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天鹅的故事》《满腔热血已经沸腾》导读


《天鹅的故事》

  〔关键词语〕心头一凉 惊呆 飞禽走兽也和人类一样,有自己的生活

  这一篇和《猫的故事》一样,都是写动物的,《猫的故事》写了动物的母爱,而《天鹅的故事》写了动物的爱情。这爱情给人一种生死不渝的感觉,当一方受伤,另一方则不计安危,相守到死。为了表现这一点,作者侧重在两个方面加以描述:首先是静态的,也就是文章一开头,读者还不知道天鹅的故事的时候:

  落座以后,一抬头,看到一个特别的大玻璃柜,占去好大的空间。引起我的好奇心,于是起身走近细看。原来里面是禽鸟标本:两只拥抱在一起的天鹅。

  这一笔作为整篇文章的核心意象,似乎缺少必要的渲染。按通常的手法,这里应该是多写几笔,充分地表现天鹅的静态的雕塑美。其次按照首尾呼应的法则,在结尾,也应该有些形容,甚至是排比的句子的。这是我们在《背影》中已经欣赏过的。先着力写父亲的背影,到了最后,在想象中又出现父亲的背影,让背影的意象深深地留在读者的心中。但是,当我们读到故事结尾的时候,作者并没有对两只天鹅相拥的雕塑式静态之美作过多的描述,而是写得相当朴素:

  我冒着严寒来到苇塘边上,这里到处是雪,水面完全结冰,除了呼呼的风声以外,听不到也看不到任何生机。我心头一凉,直奔受伤天鹅的栖息地……啊,看到它们了,心底升起了希望。可走近一看,我惊呆了:两只天鹅已经冻僵。它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雄天鹅用双翼护着受伤的雌天鹅,为它挡风遮雨,而它们那长长的颈脖,互相偎依着,交叉缠绕在一起,就像不可分割的命运……

  作者对于天鹅静止的形态,没有多加形容,对于其象征的意义也着墨有限。这本来可以说是文章的缺点。作者似乎力求弥补,不刻意用《背影》式的笔法,而是用另一种方法,就是把笔墨放在发现天鹅相拥之时“我”内心的过程:先是“心头一凉”,再是“心底升起了希望”,接着是“惊呆了”。最后是发出由衷的赞叹:“长长的颈脖,互相偎依着,交叉缠绕在一起,就像不可分割的命运。”

  作者着力之处,不在静态天鹅雕塑式的美,而是人的内心受感动的层次。重心在自我情感激起的反应上,这种反应是动态的,变化的,随着想象而升华的:

  我久久地凝望着柜里的两只天鹅,眼睛逐渐模糊起来。在一片白雾中依稀看到两只天鹅苏醒了,复活了。它们呼应着展开双翅,悦目蓝天,越飞越远,最后成了两个小黑点,消失在天边。

  作者这里的想象,对读者的想象是有冲击力的,突破静态的天鹅标本,让它飞舞,赋予它们以生命。这就是作者的追求。

  当然,这和梁实秋的《猫的故事》相比,在文字上,在语言修养上,显然要略逊一筹。

  首先,这位作者只有现代汉语的书面语词汇,语言显得平淡,独创的言语很少。不像梁实秋那样,对于现代汉语书面语词汇和古代文言,乃至日常口语词语有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驾驭,时常有出奇制胜,妙语惊人的效果。

  其次,文章的情感变化固然有层次,甚至谈得上比较丰富,但却不是很有特点,不像梁实秋那样,在自我解剖中,既有横生的妙趣,又有人性批判的深度。

  入选我们课本的文章,一般说都是比较优秀的,但并不是说,所有的文章都同样的优秀。有些文章在思想方面有长处,有些文章在语言方面有优点。有些则因为在历史上的地位,有的可能是由于形式上有创造。这就要求我们,对课文要作严格的具体分析,切忌盲目地迷信每一篇文章全都是好的。


 
《满腔热血已经沸腾》

  〔关键词语〕我周久义对不起你们  “啪”的给自己一个耳光,他无声地哭了  一个会水的朋友……用自己的生命的最后力量托起了一位不会水的朋友走得无声无息 确是 无声无息

  这一篇是当代小说的节选,主要特点,也是它的突出优点,是写出了英雄人物――不是一般的英雄,而是自我牺牲的英雄,不是一般的自我牺牲,而是牺牲了自己最为宝贵的生命。在我们这个商业化大潮汹涌的时代,人们的主体意识都被唤醒了,为自己的命运而奋斗,争取自己的幸福,不像在极左思潮盛行的年代那样,可能被当作个人主义横遭批判。调动每个人为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和精神处境而努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杠杆。但是,这并不是说,每个人除了为自己以外,就对社会没有责任了。相反,个体努力的最高目的并不限于自我的幸福,在特殊的情况下,越是有自觉意识的个人,越是要负担起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作出牺牲的责任。

