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曹刿论战》读后感(3篇)


读《曹刿论战》有感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为什么“肉食者” 就“ 鄙”?因为“肉食者”生活安逸,太过安逸的生活会使人身体懒散而精神懈怠。而衣食无忧,更是纵情享乐,无危无患,然后不思进取。自然,就会“鄙”,也就是目光短浅。改革开放以来,追求物质生活成为所有的人生追求,而思想上的学习,都停留在形式上,只要是纸上有东西、单位有学习档案就行了,结果还是过度地追求物质生活。有权者用权,有势者用势、有名者用名,有脸者用脸,有拳者用拳,有些人不择手段地敛财,什么也没有的还可以用不要脸,结果是如何,用尽招数的得逞者都成了“肉食者鄙”,想必也“未能远谋”。

 2、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诚心诚意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现在某些司法不公现象或多或少地影响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法律有时候被群众认为是:对老百姓,确实是法律,对权势者或是肉食者,确实又不是法律。毛泽东讲,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他在新中国成立大会上呼喊过“人民万岁!”,他是真切地感受到人民伟力的伟人。人心向背是取决于政治与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在今天依然不会过时,是真理无疑,是值得现代人特别是党政干部学习的。


第二篇:

  前几天和孩子一起学习背诵《曹刿论战》,重新学习多年前曾经学过的课文,又有许多收获。

  不必说这篇文章用简洁干净的词语、白描的手法,立体地展现了一场战争,也不必说曹刿的爱国心与才能,也不必说曹刿为什么没有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干好本职工作,也不必说为什么曹刿不相信在鲁庄公的正确领导下,鲁国肯定能够战胜齐国。

  令人惊诧的是曹刿作为一介平民,竟然能够很简单地见到国家最高领导人鲁庄公,可以向其直接询问战争的战术,而鲁庄公竟然对初次见面的平民毫无隐瞒,将其所恃全盘托出,更加令人奇怪的是竟然将战争指挥决定权交给了曹刿。

  其实不必感到惊诧,这场战争胜利的原因还是后来的孟子告齐宣王所说的“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如果鲁庄公拒见曹刿或者对曹刿的建议置之不理,弱小的鲁国怎会是强大的齐国的对手。

  这篇文章证明了毛泽东所指出的“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鲁庄公正是因为采纳普通群众曹刿的意见,才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鲁庄公难道不值得肉食者尊重学习吗?

第三篇:

元前684年,齐国军队攻打弱小的鲁国。鲁庄公将要带领军队迎战,大将曹刿拜见鲁庄公,主动请求随军出征。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带领军队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开始,齐国军队战鼓声声震天而响,鲁庄公将要击鼓进军,曹刿说:“先别急。齐军第一次击鼓士气最高,不可攻;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开始松懈,斗志也逐渐衰退,到第三次击鼓士气就已低落了,战斗力已减弱了大半,齐军士气枯竭。而我军士气旺盛,一鼓作气,扬马策鞭,一定能战胜齐军。”击了三次战鼓,曹刿说:“可以了。”齐军大败。这时,鲁庄公又要下令追击齐军,曹刿说:“且慢。”曹刿先下车观察齐军车轮辗过的痕迹,又登上车厢前的横木眺望齐军,说:“可以了。像齐国这样的大国是难以推测的,担心有埋伏在那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辗过的痕迹混乱,看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于是下令追击齐军。最后,大获全胜。

《曹刿论战》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真正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并在战时灵活运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的原理,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意思是:等到对方三通鼓罢,敌人士气衰弱,方可进军,出其不意,一定能胜。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