 

生22:还有作用不同。诗中说:“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 

师:对,作用不同。(板书:作用) 

生23:我认为还有下场不同。这首诗的后三节,就是讲的这个问题。(该生读后三节。) 

师:意思对,但从感情色彩上看,用在两种人身上都合适吗?你能否改一下,换一个适用于这两种人的词语。 

生23:结局不同。 

师:改得好!(板书:结局)这首诗告诉我们,这两种人生死不同,言行不同,追求不同,作用不同,他们的结局也不同。为了说明这两种人的不同,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呢? 

生24:对比。每一节都是两种人对比。 

师:对。全诗从头到尾,处处对比。这是本诗的第一个特点。(板书:对比)下面大家考虑:通过前四节的鲜明对比,我们已经了解了这两种人,那么能否将后三节去掉呢? 

生25:不能去掉。写后三节是为了前后呼应。 

师:对。那前后是怎样呼应的呢? 

生26::前面是原因,后面是结果。 

生27:前四节与后三节是因果关系。正因为前四节写了这两种人的不同表现,所以才有后面三节这两种人的不同结果,也就是对他们的议论。 

师:说得好!因果关系不能忽视。谁说说,是怎样议论的呢? 

生28:对好人歌颂,对坏人责备。后三节说:对人民有益的人,人民把他“记住”“抬举得很高”;对人民有害的人,“人民把他摔垮”。 

师:对。对好人的称赞,对坏人的斥责,这就是议论。诗中说“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这是什么意思呢? 

生29:古诗中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想这里是说对人民有益的人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师:是这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者,生命力是无限的。他们逝世之后,也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鲁迅先生就是这样。最后一节“抬举”一词是什么意思? 

  生30:是说“受人尊敬”。 

  生31:是说“受人称赞”。 

  师:说得有道理。抬举,意思是称赞或提拔。这首诗有了后三节,就表明了作者鲜明的是非观念,使这首诗有了很强的教育意义。那么,这首诗告诉读者的深刻道理是什么呢? 

生32:欺压人民的人,骑在人民头上的人,人民一定把他打倒;为人民服务的人,默默为他人奉献的人,人民永远记住他。 

生33: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师:对。这首诗虽然通俗易懂,但说理深刻。除了通过对比表示肯定与否定以外,还有把两种人不一样的结局,很自然地说了出来,从而达到了评价这两种人的目的。这是本诗的第二个特点:叙述中有议论。(板书:叙中有议) 

这首诗通过鲜明的对比和叙中有议的写法,歌颂了鲁迅先生以及像先生一样的人。下面齐读课文,认真体会一下这首诗的内容和写法。(师起头:有的人,一、二——) 

(生齐读) 

师:读得很好。可以看出大家对这首诗有了一定的理解。下面复习一下刚才学过的词语(师出示写有词语的卡片:抬举)。 

生34:称赞或提拔。 

师:对。(铃响)下课。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