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2005年苏教版语文中考模拟题


第一部分(24分)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



    ①挺(bá) 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zāo)蹋    ③慷 __________(kǎi)    ④应__________ (chóu)



    2.下边的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



生意盎然  无瑕顾及  俗不可耐  张冠李戴   以德抱怨  望文生义  



若即若离  契而不舍  默守成规  言简意赅   莫名其妙  一盘散沙



改正


 


 


 


 


 
错别字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家、作品。(10分)



  ①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②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杜牧《泊秦淮》)



  ③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文天祥《__________》)



  ④醉里挑灯看剑,__________。(__________《破阵子》)



  ⑤__________,天山共色。(吴均《与朱元思书》)



  ⑥___________________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__________》)



  ⑦山水之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4.我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和沙尘暴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下面是有关这方面情况的统计。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统计结果。(3分)



年代


 土地沙漠化面积



(单位:平方公里)


 沙尘暴发生次数


 典型受灾情况(单位:次)


 
70年代


 1560


 13


 降尘25600吨平方公里。


 
80年代


 2100


 14


 20万亩农作物受害,直接经济损失5000多万元。


 
90年代


 2460


 23





 46.1万亩农作物受害,11.09万头(只)



牲畜死亡,156万人受害,直接经济损失8亿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给下边一则消息拟写标题,不超过20个字。(不含标点3分)



    (本报讯)前夜是个不眠之夜,位于石湖的中国华南虎苏州培养基地迎来了3个崭新的生命,由基地267号母虎与251号公虎自然发情、交配孕育的3只小虎在前晚19点、23点、23点32分先后出生,基地拥有的华南虎数量增加到了13只。昨天,依然通过监控器密切现察母虎与小虎状况的高级兽医师黄恭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是基地华南虎今年第一次成功繁殖后代,因无法接近,目前小虎的性别还无法确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40分)



    阅读《出师表》中的两段文字,完成6~10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讳、允之任也。



  6.诵读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臣/本布衣,躬/耕于俺阳            B.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C.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    D.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7.下面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遂许先帝以驱驰    B.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杂然相许         顾野有麦场



  C 咨臣以当世主事    D 以伤先帝之明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至若春和景明



  8.把选文第一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选文第一段看,作者的表达目的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句子中,有一句与其他三句的志趣不同,这一句是  (   )(2分)



    A 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B.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与朱元思书》)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



    阅读《都市精灵》中的两段文字,完成11—14题。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任何一个原始城市必然有鸟有鱼有兽,因为同在一个蓝天之下,同饮一江水,共同生长在一块土地之上;只是,由于人类的霸道和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鱼、鸟、兽渐渐退避三舍或渐渐灭绝。这么看来,城市里无鸟无鱼无兽未必是好事。换句话说,城市里有没有鸟、鱼、兽,倒是一个不错的衡量标准,首先是衡量人类意识的自觉程度,其次是衡量生活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



    如此说来,“孤城寡人”并不正常,虽然,已经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倒是“与狼共舞”这个漂亮而荒诞的词组更具有现代意识。



   11.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同在一个蓝天之下,同饮一江水,共同生长在一块土地之上”这一内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为什么说“城市里有没有鸟、鱼、兽,倒是一个不错的衡量标准”?(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下边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得很准确,请你联系上下文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2分)



    任何一个原始城市必然有鸟有鱼有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你是怎么理解“与狼共舞”所体现出来的现代意识的?作者在这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的几段文字,完成15-17题。



    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的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发湿。地上的水过了脚面,湿裤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他像要立定在水里,不知道哪是路,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茫茫地觉得心里有点热气,耳边有一片雨声。他要把车放下,但是不知放在哪里好。想跑,水裹住他的腿。他就那么半死半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



    雨小了些,祥子微微直了直脊背,吐出一口气:“先生,避避再走吧!”



  “快走,你把我扔在这儿算怎么回事?”坐车的跺着脚喊。



    祥子真想硬把车放下,去找个地方避一避。可是.看看浑身上下都流水,他知道一站住就全哆嗦成一团。他咬上了牙,淌着水,不管高低深浅地跑起来。刚跑出不远,天黑了一阵,紧跟着一亮,雨又迷住他的眼。



    拉到了,坐车的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祥子没说什么,他已经顾不过命来。



    雨住一会儿,又下一阵儿,比以前小了许多,祥子一口气跑回了家。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15.文中加“      ”线的部分着重表达了祥子怎样的内心活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挑选直接描写祥子在暴风雨中痛苦感受的语句,并作简要分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有人说文中最后一句“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是祥子命运的写照,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说说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8^20题。



