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沁园春·雪》表格式教案(2课时)

第一课 沁园春 雪
【教学任务】
主备人

单位


学



1.掌握文中的重点基础知识,整体感知词的内容。
2.学习本词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品味、欣赏词中凝练、贴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感受伟人的豪迈与大气,激发热爱祖国壮美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的思想情感。

重点
1.反复诵读,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2.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难点
抓住“诗要用形象思维”来认识词中对历代帝王的评价。


课时
二课时

课型
教读课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自主学习
用多媒体或者小黑板出示以下练习:
1. 给加点字注音。
折腰( )风骚( ) 成吉思汗( )
分外( ) 稍逊( )还看今朝( )
2.找出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唯余莽莽 红装素衰 略输文彩顿失涛涛 一代天娇 原弛蜡象

3.指出下列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
(3)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
4.用“/”划出下列词句的朗读节奏

(1)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欲与天公试比高
1.四名学生到黑板上做题,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2.做完后小组内交流答案,互相纠错。
3.另外四名学生到黑板批改。
4.班级内集体讲评。
5.学生把纠错后的知识点强化2遍。
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及成因。
1.折、分 多音字把握不准,要系统化总结。
2.采—彩 骄—娇 形近字把握不牢,宜多比较,强化动手能力。
3.判断不准或有漏落现象。有些语句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要注意全面分析。
4.要切记:不要在不该停顿的地方停顿。
练习答案:
1.略 2.略3 .(1)对偶、夸张、互文;(2)比喻、对偶、拟人;(3)对偶、借代4.(1)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欲/与天公/试比高


明确任务
1.激趣导入:
2.题解
“沁园春”是本词的词牌名,与词的内容无关(沁园: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雪”,是这首词的题目,揭示了文章所写内容。分上下两阕,共114字。
3.文体常识
词,又称为长短句,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题材,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宋,盛行于宋。它原本是配合燕乐(“燕”通“宴”)曲调的歌辞,但在发展中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初起是称“曲子”、“杂曲子”和“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长短句”或“诗余”。
每一首词都有词牌。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词的题目,可用可不用。不同词牌规定的各种词调和词体,都有特定的字数、句数和格律。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这一点从本文的题目上就能很清晰的体现。常见的词牌名有卜算子、水调歌头、清平乐、浣溪沙、如梦令、临江仙等等。
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词的流派:词在鼎盛时期的两个主要的流派即豪放派和婉约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风格。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4.引导学生讨论本课学习目标。
学生可交流课前搜集整理的有关雪的诗句,扩大视野。

生说有关词的文体常识
生一: ……
生二: ……

1.“沁园春”是 名,“雪”是词的 。
2.《沁园春 雪》在写法上用了 、 、 、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答案:1.词牌 题目2.描写、议论、抒情

预测:生可能对词与诗的划分产生纠缠不清的认识,师可适当引导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文学常识,并明确词是诗歌的一种题材。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适当了解或掌握词的有关知识,不可定性要求。
各个学习小组讨论本课的学习目标。



合作探究
1.认读感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一首诗词来说,朗读非常重要。诵读提示:上片“望”字、下片“惜”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停顿,突出领字作用。请你朗读全词,初步达成要求:
(1)弄懂词字面上的意思,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
(2)品味自己喜欢的语句;
(3)对不理解的语句质疑,并做好标注

2.教师范读(或多媒体播放录音),学生品读,教师指正后再读。

教师指导朗读,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品读,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 
3.指导分角色朗读如下,投影课文内容。
 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学生扣住要求自主阅读,可大声朗读,默读,同桌对读等。

预测:学生如果有困难,可以先在小组内合作研究。
学法指导一:
圈划批注
学法指导二:
请同学们采用这样的方式(屏幕出示):
1.赏析一词:我认为“ ”一词好,好在……

预测:学生比较认可的词语可能有: “顿”“内外、上下”“千、万”“山、原、长城、黄河”、“红、银”“舞、驰”等词。
学生想象的美景根据情况而定,老师合理引领。
学生分角色朗读,再次感悟意境,体会诗中的感情。
每个小组交流朗读心得,师生评价


展示交流
重点学习上阕
师投放研读思考题。
师要给予适当的方法指导。
(1)提问: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
(2)讨论: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3)指出写静、动景的词语,体会其意境。

(4)讨论: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5)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6)提问: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生带着赞美,带着陶醉,研读上阕。(1)明确:词的上阕。
(2)明确: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
(3)明确:"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由下而上,一静一动,意境开阔,气魄宏伟,格调非凡。
学生合作、探究、交流
学法指导三:
体会写景要从对象、景物特征、角度(立足点)、修辞等方面去把握。
学生研读交流后明确:
(预测:答案只要切中语境,语言丰富形象即可
(4)明确:"望"字。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
(5)明确:"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
(6)明确: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拓展迁移

回读《沁园春·雪 》全文,思考:毛泽东望的仅仅是北国风光吗?
他望的是祖国万里的河山,是中华几千年的历史舞台,望的是中国美好的未来。老师根据《沁园春•雪》的上阕,写了一句上联:望万里河山见雄浑壮丽,美也!祖国!请同学们根据词的下阕,对出下联。我给两个词提示:
评 显 , ! !


