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语文版《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案及练习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二.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本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
2、理清说明顺序,感悟说明文中运用文学语言和方法的妙处。
  3、掌握运用文章主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体会文中准确、生动的语言。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一、文体知识回顾:
  1、说明文:以解说或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构造、功用、类别等或物理的含义、特点、演变等为主要内容。
2、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
3、常用的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引资料、作诠释、摹状貌。
  4、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①一般←→个别 ②现象←→本质 ③原因←→结果 ④概括←→具体 ⑤部分←→整体     ⑥主要←→次要
 
二、作者介绍:
   贾祖璋(1901~1988),浙江海宁人,著名的生物科普作家,早在30年代他就已是我国科学小品的开拓者之一,60年代笔耕不辍,他的作品以多姿多彩的文学方式生动活泼地传播。以生物学为主的科学知识,实现了文学与科学的联姻,1981年3月《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获全国科普作品一等奖。
 
三、课前热身
     léng   wěi   zhuó   xiàn    mì    dì    huì 
镜    谢     伤   蜜腺     分    并     花 
    tuì     diàn    è     ruǐ   chéng
色       色   花萼    花蕊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题目原是一句歌词,用了什么修辞?用来做题目有哪些好处?
    明确:课文的标题“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个设问句,它起着三个方面的表达作用:一是抓住人们所熟知的花的特征(“红”)提出问题,有助于揭示文章的中心;二是以设疑激趣,富有吸引力;三是联系全文结构看,主体部分从六个方面说明花儿红的原因,每说明一个原因都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开头,使文章脉络分明,具有明快的节奏感,增添了艺术情趣。
  2、理清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赞叹红花的鲜艳美丽,由此提出说明的中心——“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引出下文,科学地解释这一疑问。
    第二部分(第2~10段):说明花朵呈现红色的原因。文章的主体部分。
    第一层(第2~7段):说明花朵呈现红色是由各种内部原因决定的,首要因素是“物质基础”。
    第二层(第8~10段):说明花朵呈现红色的外在原因。
    第三部分(第11段):概括花儿红的原因,总结全文。
 
五、具体研读课文:
  1、第2—6自然段、第7一l0自然段分别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    
    明确:第2—6自然段采用逻辑顺序。从物质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需要等角度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第7一l0自然段采用时间顺序,从进化观点、自然选择、人工选择等角度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2、文章中都运用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1)举例子、分类别:例如“牡丹,……几十年工夫,就由单瓣创造出多叶、千叶、楼子、并蒂等各种不同的姿态;由粉红创造出深红、肉红、紫色、墨紫、黄色、白色等各种不同的美丽色彩。”……
(2)列数字、举例子:再如“大丽花,原产墨西哥,只有八个红色花瓣。人工栽培的历史仅二三百年,却已有上千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品种。”
分析:运用三种说明方法,说明了人工选择大大加快了花红的进程,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显著成果。
(3)作比较、分类别:“我们可以说,花色以绿色为起点,向长波一段发展,由黄而橙,由橙而红;向短波一端发展,是蓝色和紫色。红色的花最鲜艳,最耀眼,可以说在进化过程中是最成功的。”
分析:说明红花是进化过程中的佼佼者。
3、体会其中加粗词的表达准确性。
  (1)牡丹,由自然选择费了亿万年造成的野生原种,花是单瓣的,花色也只有粉红的一种。经过人工栽培,仅北宋中叶那一个时期来说吧,几十年工夫,就由单瓣创造出多叶、千叶、楼子、并蒂等各种不同的姿态。
明确:“只有”强调了仅限于粉红这个品种,“就”字,强调人工栽培在很短的时间内创造出了多姿多彩、争奇斗艳的不同花朵。
(2)红色的花鲜艳,耀眼,可以说在进化过程中是成功的。”
明确:三个程度副词“最”字强调了红花颜色鲜艳、耀眼和成功的程度。“仅”字极言时间之短,说明人工选择加快了花红的进程。
  4、研读课文第十段:
(1)本段列举牡丹、大丽花、虞美人三个典型事例,从哪几个方面将自然生成的花同人工培育的花进行比较,突出了选择的显著成就。
明确:时间长短、形状色泽、品种优劣。
(2)本段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明确:人工选择在加速花色变化过程中的作用。
    (3)本段的说明结构是怎样的?
    明确:总——分的结构。
 
