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醉翁亭记》复习学案





重温原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秋风浩浩,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也。→最清晰体现主旨的段落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主旨升华
《醉翁亭记》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感人图画。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结构点拨
【层次结构】
第一段:描写醉翁亭周围秀丽的景色,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  
第二段:描写山中朝暮四时变化多端的景色。   第三段:描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画面一:滁人游。 百姓“游”,暗含“与民同乐”之主旨。世道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亦太
守之功也,能不自豪、骄傲吗? 画面二:太守宴。鱼、酒、肴、蔌等取之当地,深得游宴之乐。 画面三:众宾欢。
画面四:“饮少辄醉”。描写“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他三幅画面均是陪衬。   第四段:描写日暮醉归,点明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抱负。
“夕阳”二字照应上文“暮而归”。“树林”二字写人归后山林情景。“禽鸟乐”用得巧妙,自然引出“乐”,为下文“人之乐”蓄势。“然而”转连得好,“滁人”宾客之乐,陪衬句。“醉”与“乐”到此统一,水到渠成,有画龙点睛之妙。文中九次提“太守”,至此方点明姓名,真神来之笔。【“乐其乐”三字道出一篇之主旨。】 【结构图解】

问题分析
1.第1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
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
2.第1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滁州四面环山—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3.第2段包含几层意思?
①(“若夫日出……四时也。”)写山间朝暮、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景色。
②(朝而往……无穷也?);写太守来此欣赏山水之乐,其乐趣无穷无尽。
4.第2段描写山!写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先总后分,先具体后概括。
5.第3段包含几层意思?
①(至于……滁人游也):描写滁州百姓来此游山赏景一路上的欢快情景。
②(临溪而渔……太守醉也?);描写太守与众宾客在此食野味,品冽酒,戏射下棋的"宴酣之乐"。
6.第3段为什么写滁人之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
7.结束段写了两个重要内容,是什么?
①太守自有为人所不知之乐,此即第3段所写的观赏山间四时之景之乐,尤其是第4段所写的见到滁人游山、与众宾客宴酣之乐。这个内容是全文主旨所在。
②太守就是庐陵的欧阳修。篇末点出文中主人公太守即文章作者本人,这是欧阳修谪居滁州的生活、思想的写照。
8.这篇文章抒写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怀?
本文抒写了作者"与民共乐"的政治理想和赏景自适的旷达情怀。
9.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l)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10.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l)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乌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11.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滁人游也。”
12.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写宴饮之乐,作者故意宕开一笔,不直入宴席,却从捕鱼酿酒写起,别有情致。宴饮所需,无论是酒还是鱼,无论是肉还是菜,都就地取材,不用外求。这样写,意在夸耀滁地的富足,表明野餐的简朴。同样,宴饮之乐,也没有王公贵族府第那样高雅,无管弦助兴。但射饮弈棋,猜拳行令,杯盏交错,“起坐而喧哗”的野趣,也是朱门高第的宴饮得不到的欢乐。
13.【重点】本文写景主要从两方面入手:①层层相因,逐步推进。第一段写醉翁亭四周的环境和得名的原因,点明“醉翁之意”。第二、三段分别写自然景观(山间朝暮之景和四季之景)和人文景观(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用“景不同,乐无穷”,点明“醉翁之乐”。第四段写归时的景象,通过禽鸟之乐、游人之乐,衬托出太守的政治理想――与民同乐。正如前人所说《醉翁亭记》“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②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于一炉。
14.【难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醉”和“乐”在本文中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酒”一直是中国古文人所崇尚的。它往往是“情感”的外衣,只不过有的是“借酒浇愁”,有的是“借酒助兴”,当然这还是浅层面上的;更高的境界是“借酒言志”。本文所表现出的“醉酒”应当属于后者,即“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这里“醉态”和“乐景”其实都是“人和”的表现,哪来的“人和”呢?是因为我太守“政通”。怎样达到“政通”呢?是因为我太守有着“与民同乐”的理政原则。
常用文言实词虚词注解
曰:叫做。 开:散。 归:回,聚拢。 发:开放。 洌:清澈。 暝:昏暗。 晦:阴暗。 芳:香花。 秀:开花,这里指滋长的意思。 繁阴:浓阴。 渔:捕鱼。 壑:山谷。 尤:尤其,特别。杂然:交错的样子。 名:命名。
辄:就。 意:情趣。 谓:为,是。 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丝竹:音乐。
弈:下棋。这里用做动词,下围棋。 皆:副词,都。 山水之乐:游赏山水的乐趣。
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山行:沿山而行。 佳木:好的树木。
蔚然:茂盛的样子。 深秀:幽深俊秀。 酣:尽兴地喝酒。
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 回:回环,曲折环绕。
自谓:自称,太守用自己的别名命名。 临:靠近。 自号:给自己起别号。
得之心:领会在心里。 陈:摆开。 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
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 岩穴:山谷。 瞑:昏暗。
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形容秋高气爽,霜色洁白。 苍颜:脸色苍老。
鸣声上下:指树林的上面和下面。 交错,交互错杂。 野蔌:野菜。蔌,菜蔬。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述:记述。 以:用。
至于负者歌于途:至于,连词,多用于句子开头,承接上文表示另提一事。负者,背负着东西的人。
伛偻提携:伛偻,驼背的样子,这里指老人。提携,被人搀领着走,这里指被拉手走路的小孩。
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清澈。
山肴:山肴,野味。肴,荤菜。
觥筹交错:觥,用犀牛角做的酒杯。筹,酒筹。
