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沁园春·雪》课堂实录及点评

《沁园春·雪》课堂实录
执 教:王秀娟 整理:贾厚明
导入
1.PPT显示《沁园春· 雪》书法作品,播放殷秀梅唱词。待课。
师:老师希望看到同学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和一只只高举的手。让我们都把手高高地举起来吧!
2.PPT 显示毛泽东画像。
师:同学们,这是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生齐说)。他既是一位伟人,有胆有识,力挽狂澜,同时又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在他的一生中写下了六十多首催人奋进、震撼人心的光辉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他的一篇经典佳作《沁园春·雪》(板书)。
点评:唱词的播放、简洁、扼要的背景介绍,把学生带入了亢奋、欲学的状态。
第一乐章:诵读感悟
(一)读得正确流畅
1.师:这是一首韵律优美的诗。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学习的第一乐章:“诵读感悟”。(PPT)大家先把诗歌读一读,我提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力争做到读得准确,读得流畅。
生散读,师行间倾听。
2.师:哪位同学愿意站起来试一试的?
生读。
师:嗯,声音响亮,正确流畅。你为我们这节课开了一个好头,谢谢你!
3.师:有两个字的读音我要特别提醒同学们留心一下:竞折腰,读zhé;稍逊,这个字读 shāo。同学们把它在课文中注一下。咱们一起来读一遍。
生读词语。
4.师:大家认为朗读诗词要达到哪些要求啊?
生:读出感情。
生:读出节奏。
生:读准字音。
生:读得流畅。
点评:这个问题其实为下面的读出“音韵美”、读出“豪迈情”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课堂教学中,有时教师的方向引导很有必要,它能节省很多时间,让课堂沿着一个方向发展,从而为课堂的有效和高效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一种可能。这样的引导很 “给力”学生。学生处于独立的主体,然处于学的地位;教师服务于学生,然处于教的位置,不是吗?
(二)读出音韵美
1.师:刚才有同学说到节奏,的确是这样,读准了节奏和重音,我们就能将诗歌读得抑扬顿挫,感受到它的音韵美。
2.师:(PPT 出示前三句)大家看词的前三句,应该在哪里停顿呢?那么重音呢?哪几字作重音处理?
生散说。
3.师:英雄所见略同,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点评:如果此处学生所见与师不略同了,那在此,是不是该腾出些时间,与学生一起斟酌一番呢?)
生读。
师:这就读出抑扬顿挫的效果了。
4.师:现在,同学们和同桌一起读这首词,一边读一边讨论,力求读准重音和节奏。
5.师:好了?我们再来一起把课文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这一遍读得很有韵味儿。听了大家的朗读,我感觉这首词就像一首歌一样韵律优美。
点评:教者以前三句为示例,和学生们一起讨论了重音与节奏处理。然后,让孩子们在读中感受整首词的韵律美。既节省了时间,又迁移了学法,“以一当十”。学法的渗透在语文教学中也日渐凸显其不可缺失。
(三)读出豪迈情
1.师:刚才有同学一下子就提到了读诗歌要读出感情,通过刚才的朗读,大家觉得这首词要读出怎样的感情啊?
生:豪迈。
生:赞美。
生:气势磅礴。
2.师:同学们把握得很准确,诗人柳亚子读后曾经这样评论:(PPT)咱们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展读之余,以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未能抗,况余子乎?”
师:连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都不能与他相提并论。同学们,毛泽东他不是一个普通的文人,而是一位叱咤风云的领袖诗人,他将自己的胸襟、情怀、斗志注入诗中,写成的诗当然是豪放激昂、大气磅礴。
(板书:红粉笔 大气磅礴)
点评:利用学生的感悟、柳亚子的评论、毛泽东的身份背景感受词句的磅礴气势。有时,情感的铺垫,可来源于背景的渲染、适度的拓展。
3.师:同学们,现在我们也来当一回伟人毛泽东,放声诵读这首词。平时看电视电影觉得哪位演员演毛泽东,演得不错呀?
