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半截故事》《听来的故事》《“三顾茅庐”评点》《白杨礼赞》教案及练习

一. 教学内容:
       《半截故事》《听来的故事》《“三顾茅庐”评点》《白杨礼赞》
 
二. 教学目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 生字
幡然fān          倏然shū         彤云tóng          衷悃kǔn         许诺nuò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大毯子tǎn       开垦kěn          主宰zǎi
潜滋暗长qián   诸如zhū           倦怠dài          桠枝yā              晕圈yùn  
参天cān        初融rónɡ      刹那间chà
2. 形似字
  3. 词语
孔武有力:威武而有力量。
无可救药:病重得无法救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当头棒喝:原为佛教禅宗用语,这里指使人醒悟的警告。
幡然悔悟:形容很快悔改醒悟。
倏然:这里形容极快。
疑惑不解:心里不明白,无法理解。
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
黄绿错综:黄土地和绿植被纵横交叉在一起。
妙手偶得:〖解释〗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即可得到。也用来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出处〗宋·陆游《文章》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粹然无疵瑕,岂复须人为。”
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同“无边无际”。
倔强:(性情)刚强不屈。
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秀颀:美而高。颀,高。
参天耸立:耸立在空中。
开垦:把荒地开辟成可以种植的土地。
主宰:掌握;支配。
婆娑:①跳舞的样子;舞蹈:婆娑呕吟,鼓掖而笑|高粱叶子舞婆娑。②舞姿飘逸优美:舞姿婆娑。③形容枝叶纷披的样子:枝叶婆娑的大树。
鄙视:轻视;看不起:他向来~那些帮闲文人。
 
4. 作者
王鼎钧,曾用名方以直,山东临沂县人,1925年生,抗战末期弃学从军,1949年到台湾。51岁时移居美国,一直在纽约居住。20世纪70年代他的“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三本励志小品文),在台湾总发行量60万册。他淡泊名利,穷毕生之力于“写出全人类的问题”,风格多样,题材丰富。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毛宗岗,清初文学批评家。字序始,号孑庵。曾仿效金圣叹删改《水浒传》的做法,假托得《三国演义》古本,对罗贯中原著进行删改。与原著比较,尊刘抑曹的正统观念和天命思想明显加强,在表现技巧、文字修饰方面也有提高。据记载,此书系毛宗岗与其父合作评改。
茅盾(1896—1981),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浙江桐乡乌镇人。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建国后历任文化部长。和鲁迅、郭沫若一样,茅盾是中国文坛上灿烂的明星。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风景谈》《白杨礼赞》等。
 
(二)阅读能力目标
1. 理解树的形象及其寓意,体会某种相似相通又不相同之处,感受趣味横生的意味。
2. 理解课文中运用的象征手法。
 
(三)写作能力目标
体会不同文章在形式技巧、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描写抒情等方面的风格和美感。
 
(四)思想教育
理解作者通过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 教师建议:
《半截故事》《听来的故事》《“三顾茅庐”评点》三则故事各有寓意,都能引人深思。刘义庆的故事告诉我们知错能改,最终会有所作为。王鼎钧和贾平凹的故事则揭示了人们所隐藏的一些思想,发人深省。另外,毛宗岗的评价非常准确到位,全文运用九个“则又一曲”点明文章情节的曲折变化。把文章情节的妙处一一点明,使人看后一目了然。使故事增加了很多精彩。
学习《白杨礼赞》要了解课文写作的背景。课文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四. 课文讲解:
(一)文章主旨
《半截故事》通过讲述周处鲜为人知的后面的故事,揭露了统治者的残暴与罪恶。而人们同心协力把后半截故事埋起来的行为更让人产生很多的感叹与思考
《听来的故事》同样在改变周处的故事的基础上,揭示了人们对待英雄的真实态度,令人感慨不已。
《“三顾茅庐”评点》则对小说《三顾茅庐》中作者有意设置的曲折故事进行了详细评点。
 
