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语文版九年级上学期文言文阅读训练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愚公移山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面各组加点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汝心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C.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D.何苦而不平    必先苦其心志
2.愚公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的理由,错误的一项是: ( )
A.有不可动摇的决心。 B.有无穷无尽的子孙。
C.这两座山不会再增高。 D.有操蛇之神的帮助。
3.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局是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是不可能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 ( )
A.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作用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宣传人定胜天,不必用科学,只须用苦力的思想。
D.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不识时务的消极思想。
4.对下面句子理解错误的一句是: ( )
A.曾不若孀妻弱子: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B.虽我之死:虽然我死了。
C.天陇断焉:没有山冈高地阻隔了。 D.惧其不已也;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
5.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写)
6.说明愚公和智叟辩论胜利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写)
7.愚公移山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未选部分的句子填写)
8.结尾说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d 2b 4b 5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士石何 6河曲智叟无以应 7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8指愚公移山的决心和实际行动(意思对即可)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愚公移山》是一篇 故事,选自《 》。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河曲智叟亡以应。 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汝心之固( ) (2)何苦而不平?( )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甚矣,汝之不惠。
(2)曾不若孀妻弱子。
5.因为愚公的年龄将近九十,因此智叟用“ ”(用原文回答)作为理由阻止愚公移山,他的话句句含有 语气。但愚公先斥智叟的“固不可彻”,后 智叟的理由,他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其理由是 ,结果愚公取得了辩论的胜利,文中的“ ”一句就证明了这一点。
6.这段文字是全文的核心,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 ;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 。全段说明了智叟不智,愚公不愚。
7.《愚公移山》积极意义是
答案:1.寓言故事 列子 2.D 3.顽固 愁什么 4.⑴你太不聪明了 ⑵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5.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讽刺 驳斥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6.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何苦而不平 7.言这有理即可
(二)捕蛇者说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8~11题。(10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 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乙]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8.写出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2分)
彻: 齿:
9.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是进亦忧退亦忧 B.谨食之,时而献焉 食之不能尽其材
C.若毒之乎 皆若空游无所依 D.殚其地之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3分)
(1)傲尔远逝 (2)斗折蛇行
(3)犯寒暑
11.填空、简答。(3分)
(1)以上两篇文章的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1分)
(2)甲文段运用 的写法,写潭中游鱼的形态;乙文段运用对比、烘托手法,使
形成强烈反差。(2分)
答案:8.彻:笔直照射齿:年龄 9.B
l0.(1)忽然游到远处去了 (2)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3)冒着严寒酷暑
11.(1)唐柳宗元 (2)动静结合“赋敛之毒”和异蛇之毒
(三)鱼我所欲也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 1——5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乙)与善人居,如入芝兰①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②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③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⑤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乙文注释:①芝兰:一种香草。②化:同化。③鲍鱼:咸鱼。④肆:店铺。⑤丹:丹砂,矿物名,红色。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
   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是以:
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所欲有甚于生者 游于是乎始    B.即与之化矣 春冬之时
   C.久而不闻其臭 妇拍而鸣之    D.亦我所欲也 亦与之化矣
3.翻译下列句子。
   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4.人生经常面临各种选择,关键看你怎样取舍。请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式,用现代汉语另写一个句子,表明你的取舍观。
5.请分别说出两文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共同的论证方法。
   甲文的观点
   乙文的观点
   共同的论证方法
答案:1.苟且偷生因此 2.D 3.就像进入了放满香草的屋子,时间久了,也就闻不到香味了,就是被香草的气味同化了。 4.如:金钱是我所需要的,人格也是我所需要的,当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时,我将放弃金钱,保全人格。 2.舍生取义君子慎其所处 比喻论证。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关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贫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对加点的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故患有所不辟(躲避)也 B.所欲有甚(超过)于生者
C.乞人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也 D.此之谓失其本心(自己的修养)
2.选出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得之则生 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B.舍身而取义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C.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D.二者不可得兼 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名句。
①鱼,我所欲也。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勿丧耳。
4.作者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本文旨在说明什么道理?