生:唐国强。
师:好,那我们先来欣赏唐国强朗诵这首词。
4.PPT视频。
5.师:真是慷慨激昂,豪迈大气!有一个字提醒一下,应该读“还看今朝”hái(板书)(生齐说)哎呀,你们都很细心呀!
6.师:哪位同学愿意来向唐国强挑战的?你就是伟人毛泽东,这儿是你酣畅淋漓的书法作品,此时此刻你登高望远,于是吟诵――(PPT配乐,酣畅淋漓的书法作品)(掌声)
生读。
师:别着急,咱们握一下手,我这可是握的名人的手啊,我觉得你的音色特别像水均益!你不但读出了音韵美,而且感情也很投入,我们大家都被深深感染了。
点评:“这儿是你酣畅淋漓的书法作品,此时此刻你登高望远,于是吟诵――”好一个“设身处地”的煽情渲染,加上唐国强慷慨激昂的朗读视频点击,学生怎能读不好呢?!
第二乐章:细读品味
师:这又是一首意境深远的诗。下面我们进入诗歌学习的第二乐章:细读品味。(PPT)
(一)品壮美雪景
1.师:(PPT)词的上阕描写壮美雪景,(板书:上阕)品读这一部分,我们要找一个领字品一品,找一种手法品一品,还要找一幅画面品一品。
点评:词的上阕描写壮美雪景,我们很容易陷入繁琐的内容分析的套路。“三品”设计可谓是独辟蹊径、高层建瓴。品“领字”,品的是篇章结构;品“手法”,品的是“语言形式”;品“画面”,品的是学生“言语能力及想象能力的提升”。
2.师:找一个领字品一品,什么叫做领字呢?通俗地说,就是在词中起领起作用的字,他能领起词中的一句话或者几句话。同学们细细品读上阕,能不能发现上阕哪个字是领字呢?自己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望。一起读一读。
3.师:“望”字是领字,它领起了哪几句话呀?
生读。
师:还要继续往下读吗,“须”是什么意思?
生:等到。
师:等到天晴,这表明以下是诗人的——
生:想象。
4.师:“望”能不能换成看呀?
生:不能,长城很长,用“看”根本不能显示这
是一片白茫茫的景色。
师:也就是诗人站的角度?
生:站的角度高,视野开阔。
师:“望”突出诗人极目远眺,视野开阔呀!(板书 视野)
5.师:下阕有一个字同“望”有异曲同工之妙,
生:惜。(生读)
6.师:领字的巧妙运用,我们看出了诗人的写作思路,也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
7.师:咱们再来找一种手法品一品。写景都有哪些手法呀?
生:比喻、拟人、夸张。
师:同学们说的是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还有哪些常用的写景手法呢?我们先来回忆一下朱自清的经典散文《春》,在描写春花图时“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这是?
生:想象,联想。师:“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
蝴蝶飞来飞去。”这是?
生:拟人。(有学生说“写活了”)
师:这位同学你说“写活了”,什么意思呀?
生:蜜蜂、蝴蝶“闹”“飞来飞去”把景色写活了。
师:也就是用动景衬托静景,借你的话说“把景物写活了”。
8.师:现在大家和同桌一起从上阕中找出一种手法细细品味,说说他们好在哪里?
生同桌之间互说。
生:“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写的是雪后晴天的美丽景色,用的是想象的手法,虚写。
师:雪后晴天,分外地美呀!所以要美美地读呀!
咱们女生一起读一读。女生齐读。张的手法,突出了当时景物白,雪下得大。
师:千里万里的视野里全是白茫茫的一片。
生:“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用夸张的手法,让人十分形象地感受到雪下得大,绵延千里。
师:黄河“顿失滔滔”呢?