艾滋病概述



    艾滋病的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是一种由逆转录病毒引起的人体免疫防御系统方面的疫病。人体处于正常状态时,体内免疫系统对机体起着良好的“防御”作用,抵抗各种病原体的袭击。一旦受艾滋病病毒感染之后,人体的这种良好防御系统便会受到破坏,防御功能减退,因而这时病原体及微生物得以乘机经血行及破损伤口长驱直入。也就是说,艾滋病病人主要表现为免疫系统受到严重损伤,机体抵抗力下降,以至诱发严重感染和一些少见的癌瘤。一旦艾滋病病毒侵害了人体,即造成T4淋巴细胞的破坏,使机体丧失了抵抗疾病的能力,病人容易患各种罕见的疾病。如:卡波氏肉瘤、卡氏肺囊虫肺炎等。



    艾滋病发源于非洲,后由移民带入美国,1982年正式将此病命名为“艾滋病”。以后不久,艾滋病迅速蔓延到了各大洲。1985年6月,由上海入境的一名美籍阿根廷青年男性游客因艾滋病住院,治愈无效,死于我国境内,这是出现在我国的首例艾滋病。



艾滋病自1985年进入我国至今已有近万人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据有关部门推测,在今后几年内艾滋病发展趋势是:发达中国家是呈下降趋势,而发展中国家则呈急剧上升趋势。



    被称为“当代瘟疫”和“超级癌症”的艾滋病已引起世界卫生组织(WHO)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无论是人员和经费的投入均放在首位,我国已将其列入乙类法定传染病,并为国家卫生监测传染病之一。



    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要经过数年,甚至长达10年或更长的潜伏期以后才发病。艾滋病病毒严重破坏人体免疫功能,病人因抵抗疾病的能力极度下降而重复感染多种疾病,如带状疱疹、口腔霉菌感染、肺结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炎、肺炎、脑炎及其他感染,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最终因长期消耗,全身衰竭而死亡。至今还没有治疗艾滋病的特效药,也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一旦发病,在我国当前的医疗条件下,都会在不长的时间内死亡。所以目前艾滋病还是一种病死率接近100%的极为严重的传染病。



18.这篇文章着重介绍了有关AIDS的三方面知识,他们分别是什么?(3分)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在免疫系统中,起决定作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0.从选文看,哪一项不是艾滋病被称为“当代瘟疫”和“超级癌症”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A.死亡率高  B.无药可治   C.蔓延迅速  D.传染性强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21-25题。



    ①昨天读了余秋雨的散文《白发苏州》。



    ②秋雨先生是个造诣很高的人,他看苏州,苏州是“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



    ③我看苏州是在十年前了,当时以一个稚童的眼光来评判,背不动“文化”两个字。唐伯虎的故事后来才懂,还有那个金圣叹。后来又知道了他们都是那个江南小城人氏,一点也不奇怪——只有那样的地方才会有那样的人。壁垒上垂延至地的藤蔓;小桥下发如墨云的洗衣妇人;街暮人淡之时,似听见却又似想见的寒山寺里的钟鸣。苏州,美得有声有色。



  ④苏州人热情,或许是因为习惯了宾客盈门的生活——苏州每年的旅游者是以万计的。那一回在去拙政园的路上,公车里一位妇人跟我妈妈聊了起来。她先是用夹着细软方音的普通话向我们介绍苏州的景点,什么时间去好,路怎么走,都一一顾到。末了,便打听起我们的来处。“桂林!”得到这个答案后,那先前不曾歇过话的妇人竟呆了一小会,临下车时她满脸疑惑地遗下一句:“桂林多好!你们何苦来看我们这儿人造的山水呢?”



    ⑤万物自然为妙,妇人的惊异再平常不过了。倘若是生长在西北高原的汉子,倘若是从大兴安岭苍莽森林里来的客人,想象品着茉莉花茶般地来苏州求个神清气爽,倒可以理解。可是,生在桂林山清水秀间的人们也来了,为什么呢?我也常常自问。



    ⑥鬼斧神功用来形容天的造化,桂林便是这样一个蒙恩于天功的地方。奇山俊水引来无数文人骚客,后来有了镌刻于洞间石壁上的经文诗篇。在那些或清秀流畅或健拔有力的字迹里,有柳宗元,有徐霞客,还有那描画了“八骏图”的徐悲鸿。久而久之,桂林成了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不断涌来的人们看罢山水,还忘不了看一看那流溢于山水之间的斑斑墨迹,发一番“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的唏嘘同感。



    ⑦苏州不同。我国古代园林建筑大师计成在他的《园治》中这样描写苏州园林,“轩楹高爽,窗户虚邻,蚋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浪漫”。轩楹窗棂之间,是一双双曾经劳碌修茸的手,在这儿,制造奇迹的是人类自己!