6.课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
答案:1.D 2.C  3. ①鱼是我所喜欢的 ②不单单是贤明的人存在这种思想,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是贤明的人不丧失它罢了 4.正反对比 举例论证 5.舍生取义 6.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8——13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如果)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愿意)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
   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不为苟得也 苟富贵,无相忘    B.是义贵于其身也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C.死亦我所恶 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D.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 予观夫巴陵胜状
   9.请指出甲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并指明其意义。    通 意义:
   10.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断子之手足
   A.人皆有之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吾欲之南海,何如 D.醉翁之意不在酒
   11.翻译两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译文:
   ②万事莫贵于义也。 译文:
   12.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万事莫贵于义”,甲文则用 论证 的观点。
   13.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与乙文中 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你认为两文中的“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我们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
答案:8.B 9.“辟”通“避”意义:躲避(全对才给分) 10.D
  11.①不是只有贤明的人才有这样的认识   ②任何事都比不上“义”重要
  句式和关键词“非、是”、“莫、贵”翻译对才得分。
12.舍鱼而取熊掌 舍生取义
13.万事莫贵于义  “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
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7—10题。(13分)
[甲]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
③然则何时而乐耶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
8.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3分)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译文:
9.甲段中的“本心”是指 ,乙段中的“古仁人之心”的具体体现是 ;甲乙两段都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3分)
10.甲段中孟子的思想和乙段中范促淹的思想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身体力行,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请简述一例。(3分)
答:
7.(4分)(1)益处 (2)止,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 (3)(既然)这样,那么 (4)非,(如果)没有(每个词1分)
8.(3分)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施舍,今天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向”、“得”未翻译正确的,每个扣1分)
9.(3分)(1)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1分,答“义”也可以)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分,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以) (3)对比(1分)
10.(3分)本题不设统一答案。评分要点:人物、事迹、思想各占1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7-10题。(15分)
[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①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曾子②之妻之市,其子随妻而泣。其母曰:“母还,顾反为汝杀彘③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节选自《韩非子·曾子杀彘》)
[注]①辩,有的版本作“辨”。②曾子:曾参,孔子的学生。③彘:zhì,猪。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
①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与: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
③曾子之妻之市 之:
④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止:
8.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万钟则不辩①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文:
②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译文:
9.古往今来,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很多,请举出两个人物,并简要概括其事例。(4分)
10.从“曾子杀彘”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曾子怎样的教子思想?(3分)
答案:7.①给,给予 ②同“德”,动词,感激恩德 ③到,去,往 ④制止(或阻止,劝阻,劝止)(共4分,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8.①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它,万钟的俸禄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共2分,其中“则”和“加”没有翻译正确的,每个扣1分)②现在你欺骗他(儿子),这是教他欺骗啊。(共2分,其中“子”和“欺”译错的,每个扣1分)
9.示例:文天祥宁可为民族利益而死,也决不投降元朝做官;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共4分,写出人名得1分,写出其事迹,且能体现“舍生取义”得1分)
10.言行一致;或言而有信;或父母对孩子要起到表率、示范作用(3分,意对即可)
(四)扁鹊见蔡桓公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望桓侯而还走 (2)汤熨之所及 (3)桓侯故使人问之 (4)司命之所属
2.下面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火齐之所及也 b.又数刀毙之 c.是以谓之“文”也 d.桓侯故使人问之
3.当桓侯要找扁鹊为他治病时,扁鹊为什么逃走?

4.上文是按 顺序展开情节的;这个故事可以用成语 来概括。
5.《扁鹊见蔡桓公》说明了什么道理?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一个人对自身的缺点要正视并及时加以纠正,不要坚持错误贻害自己。
B.说明一个人帮助别人要诚心诚意,耐心细致,不要生硬简单。
C.说明缺点不改,必然由小到大,因而要注意防微杜渐,要防患于未然。
D.说明一个人不能主观武断,刚愎自用,而应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并及时克服自身缺点。
6.翻译: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答案:
1.⑴跑 ⑵通“烫” ⑶特意 ⑷管辖 2.A 3.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4.时间 讳疾忌医 5.B 6.略
(五)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死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 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
A.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B.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C.故虽有名马 故时有物外之趣 D.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根据下列提示填写相应的词句。
①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句子是:
②第三文字的中心句是:
③引人深思,描绘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的句子是:
④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3.下面品析不准确的一项。  ( )
A.文章共用十一个“不”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食马者”的无知与平庸愚妄。
B.第一、二、三段结尾的三个“也”,分别表达出痛恨、嘲讽的感情。
C.文章为表现主题采用的手法是托物寓意。
D.文章从结构看是先反后正,再层层深入,使文章短而中心突出。
4.文中的“伯乐”和“千里马”各喻指什么?
答案:1.C 2.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其真不知马也 ③祗死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④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A 4.“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突出才能的人

1.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正确的一句是( )
A.不/以千里/称也 B.才/美不外见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故虽有名马: ②策之不以其道:
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证明它们的存在有先有后。
B.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
C.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没有千里马,也就没有伯乐,说明它们彼此依存。
D.虽然世上有伯乐,但千里马比伯乐多,说明伯乐难得。
4.认真阅读第二段,用原文回答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
5.上文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将封建统治者比喻为“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