生满含激情地回读课文。
(学生合作探究)

学法指导四:提炼原文内容,利用对偶的知识解决。(字数、结构、词性等)

明确:评千古帝王,显胸襟气魄,壮哉!领袖!


总结反思
小结:诗词的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本节课我们主要就词的诵读及上阕内容做了学习,一定有让你感悟的地方,请结合学习实际对自己进行小结反思,送自己一句话。


学生各抒己见,交流学习心得,工整地写给自己一句心里话。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预习下阕,探讨主旨,体会写景抒情议论的联系和作用。
3.完成配套练习册及《同步学习与探究》中“自主性探究”与“开放性作业”两个板块。
第1和3题是必选
第2题自行选择


教后反思


教学问题最佳
解决方案




第二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自主学习
用多媒体或者小黑板出示以下练习:
一、 给加点字注音
沁(  )园春  分( )外 
稍逊(  )  数(  )风流人物 二、 解释词语
须:___________ 折腰:     
风骚:    风流人物:___________
三、 填空
1.这首词的上阕写  。其中前三句是  写,“望”字以下是______写。另外,从“北国风光”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是______景;“须”字以下是______景,即想象雪过天晴之景。
2.词的下阕是评论______,抒发__________其中前两句起__________作用。“惜”字领起的七句属表达方式中的________,后三句属_____________。
四、 背诵默写1.本词点明中心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上阕中概括描写北方雪景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上阕想象描写的诗句_____________。
4.直接抒发对祖国赞美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六名学生到黑板上板书答案,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2.做完后小组内交流答案,互相纠错。
3.班级内集体讲评,出现的问题要分析错因,及时订正。
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及成因:

一、分、数的多音把握不牢。

二、“风骚”、“风流人物”的解释要结合具体语境。

练习答案:
一、qìn  fèn xùn shǔ
二、等到  鞠躬,倾倒  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这里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代指文学才华。  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三、1.景 总(概括) 分(具体) 实 虚 2.历代英雄 诗人的抱负 承上启下的过渡 议论 抒情 
四、1.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3.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4.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合作探究
 提问:诗人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了哪些内容?
2.上下阕是如何过渡连贯起来的?“折腰”能否换成“赞美”?
3.提问:"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预测:学生对人物的姓名可能眼高手低,为加深印象,可让学生动手书写人物的名称。
4.提问: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伟人毛泽东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还有哪些词体现他的观点?




预测:“惜”的含义较为委婉,学生可能拘泥于字面,师应结合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做全面分析,感受诗人的胸襟气度。

学生思考、齐读回答

学法指导:要结合上下文弄清承上或启下的具体内容,方可找准过渡句。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学生细读下阕,合作探讨,联系历史知识,品评五位帝王,老师评判,界定,激励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学生自读,圈点勾画。

明确:"惜"(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其中“略输”“稍逊”“只识”几个词,有肯定、惋惜、委婉的批评,还有作者一点微微的自得。





展示交流

速读全词
1.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并阐述理由。


2.讨论:谁是真正的“风流人物”?

3.这首词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它的写景和议论抒情有什么特点?

预测:学生应该能找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诗句,仔细体味。教师要根据回答情况具体指导点拨,学生只要理解即可。
明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小组充分交流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人评说“风流人物”。

答案:这首词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拓展迁移
在《沁园春·雪 》中,我们看到的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毛泽东,那么,在逆境之时,他还有如此的雍容与大度吗? (屏幕出示《卜算子·咏梅》)
请同学们读这首词,你能找出最能体现毛泽东情怀的一个词吗?
生齐读《卜算子·咏梅》
学生自读,指点
明确:“俏”字,“俏”在风雪交加之时,“俏”在悬崖百丈冰之上。



总结
反思
“雪”是这首词的题目,是富有诗情画意的自然景物,是作者抒怀之依托。这首词描写了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英雄人物,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从而表达了他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全词意境壮美。熔写景、议论、抒情为一炉,感情奔放,胸襟阔大,风格豪迈。读之,便觉有一股浩然之气,使人眼界开朗,心胸开阔。读毛泽东诗词,等于读中国的革命史、中国的发展史,读伟人诗篇,汲取精华,提升语文素养。
各抒己见,交流有关学习本诗的收获。
学生一:……
学生二:……
(讨论)
送自己一句话:
























(注意书写要工整、大方、美观)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沁园春 雪》,完成配套练习册及《同步学习与探究》中的题目。
2.口语交际及综合性练习。
毛泽东诗词内容丰富,感情充沛,气势磅礴,语言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假如你们小组要开展“毛泽东诗词介绍”的活动,你准备怎样发言呢?
3.预习《雨说》。
第1和3题是必选。
第2题自行选择
第2题的友情提示:到图书馆或网上收集有关毛泽东的诗词资料,并阅读一些评价性的文章,为发言作好准备。


板书设计


    总   实 写景                  上阕   物——江山        分          描写                                              总   虚 沁园春   雪                          评古          议论                      下阕   人——英雄          
                                   赞今         抒情



教后反思


教学问题最佳
解决方案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