生:天气寒冷。
师:人们一般描写黄河,都是描写它波涛滚滚的
气势,例如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生齐说)可现在,母亲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可谓“千里冰封”。
生:“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雪白、山高,连绵起伏。
师:比喻,本体是什么?生:群山,高原。
师:喻体呢?生:银蛇,蜡象。
生:“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用夸滔。”用夸张的手法,让人十分形象地感受到雪下得大,绵延千里。
师:黄河“顿失滔滔”呢?
生:天气寒冷。
师:人们一般描写黄河,都是描写它波涛滚滚的气势,例如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生齐说)可现在,母亲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可谓“千里冰封”。
生:“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雪白、山高,连绵起伏。
师:比喻,本体是什么?生:群山,高原。
师:喻体呢?生:银蛇,蜡象。
师:“银”、“蜡”什么意思?生:白色。
师:不见雪字,但却写得雪景,这就叫做“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拟人,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呢?生:欲、比。
师:“比”,毛泽东有句名言:“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他笔下的群山高原不正是他这种精神的写照吗?所以,读这一句我们要读出这种斗志来。男生来一遍吧!
男生齐读。
师:有没有同学从其他的角度品味这几句话的
呀? 生:以动写静,把景物写活了。
师:一个“舞”字,一个“驰”字把群山高原写得富有生机。这叫“着一字而境界全出”。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诗歌语言凝练、含蓄的特征。
点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着一字而境界全出”教者独到而精要的点拨概括,帮助学生感悟到诗词语言的含蓄与凝练。语言的学习不正需要这样的“品”吗!
9.师:诗人动用各种手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壮丽的自然画卷,(板书:自然画卷)可谓“诗中有画”,现在就请大家拿出笔,给我们描摹一幅你脑中呈现的画面。要说明的是,描摹不等同于翻译,而是要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把文字反映成画面,描写必须生动形象。
生动笔写,师巡视。
生:雪染白了大树,染白了长城。看那蜿蜒起伏的长城仿佛在那洁白的棉被中睡着了,又好像是一只银龙准备随时起飞。黄河也失去了往日的汹涌,被这迷人的景色给陶醉了。
师: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尤其把长城比喻成了随时起飞的银龙,富有气势呀!
生:北方的雪景,多么美,多么奇特呀!你看, 大地到处都被坚冰封冻。万里长空飘舞着雪花,远望长城内外只剩下了白茫茫的一片,整条黄河顿时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群山像一条条舞动的蛇,高原像许多白象在奔跑。这一切是多么的美妙、奇特呀!
师:你的结构处理得很好,用“总分总”的结构来写的。
生:好一场漫天大雪!天地被风雪改变了容貌,只见长城内外苍茫一片,了无生机。连黄河也被大雪冰封不再奔流。神州的北国仿佛进入了一片死寂的状态。刹那间,群山起舞,灵动如无数银蛇;高原奔驰,威猛如山野蜡象。整个世界又由死寂变成了欢腾,天地间充盈着无数生机。风雪不是天空所赐,苦难成了历史的必然。但我们要打破冰封,战胜苦难,与天公一决高下。这是一个强者对天公的回答,这是一个民族对命运的回答。
师:好美的排比句!好精彩的文笔!好壮阔的 景色!
点评:这一环节的设计不能不说是一种“独具匠心”。更多的教者总会让学生大体说说或写出诗词所描绘的画面,说白了就是把诗词“翻译”一番。“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把文字反映成画面,描写必须生动形象。”无形中就是在指导学生进行“我手写我心”的创作。这样的练笔方式,帮助学生关注了内容、立足了语言、丰富了形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小练笔“教学策略。
10.师:诗人的视野在空间上纵横千万里,于是 这景物显得大气磅礴。(板书:纵横千万里)
点评:如果说前面的“读出豪迈情”是整体上的感知词句“磅礴”的气势,此处,通过学生描绘的画面,引出诗人视野的纵横开阔,再次在词句细节处体会诗句磅礴的气势。可谓由概括到具体,层层深入。
11.师:不仅诗中有画而且景中有情,为什么诗人笔下的景色会如此壮丽,我们借用艾青诗人的一句话——因为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12.师:现在我们来齐读上阕,体会蕴藏在字里行间的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
点评:指导朗读上阕,如果仅仅停留在“磅礴、豪迈”的气场,那定是残缺的,不完美的。触景生情、融情入景、情景相生,这是诗词最讲究的艺术境界。朗读指导,怎能让情感缺席?!