六、写作特色:
  1、以歌曲名为题,以问为题,以题贯穿全文。
  2、文章的结构严谨,采用了多种说明顺序。
  3、科学性强,语言深入浅出。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一、背景知识:
    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的70.8%,从这点上看,地球基本上是个“水球”。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可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各种资源,是人类的“大粮仓”、“大矿场”、“大药房”、“大能源库”……保护和合理开发海洋是关系到人类能否在地球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科学的不断进步,会使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更加充分、全面,未来的海洋会是人类的“建材基地”,甚至是人类的栖息地。而海洋作为地球天气的天然调节器,更是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人类对于海洋的认识还很不够,更令人痛心的是人类的过度开发、残酷捕捞、肆意污染,使海洋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对此我们应该深切意识到为了人类的未来,我们要时刻注意保护好我们人类的希望——海洋。
 
二、课前热身:
tuǒ    zhè gū    chún   hǔ tái   bǔ    lín
善     鹧  鸪     石       浒 苔     捞   
 
三、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1、理清文章层次:
    明确:本文可以分成三部分
<一> (1—2)说明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二> (3—6)阐释海洋可能成为粮仓的原因。
<三>  (7) 总结全文,强调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2、海洋可以为人类提供哪些粮食?
明确:①海藻食品,提供蛋白。②浮游生物,加工食品。
③远洋鱼虾,潜力巨大。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明确:作者从藻类、浮游生物、鱼虾等几个方面来说明的。
  4、本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
  5、第二部分的结构是什么?
    明确:先总后分。
 
四、文章主旨
    本文阐释了海洋未来能成为粮仓的原因,科学地说明了海藻和海洋丰富的浮游生物以及众多的鱼虾等,能为人类提供充足的蛋白质。开发利用海洋能妥善解决人类资源短缺的问题。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一、背景知识:
    1998年10月4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组织公布了题为《知识促进发展的98~99年度报告》的结论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知识差距,尤其是知识创新能力的差距,大大超过了财富的差距,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发展中国家需要知识更甚于需要资本。
    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我国国务院批转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着重指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99年12月杨振宁博士紧密联系中国的国情,就科技创新问题,作了学术报告“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二、课前热身:
  1、生字生词:
    jī   xiān  qū   xīn   náo   pìn   zhuó    mí   qiè
乎  光纤    势   片    头   用     眼点   补  胆
    注意下列加粗字的写法
    与日增、用、证、按就班、
  2、词语积累:
    无穷无尽:没有穷尽;没有限度。
    归根到底(也可作归根结蒂、归根结底):归结到根本上。
    与日增:,都、全。随着时间增长而增长。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
    创新:抛开旧的,创造新的。
    着眼:从某方面观察、考虑。
    按部就班:形容做事按一定的事理,遵循一定的顺序。:门类、次序;:归于。
 
三、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1、作者认为两百多年来产生许多新事物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是因为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2、作者认为“科”与“技”哪一个更重要一些?二者是什么关系?
    明确:作者认为这没有一个简单的回答。“科”与“技”是相互交织、相互利用的关系。
  3、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有什么差异?
    略
 
四、写作特色:
  1、结构严谨,思路明晰,过渡自然。
  2、综合使用多种说明方法,举例典型,富有启发性。
  3、语言通俗、准确、简明。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
一、2006年江苏省淮安)阅读下文,完成1~3题。(11分)
当航天科技应用于生活……
    当人们一次又一次地把目光投向航天科技的时候,很多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要花多少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为什么不把钱花到其他地方?
    实际上,航天科技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根据美国航天局的一份名单,太空探索所取得的成果中共有700多项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航天科技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令人瞩目:激光血管造影术、新一代心脏起搏器、红外线温度计、热感应视频仪(不需要手术就可以确定人体内的病变情况)、血液分析仪等。现在,世界各大医院都设有重症监护病房,这是航天科技最重要的应用之一。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各种设备,上世纪60年代时是被用来监测在太空遨游的宇航员的身体状况的。
    航天科技中的技术革命更是我们今天不可或缺的。便携式电脑就是其中之一。美国当年实施登月计划时,需要一种体积小的便携式计算机系统来监控太空旅行,便携式电脑的雏形就此诞生。或许,即使人类不努力登上月球,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种高科技也会得到发展,但发展速度要比现在慢很多。尽管美国和其他国家为发展航天科技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由此引发的电脑技术的高度发达足以回报投入的成本。
    虽然航天科技中许多新技术的最初目标并不是为了在地球上应用,但它们最后都成为了造福于人类的手段。例如研究人类暴露在强辐射条件下的后果,寻找避免辐射对宇航员的血液造成危害的方法,使人们找到了治疗白血病、贫血等血液疾病的手段。
    航天科技带给全世界人们的知识是丰富的,影响是深远的,把航天科技转化为可实施的工业生产力,转化为可以商用民用的技术,应该是人类共同努力的目标。
                       (有删改。选自《参考消息》2006年4月22日)
1. 上文从哪三个方面说明航天科技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3分)
    答:①                                                        
                                                       