    ⑧明清时候,江南是富人的天地,为卜居闹市而又兼事自然风致之美,有钱人们建起了一座座园林。封建文化较为发达的苏州城里,不少文人画家同时也是造园家,而造园师又多能诗善画,在无数园林竣工的同时,他们也完成了苏州文化的营建。许多年以后,造园人曾经的政绩,曾经的富贵荣华都已逝作尘埃,唯独因为一个园子,历史记下了他们的名字,真趣亭,芙蓉榭,网师园……苏州人要的,不,应该是中国人要的只是一个“后院”,在里边,“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⑨唐伯虎晚年信了佛,住在他的桃花庵里,唱着他的《桃花庵歌》:“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贵者趣(通“趋”追求),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有了富贵在地贫在天的旷达,他的殷厚又有谁人能比呢?其实,这是苏州人的心灵皈依。这种皈依不是寄情于自然山水的神羡,而有如在自家屋后开一畦菜地的恬趣晓畅。在属于他们的、属于天下所有心态恬淡者的“后院”里,人们体味到了“自锄明月种梅花”的真趣。



    ⑩也许妇人的问题背后早已自有了答案,只不过想引我这个“回家的孩子”费些思考,写下上边一段文字。



   21.请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苏州与桂林不同的美是怎样造成的?用原文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作为桂林人,作者为什么来到苏州?(2分)



    A.享受苏州有声有色的美    B.品味苏州茉莉花般的神清气爽



    C.凭吊唐伯虎和金圣叹      D.回到所有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24.从唐伯虎的生平和《桃花庵歌》人手,说说为什么作者会认为“只有那样的地方才会有那样的人”。(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你是否赞同作者对苏州的评价?说说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56分)



    26.以“走出烦恼”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学校、班级。 

[参考答案和解题思路]



一、1.①拔②糟③慨④酬



2.



错别字


 瑕


 拖


 契


 默


 
改  正


 暇


 报


 锲


 墨


 










    3.①感时花溅泪  ②隔江犹唱《后庭花》  ③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  ④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  ⑤风烟俱净  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⑦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我国土地沙漠化面积越来越大,沙尘暴发生频率越来越高,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大。  5.3只小虎降生石湖基地,性别未确认。    



    二、6.D  7.A  8.在乱世中保全自己的性命,为谋求在诸侯那里扬名做官。  9.表达自己效忠蜀汉的心愿和报答先帝深思的决心。  10.D    11.强调作者的观点:人与动物应和睦相处  12.环境保护非’常重要,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大问题,城市里没有鸟、鱼、兽,可以衡量人类意识的自觉程度,衡量生活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  13.“原始”一词表明城市初建时,人与鸟、鱼、兽是共处的,只是由于人类的霸道才导致生存环境的恶化。  14.“与狼共舞”就是与鸟、鱼、兽友好相处,实质上是城市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标志,表达了作者要求优化生活环境的需要。



    15。着重表现了样子的矛盾心理:想躲避一下暴雨,却又担心身体挺不住;其中“硬”字体现了样子的反抗意识。  16.例: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茫茫地觉得心里有点热气,耳边有一片雨声。简析:真实的写出了样子在冰冷暴雨的袭击下,心口尚存一丝热气的悲惨境遇。  17.同意。  自然界的风雨、黑暗的社会,使样子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祥子这样善良而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注定是被凌辱和被毁灭的,他的命运必然是像风雨中的树叶。



    18.艾滋病的症理、传播、危害。  19.T4淋巴细胞  20.D



    21.苏州是“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  22.“鬼斧神功用来形容天的造化,桂林便是这样一个蒙恩于天功的地方”;“轩楹窗棂之间,是一双双曾经劳碌修茸的手,在这儿,制造奇迹的是人类自己!”  23.D  24.苏州文化的特点是旷达、恬淡;唐伯虎晚年信佛和他的《桃花庵歌》可以看出他受苏州文化的熏染,苏州的文化造就了他。  25.赞成作者的观点,可从古典苏州和传统苏州的角度分析;反对作者的观点,可从现代苏州的角度分析,言之有理就可。



    三、26.(“评分标准”略)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