(二)品千古帝王
1.师:上阕是一幅意境开阔的自然画卷,下阕则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板书:下阕历史画卷)作者将视野转向烟波浩渺的历史长河“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作者都提到了哪些历史人物啊?
生散说。
师:从“惜”字可见作者对他们什么态度呀?
(PPT 惜)
生:惋惜、可惜。
师:惋惜什么呢?
生: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
师:也就是说只重武,而缺少文学才华,缺乏文治。
2.师: 同学们,秦始皇扫除六合,汉武帝平定匈奴,唐太宗南征北战,宋太祖结束纷争,成吉思汗更是纵横驰骋,他们都是英雄呀!但毛泽东委婉地批评,傲视群雄(PPT 傲视群雄),可谓“欲与英雄试比高”, 谁胜过这些英雄,比这些英雄高呀?
3.生散说:风流人物。
4.师:后来者居上,今人必定超过古人。诗人发出了超越历史的宣言:(PPT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三)品风流人物:
1.师:毛泽东所指的风流人物是哪些人呢?咱们来一起了解一下诗歌的写作背景。(PPT写作背景)
生读写作背景。
师:结合时代背景,毛泽东笔下的风流人物指哪些人呀?
生:军队的兵和劳动人民。
师:也就是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和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生:子弟兵。
生:毛泽东。
师:民族脊梁,当之无愧!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大众,他们必将胜过古人,平定乱世,开创辉煌,迎来“分外妖娆”的明天,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的风流人物。
点评:此处教者写作背景的提示,避免学生毫无目标地“满地里瞎跑”,猜不定,学生会说出不同时代的“风流人物”,教者的预设可谓是相当充分的。避免了课堂的高耗时,低效能。可见,课外资料的引入必须立足文本、选择时机,在学生愤悱时,将阅读引向深入。教者选取的诗歌写作背景介绍,可谓“及时雨”,而不是“添加剂”。
师:下阕评价千古帝王,歌颂风流人物,视野在时间上跨越上下几千年(板书:上下几千年)。同学们看黑板:上阕:壮丽山河,纵横千万里;下阕:风云历史,上下五千年。大视野,大胸襟,大抱负,使得这首词大气磅礴。(板书:红笔大)现在我们都来当一回伟人毛泽东,共同演绎这种大气磅礴!
生齐读课文。
点评:教者又从“上下五千年”,帮助学生再次理解了诗词“大气磅礴”的意蕴所在。
2.师:在今天这个和平年代,什么样的人称得上风流人物呢?
生:当代有名的作家,例如巴金。
师:世纪老人,用良知写作。
生:在各种事业上为祖国作出贡献的人,例如邓小平。
师:他为了国家的发展呕心沥血。
生:我觉得钱学森是风流人物,他为了国家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师:科学泰斗。
生:我觉得老师是风流人物,因为他用知识浇灌着学生。
师:谢谢你,我代表所有老师谢谢你了。
生:霍金也是风流人物。
师:你的视野也很开阔,他身残志坚,伟大呀!
同学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脑海中浮现出这个画 面,(PPT)这个画面来自于2008年“感动中国” 颁奖晚会,组委会认为(PPT)——生齐读。
“中国经历了太多悲怆和喜悦,而中国人用坚韧、勇敢、智慧向世界展示了令人震撼的民族力量。无论是伟大,还是平凡,只要实现了人生价值,那他就是风流人物。”
3.师:十年后、二十年后,时代的风流人物是谁 呀?生:是我们。
师:谁呀?大声点!再大声些!