                                                       
 
2. 说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此”指代的具体内容。(4分)
    ①便携式电脑的雏形就诞生。
    答:                                                          
 
②但由引发的电脑技术的高度发达足以回报投入的成本。
    答:                                                          
 
  3. 体会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任选一题作答。(若两题都答,只批阅第①题。)(4分)
    ①现在,世界各大医院都设有重症监护病房,这是航天科技最重要的应用之一
    句中“之一”删去后,会影响表达的意思吗?请结合文句简要说明。
    答:                                                          
 
    ②或许,即使人类不努力登上月球,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种高科技也会得到发展,但发展速度要比现在慢很多。
    删去“或许”似乎并不影响句子的表达,文章为什么还要这么说呢?请结合文句简要说明。
    答:                                                         
 
二、(湖北省黄冈市2006年)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12分)
如何给地球降温 (龙学峰)
    (1)气候学家已发出警告:未来100年,全球气温将升高1.5℃~6℃,海平面将升高154.5厘米,沙漠将更干燥,气候将更加恶劣,厄尔尼诺现象更为严重,全球变暖将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如何给地球降温?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奇思妙想。
    (2)美国氢弹之父、物理学家爱德华·特勒去世以前曾有过设想:向空中抛洒铝和硫的粉末,给地球降温。按照他的计算,向空中抛洒100万吨铝硫粉末,可以使日照减少1 %,从而起到降温作用。特勒提出的办法是要模仿大规模的火山爆发。1991年,波及范围达数百万千米的皮纳图博火山灰使地球气温下降了0.4lC,而且持续时间达好几个星期。特勒设想:可以用飞行于13千米高空的飞机和部署于赤道上的美国海军大炮,向空中抛“火山灰”。但生物化学家们却给这种主张泼冷水,他们认为,散布于空中的这些硫和铝的微粒,很可能会严重干扰同温层。特勒还与人合作研究过其他使地球降温的方法:在轨道上放置5万面反射镜;发射一颗巨大的卫星,悬于地球与太阳之间,以挡住部分太阳辐射。
    (3)除了特勒以外,还有许多科学家也在苦苦思索,希望能找到奇妙的办法给地球降温。美国物理学家洛厄尔·伍德有一个同特勒的设想一样离奇的计划:在地球和太阳之间万有引力互相抵消处(即拉格朗日点),安装一面直径为2000公里的半透明镜子。他认为,这面巨大的滤光镜不但能减少温室效应,而且能充当地球的空调器:改变滤光镜的倾斜度,以增加或减少透过它的太阳辐射量。但谁来支付超过1000亿美元的巨额费用呢?此外,这面滤光镜不但会破坏同温层,而且还有可能妨碍紫外线的通过(紫外线具有清理太空的功效)。
    (4)有科学家从加强地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的角度,探索给地球降温:将数以十亿计的白色聚苯乙烯高尔夫球投向海洋;将地球上的所有房屋的房顶都涂成白色。美国的一位科学家提出了一项更具有诗意的方案:将数千平方公里的阴云“染白”。通过向阴云喷一些微粒,使微小的雨滴数至少增加10%。这样,由于光学作用,层积云就会被照亮变白,就会反射更多的太阳光。
    (5)还有人提出用深埋二氧化碳的办法给地球降温。美国和欧盟已拨巨款来研究在海洋和地层中埋藏二氧化碳的办法。从理论上讲,海洋和地层可以贮藏人类在几千年间生产的二氧化碳。研究人员要验证的是,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水中,是否会干扰海底生物的生存,因为二氧化碳溶解于海水后,会使海水酸化。
  1. 文中第(1)段运用列数据和举例子的方法说明了什么?(2分)
                                                                   ___________
                                                                      ________
 
  2. 科学家特勒为了给地球降温,提出了哪些奇思妙想?(3分)
    答:(1)                                                      
        (2)                                                       
      (3)                                                      
 
  3. 美国物理学家洛厄尔·伍德设想给地球降温的离奇计划是什么?被采用了吗?为什么?(3分)
    答:                                                                       
                                                                                
 
  4. 文中第(2)段加点词语“按照他的计算”能去掉吗?为什么?(2分)
    答:                                                                       
                                                                                
 
  5. 在日常生活中,你也许感受到了地球变暖的迹象。请你结合生活经验和了解的科学知识,想出一种给地球降温的办法。(2分)
    答:                                                               
 