  在本文中,有两个为社会作出自我牺牲的人物,一个是乡长周久义,一个是市委副秘书长田立业。这两个人都是为社会、为人民牺牲了生命的英雄。在这一点上,他们是一样的。但是,写小说,如果满足于写这些一样的东西,人物形象就可能没有生命力。即使自觉牺牲自己生命的人物,也是有不同个性的。没有个性,只有一个英雄的概念,就是抽象的,没有形象的感染力。

  这一段小说之所以被我们节选进课本,就是因为,作者非常突出地表现了两个人物的不同个性。

  第一个牺牲的是老乡长。他本来是可以撤离的,但是却偷偷和一些乡亲主动留守在堤圩上。在有人被冲进洪水以后,他受到领导的严厉责备,就投水自杀了。如果仅仅是因为领导责难就自杀,这个人可能不像一个英雄。这个老乡长之所以自杀,作品里有两处提示,第一处是投水之前,他仰天长啸一声:“围堰的老少爷们,我周久义对不起你们啊!”第二处是,有群众说,他早就下决心,如果不能堵住洪水,圩子破了,他就不活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责任心很强而且自责很深的人。他的自杀并不是十分必要的,作者也没有暗示自杀是完美的选择。但是这表现了他的个性,他的异乎寻常的责任感,达到了苛刻的程度,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个牺牲的英雄是市委副秘书长田立业。他会游泳,但在洪水中,为救不会游泳的朋友胡早秋,为了把胡早秋顶上去让他抓住树枝,耗尽了力气,自己却连抓树枝的力气都没有了。这个人的特点是比较冷静。在紧急的情况面前,当胡早秋急得“失去了理智”,什么话都骂出来的时候,他却能沉着应对,是他首先发现了水中可以安身的柳树。在游向柳树的时候,胡早秋“吓得要死”,他却表现得十分机智,在这样的生死关头,还能开玩笑,说明这个人是富于生活情趣的。文章中他和胡早秋是朋友,作者明显地把他们加以对比,田立业的冷静机智,更加反衬出了胡早秋的急躁。但是,作者对于胡的急躁,甚至暴躁,是原谅的。作者特别点出胡早秋并非作威作福,而是出于公心:洪水滔天,群众的生命财产危机,容不得从容思考。其次,是作者让这个人发现自己的粗暴造成了严重后果,作为市长,居然当众打了自己一个耳光。因为有了这两点,胡早秋的缺点就不但显得可以原谅,而且多少有点可爱之处了。

  人物要有个性,不可重复的个性,即使场面描写也得有个性,不能重复。例如,同样是牺牲,如果周久义和田立业的牺牲是一样的就乏味了。先来看周久义牺牲以后的场景:

  胡早秋惊呆了,大张着嘴,再也说不出一句话来。

  田立业痛惜地喊了声:“早秋!”满眼的泪水一下子下来了。

  胡早秋“啪”的给自己一个耳光,无声地哭了。

  这是紧张的中断,人物的内心世界都以“无声”来表现。但是,每个人的动作性都很强。不管是自打耳光,还是忍不住的泪水,都以情感的强烈为特点。但是到田立业牺牲,就没有这样的内在的和外在的紧张了:

  而他(田立业)自己,却气力消耗尽,连树杈都抓不住,最终被洪峰来临时的激流无情地冲走了,走得无声无息。

  确是无声无息。

  ……

  目光所及之处,除了大水还是大水。……仿佛整个世界都被浸在了滔天大水之中。

  胡早秋这才带着哭腔,惊慌地叫了起来:“立业――田立业――”

  回答胡早秋的,只有远处近处连天接地的涛涛水声。

  这可以称作电影上的空镜头,一个没有声音的空镜头。胡早秋呼喊自己朋友的声音,恰恰是以有声衬托无声。其次是整个画面几乎是无人。欲哭无泪,人的悲痛与其说是被滔滔洪水所淹没,不如说是以滔滔洪水来象征。虽然没有外在的动作性、内在的情感冲击,也没有直接的表述,但是,读者受到的感染还是相当强烈。两相比较,对田立业的牺牲的描写比之老乡长周久义的牺牲,要动人得多。从这里是不是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间接的、暗示的表现,调动读者想象的参与,比直接表现要讨巧。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