(二)写作特点
《半截故事》
叙议结合,卒章显志是本文最大的特点。课文前两部分主要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叙述了周处一生的故事,故事完整,叙事明晰。文章第三部分抒发议论,写了世人对后半截故事的态度,也点明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议论起到升华的作用。
《听来的故事》
(1)短小精悍,叙事明晰。本文篇幅短小,仅有一段话,但故事情节完整,记叙要素完备,故事以英雄的活动为主要叙述内容,思路清晰。
    (2)结尾设悬念,回味无穷。文章以英雄被毒死而结束,留给读者许多悬念;为什么英雄在为村里除害后还要被毒死?作者这些安排的用意何在?这些问题都会引起读者的思考与回味。
《“三顾茅庐”评点》
分析细致入微,全文对“三顾茅庐”中的情节分析到位透彻,全文运用九个“则又一曲”点明文章情节的曲折变化。把文章情节的妙处一一点明,使人看后一目了然。
 
(三)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三则故事各有寓意,都能引人深思。刘义庆的故事告诉我们知错能改,最终会有所作为。王鼎钧和贾平凹的故事则揭示了人们所隐藏的一些思想,发人深省。
第二题   毛宗岗的评价非常准确到位,《武松打虎》中如果武松未喝酒,未喝了十五碗“三碗不过冈”的烈酒,未有店主人的劝阻,未有告示的提醒,未有酒醉的困倦以及打虎时哨棒的意外折断等曲折,故事便少了很多精彩。
 
《白杨礼赞》
(一)文章主旨
这篇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二)文章思路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重点语句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质朴、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分析  作者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并深化,发人深思。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至少”象征着“质朴、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四)写作特点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如白杨树力争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
课文语言凝练优美,富于变化。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用“伟岸”“挺拔”“参天耸立”写白杨树的高大等等。
这篇散文结构严谨完美。把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突出。“神”是作者“礼赞”白杨的根本。“形”是作者工笔细描的白杨树外貌,是作者笔下的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黄土高原。这篇散文能够广为传诵,与它的“神不散”有很大关系。结构上有疏有密,有散有拢,线索清晰,层次井然。
 
(五)课后练习解答
第二题    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时,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第三题   不好,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进一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如果按照陈述句的语句来写,语气就要软弱得多了。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
第四题   第5自然段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气质,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具体运用短句子“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突出语言的气势和力量,增加语言的节奏,体现白杨树力争上游的形象。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一、积累与应用
1. 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慨然答应               入水斩蛟      仕途      御史
B. 家喻户晓        逃避则任      断然      敬畏
C. 全军覆没        纳粮当兵      搏斗     祸害
D. 疑惑不解       不惜血本      许诺     阻隔
 
2. 用所给词语造句   
当头棒喝
 
幡然悔悟
 
家喻户晓
 
孔武有力
 
3.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 王鼎钧认为长久以来,人们不愿提起周处后来被冤死的故事。
B. 贾平凹所作的《听来的故事》不只是转述别人的故事,也有自己的思想。
C. 毛宗岗认为“三顾茅庐”写得好,好在曲折。
D. 知道周处故事的现代人并不多,是因为周处本来就是刘义庆虚构的人物。
 
4. 选出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    )
A.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B. 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
C. 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D. 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5. 《白杨礼赞》的作者是________,他的原名是________。他的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是《________》,短篇小说的代表有《________》和《________》。
 
6. 在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________(映、扑、闪)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2)和风吹送,________(翻、掀、涌)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
(3)这时你________(冒、翻、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
 
二、阅读理解
(一)
①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②黄的,那是土,未开垦的处女土,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③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④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⑤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的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⑥可不是,⑦单调,有一点儿罢?
7. 文中写出高原辽阔的词语是________,写出高原平坦的词语是________。
 