三、(2006沈阳)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15分)
自给自足的人体生物能发电
    ①随着煤炭、石油等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恶化日趋严重,一些科学家为了开发更多的新能源,已把研究课题转向人类自身的生物能这一领域,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现已初见成效。
    ②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像新陈代谢过程中,葡萄糖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开始了人体生物电池的研究。
    ③据专家介绍,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2厘米、直径约1/7000纳米的碳纤维制成,在每根碳纤维的外层还涂有一种聚合物,此外还有一种作为催化剂的葡萄糖氧化酶。聚合物的作用是将碳纤维与葡萄糖氧化酶连接成一个电路,而葡萄糖氧化酶则是用来加速葡萄糖与氧分子的化学反应。这种人体生物电池在37℃、pH为7.2的环境下工作,这很接近人体血液的温度和酸碱度。它产生的动力可以驱动一个监控糖尿病的小型传感器。
    ④人体生物能发电还有其它形式。当一个人坐着或站立时,就会持续产生重力势能。此时,若能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这种能转换成电能。美国有一家公司将发电装置埋在行人拥挤的公共场所,外面是一排踏板。当行人从板上走过时,体重压在板上,使与踏板相连的摇杆向另一个方向运动,从而带动中心轴旋转,使与之相连的发电机启动。
    ⑤除此以外,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也可被利用。人每天都要散发大量的热能,而且是通过辐射传播出去。一般一个50千克重的成年人一昼夜所散发的热量约为2500千卡。利用人体的热能制成的温差电池。可以将人体的热能转换成电能。这种温差电池做得很精致,只要放在衣服口袋里就能工作。它可以起到电源的作用,给助听器、袖珍电视机、微型发电机等供电,可谓是自己发电自己使用。
    ⑥人体能源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没有污染。如此神奇的能源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充分利用它,会为我们的社会节约更多的能源,希望这种新型的能源会越来越多的造福于人类。
    (选自《能源科学的奥秘》有改动)
1. 选文介绍了哪几种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的形式?(3分)
                                                                
 
2. 研制人体生物电池依据的科学原理是什么?(3分)
                                                                 
 
3. 选文第③段加点字“约”有什么作用?(2分)
                                                                
 
4. 选文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3分)
                                                               
 
5. 请从“节约”的角度,拟一则富有文采的宣传用语。(4分)
                                                                
 
 
 
 

【试题答案】
一、当航天科技应用于生活……
1. ①航天科技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令人瞩目;②航天科技中的技术革命更是我们今天不可或缺的;③航天科技中的许多新技术最后都成为造福于人类的手段。(或者虽然航天科技中许多新技术的最初目标并不是为了在地球上应用,但它们最后都成为了造福于人类的手段。)
    2. ①美国当年实施登月计划时,需要一种体积小的便携式计算机系统来监控太空旅游。(意对即可)②美国和其他国家为发展航天科技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意对即可)
    3. ①删去“之一”后,会影响表达的意思。“之一”表示其中的一个,说明“重症监护病房”只是航天科技在现代医学中的一项应用,航天科技在现代医学中还有其他的应用。如果删去,就表明航天科技在现代医学中只有这一项应用。②“或许”,(即“也许”)表示不很肯定(猜测的语气),使后面假设的内容(“即使……”)表达得更委婉(婉转)些,读起来(听起来)不显得生硬。
二、如何给地球降温
1. 具体、准确地说明全球将变暖,给地球降温,迫在眉睫。(2分,意近即可)
  2. (1)在空中抛洒铝和硫的粉末;(2)在轨道上放置5万面反光镜;(3)发射一颗巨大的卫星,悬于地球与太阳之间,以挡住部分太阳辐射。(3分,每处1分)
  3. 离奇计划是:在拉格朗日点(或在地球和太阳之间万有引力相互抵消处),安装一面直径为2000公里的半透明镜子。(1分) 没被采用。因为无人支付巨额费用;同时,滤光镜会破坏同温层,妨碍紫外线的通过。(2分,只答“没被采用”不给分)
  4. 不能去掉。因为加点词语表明数据的来源,使文章语言表达更准确,更具有科学性。(2分,只答“不能去掉”不给分)
  5. 示例:①鼓励家庭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普及使用太阳能),用以吸收紫外线;②加强环境保护,减少大气污染;③给机动车辆安装吸收尾气设备,减少热量的排放;④按国家提倡的度数使用空调,减少热量排放,节约能源;⑤植树造林,调节气候。(2分,如有其它答案,设想合理亦可)
三、自给自足的人体生物能发电
1. 利用化学能发电:利用重力势能发电;利用热能发电。
  2. 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
  3. “约”字表示估计,数目不确定(具体答更好),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 举例子;具体说明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重力势能转换成电能。
  5. 示例:水龙头旁的宣传用语:请不要让我伤心流泪!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