师:你们都有主席“自信人生二百年”的气概,
让未来听到了我们的呐喊。
师:今朝的中国“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正敞开大门,迎接五洲宾客。再过几天,世博会即将开幕,世界的目光将聚焦上海,这是我们中国向世界展示综合国力、民族力量的平台,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值得自豪。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了主席的这句话,在不久的将来,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必将开创新的辉煌,到那时,你们也会自信地高歌(PPT)——“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点评:由毛泽东笔下的风流人物,说到和平时代的风流人物,再说到十年后、二十年后,时代的风流人物,课堂教学中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文本语言连同蕴含其中的情意,悄悄地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养料”。正所谓“春风化雨,点石成金。”学生意气风发,自信满怀,受益终生。
第三乐章:纵情吟唱
师:这真是一首大气磅礴的诗歌。我们进入诗歌学习的第三乐章:纵情吟唱(PPT)。
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篇《沁园春 雪》如此豪放,也引无数文人竞折腰。我们一定要会背呀!能背了吗?自己试一试。生背课文。
师:同学们,壮丽的山河,悠久的历史,英雄的儿女。今天,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学习伟人的这首词;也让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接受这份财富,庆幸生在伟大的中国。现在请全体起立,让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纵情吟唱,唱出诗歌优美的韵律,唱出诗人豪迈的激情,唱出诗人伟大的抱负,更唱出我们对未来的无比自信。
生全体起立。配乐。集体朗诵。
总评:
1、本课课堂结构,值得一学。由浅入深设计三个板块:这是一首韵律优美的诗——第一乐章:诵读感悟;这是一首意境深远的诗——第二乐章:细读品味;这是一首大气磅礴的诗——第三乐章:纵情吟唱。这样的课堂结构,教者教得清晰,学生学得定不会云里雾里。
2、本课以朗读为教学线索,为朗读教学的深入推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读得正确流畅、读出音韵美、模拟读、读出豪迈情、读上阕,体会字里行间蕴藏的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体会读,感受诗歌的大气磅礴、纵情吟唱,唱出韵律,唱出豪迈,更唱出自己对未来的无比自信层次细腻。听读结合,有品有读,讲究读的层层推进,形式活泼,使得学生渐入佳境,领略到诗句充满魅力的“无限风光”。
碎思:三大板块支撑起本堂的教学内容。看似很清晰的教学流程,我硬是细细琢磨了四遍,并很用心地做了一些点评,脑海里才逐渐对执教者的教学思路清晰起来。没有过目不忘的天分,只想不断的咀嚼,提高学习的效果。
如果真要给这堂课摊上点“瑕疵”,也只能扣上“教师‘牵’的痕迹太浓,压抑了学生的主体。”这顶帽子。是顺着学生没完没了“跑野马”,还是必须拽回应有的轨道?是随随便便散谈漫议到底,还是删繁就简告诉学生必须明白的理儿?是学生停留同一水平的泛泛而谈,还是在此基础上教师的“点睛”和转化??
“跑野马”“随随便便漫议到底”:结果发散下去,造成的就是“一个平面”。从学生内在的感受来说,根本没有进入一种“线性”的,或者螺旋式的“生成”中。因此,给你的感觉学生的发言就是平平,空空。
的确,无论对文本怎么处理,一定不要全盘推给学生,不然就破坏了文本的张力。如果老师因为自己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把主体表现在时间和方式上的话,那么,我们语文将越来越肤浅。(引窦桂梅语)
不牵就浅、就乱、就平;牵了就是压抑、就是僵硬、就是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或许,考虑问题也真是不能那么极端那么偏激。当学生的思维局限在一个方向的时候,教师适时的点拨与提示,就是“雪中送炭”了。此时不点拨,便错过了一个最佳的学习时机。可见,老师对文本的深刻解读与学生心理的准确把握,才会教到点子上,教到正当时。再者,所谓的“一个平面”、“发言空空”也只是我们做教师的从成人的、自我的角度去考虑,至于学生认为怎样的学习才是快乐的、积极的、有意义的,真值得我们语文人去关注、探索和追求的。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