8. 概括描写高原特色的句子是________,其关键词语是________。
 
9. 文中“雄壮”、“伟大”、“单调”都加引号,这三处引号的作用都是________。
 
10. 先描写高原的“雄壮”、“伟大”,然后写出景色的“单调”,就赞美白杨树来看,这是采用了下列写法中的(    )
A. 欲抑先扬                             B. 对比烘托 
C. 欲扬先抑                             D. 反衬照应
 
11. 简要概括文段赞美高原“雄壮”、“伟大”的目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联系全文,概括出作者描写高原景色的两个目的。
(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
 
13. 给本段文字划分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②③④/⑤⑥⑦                       B. ①②③④⑤/⑥⑦
C. ①②/③④⑤⑥⑦                 D. ①②③/④⑤⑥⑦
 
(二)
野草
①有这样一个故事。
②有人问:世界上什么的力气最大?回答纷纭得很,有人说象,有人说狮子,有人开玩笑似的说是金刚,金刚有多少气力,当然大家全不知道。
③结果,这一切答案全都不对,世界上力气最大的是植物的种子。一粒种子可以显现出来的力,简直超越一切。
④这儿又是一个故事。
⑤(甲)人的头盖骨结合得非常致密、坚固,生物学家和解剖学家用尽了一切方法,要把它完整地分开,都没有成功。后来忽然有人发明了一个方法,就是把一些植物的种子放在要剖析的头盖骨里,给予温度和湿度,使种子发芽。一发芽,这些种子便以可怕的力量,将一切机械力所不能分开的骨骼,完整地分开了。植物种子力量之大如此。
⑥(乙)那么你见过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面的一棵小草的生长吗?它为着向往阳光,为着达成生之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重,石块与石块之间如何狭,它总要曲曲折折地,但是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它的根往土里钻,它的芽往地面挺,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阻止它的石块结果也被它掀翻。
⑦(丙)没有一个人将小草叫做大力士,但是它的力量之大,的确世界无比。这种力量是一般人所看不见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力就要显现,上面的石块丝毫不足以阻挡它,因为这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
⑧(丁)如果不落在肥土中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的种子绝不会悲观、叹气,它相信有了阻力才有磨炼。生命开始的一瞬间就带着斗志的草才是坚韧的草,也只有这种草,才可以傲然对那些玻璃棚中养育着的盆花嗤笑。
14. 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粗字注音。
解剖(    )  瓦砾(    )  一瞬(    )间
 
15. 解释下列词语。
回答纷纭:
嗤笑:
 
16. “这也许特殊一点,常人不容易理解”一句话应该还原到文中的(    )
A. 甲处    B. 乙处        C. 丙处       D. 丁处
 
17. 文章是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仔细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简要概括“野草”的主要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阐述文章的主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简要阐述文章在直接描写和赞颂“野草”前,先写两个故事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一、
1. B 
2. 示例:当头棒喝——上学期我很贪玩,期末考试成绩有两门没及格,经此当头棒喝,我再也不贪玩了。幡然悔悟——王小二总是捉弄人,这次让大家合伙把他捉弄了,他也该幡然悔悟了。家喻户晓——月亮上没有嫦娥,这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事实了。孔武有力——昨天我见到一个男子,看似孔武有力,却让一女子打翻在地。
3. D 
4. B  
5. 茅盾      沈德鸿 子夜 林家铺子 春蚕
6. (1)扑(2)翻(3)涌  
 
二、
(一)
7. 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
8. 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黄绿错综  提示:“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是文段第一层次的关键句,也是“雄壮”、“伟大”感觉产生的前提。
9. 强调(着重指出)
10. C  (这样写是为白杨树的出现作铺垫、蓄势。)
11. 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12. 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  暗写西北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做准备
13. A
(二)
14. pōu  lì  shùn
15. 多而杂乱  讥笑
16. B
17. (1)顽强不屈,坚韧傲然,具有不可阻挡、永不悲观的精神。(2)赞扬种子萌发的巨大力量和野草生长的坚韧不拔,鼓励广大读者以此为榜样,振奋精神,坚持“长期抗战”。
18. 从侧面和正面烘托野草的品质。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