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
已而夕阳在山:已而,过了一会儿,不久。
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第一个“乐”字是动词,第二个“乐”字是名词。
一词多义
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 ※临溪而渔:到 
    ※执策而临之:面对 〖 临危不惧、居高临下、如临大敌〗     
※把酒临风:迎着 乐※山水之乐 / 而乐亦无穷也/以中有足乐者:乐趣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以……为乐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此乐何极:欢乐 ※并怡然自乐:高兴
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开花,此指滋长
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归集 ※暮而归 /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返回,回家     ※吾谁与归:归依
于※泻出于两峰之间:从 ※临于泉上 / 歌于途,休于树:在     ※太守与宾客来饮于此:到 谓※太守自谓也:命名 ※太守谓谁:是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认为 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命名,给...命名,动词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名字 意※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打算     ※意暇甚:神情         ※意稍舒:心情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意思
开※日出而林霏开:消散 ※连月不开:放晴 霏※日出而林霏开:雾气 ※霪雨霏霏:雨雪繁密的样子 出※水落而石出者:露出 ※不复出焉:出去
※不敢出一言以复:发出 ※皆出酒食:拿出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升出
穷※乐亦无穷也:尽  欲穷其林:走完
而※泉香而酒洌:表并列的连词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日出而林霏开:表承接的连词
※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的连词
※而不知人之意:表转折的连词。却,可是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而,表递进关系的连词
※水声潺潺而泻于两峰之间(顺接连词,无意)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就)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可是)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却,转折连词)
词类活用
【名之者谁】
  “名”本应为名词,“名字”,此处为“命名”,动词。活用类型:名词作动词。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 【故自号曰醉翁也】
  “号”本应为名词,“称号”,此处为动词,“称呼”。活用类型:名词作动词。 【伛偻提携】
  “伛偻”本义为“脊梁弯曲”,动词,此处指“脊梁弯曲的人”,即老人。活用类型:动词作名词。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醉”、“醒”本义应该为动词(形容词),此处为“醉的时候”、“醒的时候”,名词。活用类型:动词作名词。
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
⑴醉翁之意不在酒 古义:情趣,心愿    今义:意思,含义。
⑵苍颜白发 古义:脸色苍老     今义:青颜色。
⑶鸣声上下 古义:树的上部和下部  今义:表示大致的数量。
⑷负者歌于途 古义:背着东西的人   今义:失败的一方。
⑸晦明变化者 古义:昏暗       今义:隐蔽,不明确
⑹野芳发而幽香 古义:花        今义:花草的香味
⑺佳木秀而繁阴 古义:树木萌生滋长   今义:美丽
⑻山间之四时也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2、特殊句式
 ⑴倒装句: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即使省略句,又是倒装句,属状语后置句。译:醒来后能用文章记述这种乐事的人,就是太守。)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时能够同享那乐事,清醒后能够用文章记述那乐事的人,是太守。  ⑵判断句:   ①环滁皆山也。(“也”表示判断语气。译:滁州四面都是山。)   ②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译:这明晦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琅琊也。 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是琅琊也。 ⑶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乐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译:领会它在心里,寄托它在饮
3、“而”连词,其本身并无实在意义,但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按其所表达的结构、逻辑关系,它的作用有:  
 ⑴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并且”,也可不译。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⑵表递进关系,译为“而且”。
 如:“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
 ⑶表承接关系,译为“接着”,也可不译。
 如:“有卖油翁释担而立。”(《卖油翁》)   ⑷表转折关系,译为“但是”“却”。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⑸表修饰关系,译为“地”或不译。
 如:“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
 ⑹表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设”。
 如:“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捕蛇者说》)
4、“也”语气助词,可以表达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各种语气,但它的基本用法是在表上述各种语气的同时,对某种事物或情况表示肯定和确认。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呢、吧、吗”等。
⑴表判断语气,相当于动词“是”。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⑵表陈述语气,可译作“了”。   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⑶表疑问语气,可译作“呢”“吗”。   如:“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⑷表感叹语气,可译作“啊”。   如:“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⑸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无实在意义。   如:“是马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马说》)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