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约客》听课反思


----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

一、从古诗教学到语文教学

古诗的教学究竟要设定一个怎样的目标才比较合适呢?仅仅让学生会读会背,知道诗人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还是应该给学生自由呼吸的空间,引着他们在字里行间尽情的想象,创造自己感觉到的诗境呢?让学生理解诗人的“本意”重要么?正是这节课让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新的想法。

在听这堂课的时候,我完全忘记了手里还有一张表,只是记录了一些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精彩语句,感觉自己不时的被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所震撼。在我眼前仿佛有一群小野马快活的自由驰骋于蓝天白云掩映下的辽阔草原之上,我自己也跟着他们一起走进了那幅美好的图景之中。我感觉那样的课堂正是我所向往的。

让我们来看看,孩子们在说些什么吧(而不是只让他们记住诗人要表达什么)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在他们的想象中是怎样的呢?这里的“雨”是又是怎样的呢?

1:倾盆大雨……

2:毛毛细雨……

3:淅淅沥沥的小雨……

4:我觉得既不是倾盆大雨也不是毛毛细雨,雨应该是一滴一滴的打在草叶上,像露珠一样滚落下来,把草都润绿了……反正是一种很美妙的感觉。

“有约不来过夜半”时诗人的心情会怎样?

1:焦急----都已经半夜了,客人怎么还不来?雨还不停,东西都发霉了怎么办,这可是我一年的粮食啊!

2:忧愁----客人该不会出什么事了吧?他带伞了么?雨天路滑,他会不会摔倒啊,还是生病卧床在家所以不能来……

3:无聊----诗人闲得无事可做只好敲起了棋子。

4:失望----在门口望了一遍又一遍,等来的却是一场空。

----诗人敲棋子的动作是怎么样的?是轻还是重?

1:轻---他很悠闲/他在想别的事情,没在意棋子。

2:重----他等得不耐烦了。

3:先轻后重(感受到了诗人的情绪变化)

4:有轻有重

5:一个劲儿不停的敲(情绪的复杂)

试想,如果按照所谓的诗的本意,只为了突现一个“闲”字,“敲”是否就只能是轻敲了呢?如果以“闲”定死了全诗的基调,是否“雨”也只该是毛毛细雨了呢?可是谁能说“倾盆大雨”里就一定听不到蛙声,就有损“闲”的雅致呢?对一个安静的头脑,一颗闲适的心来说,即使是在嘈杂的街市中也能听到蟋蟀的叫声不是么?所以“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对于古诗教学的目标定位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我觉得还是不过分拘泥于文本好。即使知道了诗人原来的用意又怎么样呢?换了另一首,这些东西还有用么?重要的是让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不是么?

不仅是对古诗,语文的教学同样也有一个“教什么”的问题。上次课堂交流时有人说的很好,语文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而不单是让学生知道文本中包含的具体知识或是它本来要表达的东西)。知道别人在说什么,怎么说的是很有必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知道“我看到了什么,我想到了什么,想说什么,怎么说”。

二、从语文教学到学科教学

这一课教学目标的定位,除了上面说到的“对文本的超越”,还有另一个让我最初有些疑惑后来又比较认同的地方,那就是它“对学科的超越”。

在这一课中老师把“落灯花”定位为本诗理解中的一个难点,而且提前布置了学生在下面自己寻找相关的资料,在课上还花了许多时间讲煤油灯是怎么回事-----它由哪些部分组成,工作原理是这样的---要有煤油、灯座、灯芯,灯芯是麻绳做的,浸在油里才能持久的发光、发热。这些听起来感觉像是自然/科学课上才有的片段怎么会出现在语文课上?有必要么?从后来学生的反应,我终于感受到了这样做的价值。

正是因为老师细致的通过图画讲解,学生才不会再把“灯花”想象为电灯的光,而且有个同学的回答让我记忆犹新

---师:为什么会有灯花呢?

   生:因为做灯芯的麻绳是一股一股的线撮成的,烧着了就散开了,像一朵盛开的火花。

如果没有“外来”知识的引入,学生恐怕很难想象到这些吧。由此看来,在教学目标的定位时,适当“超越学科”界限是必要的,这样不但加深了本学科知识的理解,还能间接的增进学生对其他相关学科的兴趣,让知识在不同的学科之间渗透融合,这样的教学才更有价值。


情境一:师:“由梅我们能联想到倒霉的霉……”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理解诗意时离不开霉)

       生:“下雨了,诗人在草地上散步,想着下雨了,庄稼会发霉,心情不好……”

情境二:(老师点了一名学生有感情朗读诗,他发音似乎有先天的缺陷,很不标准,但很努力的读了。)

    师:“大家说说他那些地方读的不好?”    

情境三:

我的问题:

1:由梅引出霉的目的是什么?

2:面对本身有能力缺陷的学生,面对他们的勇气,我们是不是该给予更多的鼓励?


 归因分析:

1:老师说她只是想轻轻的带一下。

2:或许由老师的性格决定。或许老师只是想让其他同学注意避免犯类似的错误,所以问同学他什么地方读得不好,忽略了对学生的正面评价。


假如我来教

情境一:我不会由梅引出倒霉的霉。

情境二:我首先会肯定这个学生读得很用心很有感情,并鼓励他以后多读,相信他会读得更好。同时提醒他要注意“处处”等字词的发音,平时多加练习,以后肯定会读得更棒。并谢谢他。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