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苏教版八年级上古诗综合复习题及答案

一,《春 望》

, 。 , 。 , 。 , 。
1.诗中点明时间和地点的句子是 , 。
2.花鸟本是可娱之物,为何在诗人眼里见到后反而落泪心惊?

3.根据下文,理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包含的思想感情。

《春望》抒发了诗人 , 的痛苦心情。 5、“破”描绘了国都被占,城池破败,残墙断壁的景象;“深”描绘出了 ,
的景象,刻画了诗人痛苦的心情。 6.“溅”“惊”是使动用法,意思是 , 。颔联移情于花鸟,在景中寄予无限的伤感之情。 7、颈联真切的表达了战乱中人 , 的心情。它能引起人的共鸣,成为千古名句。“连三月”写 ;“抵万金”言 。 8、“搔”通过 写出了诗人无法排解的 之情。
9.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 , ,写到 。
10.重点字词理解  国 古义: ,诗中指 。今义: 。 烽火:古时边疆在高台上为报警点燃的火,诗中指 。 抵(dǐ): 。浑(hún): 。胜: 。 11.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二,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 。
, 。
, 。
, 。
1.本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是___代大诗人,字______,晚年又叫__________。
2.《钱塘湖春行》以_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_______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第______句和第______句是颔联,______联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4.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5.解释诗句中加粗的词语。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 ② 最爱湖东行不足( )
6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 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B、 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C、 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7“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2分)

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 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9、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

10.全诗以“ ”为线索,从“ ”起,到“ ”终,以“ ”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 ”是爱的体现,同时也照应了题目,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三,杜牧《泊秦淮》

, 。 , 。
1.“烟笼寒水月笼沙”首句写景。笼,即笼罩的意思,两个“笼”将轻烟, , 寒水、 融为一体,描绘了一幅 , 的画面,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说说两个“笼”字写景的妙处。]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试品析。


5.“夜泊秦淮近酒家”在全诗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6、下面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绘的是社会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B、这首诗描绘了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7.重点字词理解: 泊: bó 动词, 。pō 名词, 。笼: 。犹: , 。 商女: 。《后庭花》:歌曲 的简称。南朝陈皇帝陈叔宝终日沉溺于声色,不务国事,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至亡国,所以后人以此曲为 。

四,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
, 。
1. 陆游: 诗人,号 。从他的诗句“位卑未敢忘忧国”可以看出,他一生最大抱负就是 。
2,诗的前两句写自己虽 , , 但仍不自悲自伤,期待着江山一统。后两句诗写 ,表达自己为 、 而献身的强烈愿望,抒发了炽热的 。
3. 理解“风吹雨”在文中的作用。

4.理解重点字词 作: ; 大作: ,指 。
僵卧:躺着不动。描绘出 , , 的诗人形象。 哀: 。自: 。尚思: 。阑: ;夜阑: 。
五, 《 过零丁洋》 文天祥

, 。
, 。
, 。
, 。
文天祥(公元1236—1283),男, ,汉族,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吉州吉水人,(今江西吉安)。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 《过零丁洋》选自 。这首诗是宋帝赵禹祥兴二年(1279),文天祥在五坡岭(在广东省海丰县北)兵败被俘后囚禁时写的。
2.《过零丁洋》诗中语意双关的“天然妙对”是: , 。
“惶恐”“零丁”用于双关,有两层含义,一指 ,二是 和 。
诗句的意是: , 。
《过零丁洋》诗中表达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的句子是: ,
。这两句诗慷慨激昂,采用 的方式 ,表明诗人 的决心,崇高的 和 的爱国情怀。
《过零丁洋》诗中借用 的修辞手法,表现国家多难、个人浮沉的诗是: ,
。特点是:以形象的比喻描写 。诗句意思是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 , 。
这两句连用,暗示 。
5.这首七律诗的首联写了作者个人和国家有关的哪两件大事? (1)
(2)
6.你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举二例说明:
答:(1)人物 事迹
(2)人物 事迹 7.“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  汗青:指。(古代用竹简书写,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蛀,叫汗青。) 丹心: 。干戈:泛指 。

六,《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 。 , 。
, 。 , 。
本诗出自 作者是______(朝代)的_______(诗人) ,他和 , ,
并称为“初唐四杰”。
说说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在哪里?
答: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这首诗不同于其它送别诗,开辟了送别诗的新意境,一洗往昔送别诗中 之态,字里行间体现出了 的人生态度、 的志趣和的 胸怀,能给友人以安慰和鼓励。 3.此诗是一首 诗,全诗表达了与知己的 ,抒发了对朋友远行的 之情,体现出作者 。
4“风烟”突出了杜少府任所的 ,上任路途的 。“ ”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 联系起来。 5、颈联蕴含了 的哲理,真正的友谊是不受
的,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这一句成为
的不朽名句。 6.词语积累:
之: 城阙(què):皇宫门前的望楼,往往被用来代表 。这里指唐朝都城 。 辅:以……为辅佐,这里是 的意思。 津: 。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 。
宦(huàn)游: 。 海内: ,即全国各地。
天涯:天边,这里比喻 。 比邻:并邻, 。
无为: 。歧路: 。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沾巾:意思是 。
七,《己亥杂诗》

, 。
, 。
1.《己亥杂诗》选自 ,共350首。作者 ,号定庵, 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怎样理解诗中的"离愁"?
答:这里的“离愁”不仅是愤然辞官回家所产生的 之情,更是离别京城,离别 ,离别自己赖以报国的岗位的那种悲苦心绪,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情。
为什么不说"夕阳斜"而说"白日斜"?

4.作者拿 自况,表达了                        
5.诗歌中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舍和不舍。诗人想"舍"的是什么?不想舍的又是什么?

6.本诗中诗人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富有哲理的句是: ,
。 这一句,运用 ,表明诗人的心志:虽然辞了官,仍然会 ;为培育人才来维护自己崇高理想而 的情怀。后人也常用此来比喻 。
古诗中写花的名句不少,请写出二句你积累的有关“花”的诗句来
(1) , 。 (2) , 。
“吟鞭”指 。落红: 。


八,《望岳》

, 。
, 。
, 。
, 。
1、本诗作者是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 ,自号“ ”,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的诗被称为“ ”
2、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 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 的气势和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