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望月》教案1


  一、《望月》教学浅释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语言隽永,思想深邃,是一篇构思独特、感情真挚的散文诗。文章主要写“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像。
  本课教学拟定的目标
  1、品读课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独特、充满童趣幻想的句子,感受文本语句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意蕴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指导学生体会欣赏描写月光的句子和理解品析描写小外甥对月亮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的句子。

  情动而辞发——情境教学与文本的整合
  文中宁静迷人的月色、清新脱俗的语言、清幽旷远的意境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感受自然之美的视角。“小外甥”奇妙的想象,又给文章增添了几分童话色彩,在学生心中唤醒了丰富的审美体验。根据学生年段特点,适于采用营造情境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根据刺激物对儿童感官或思维活动所引起的不同作用,本课教学主要采用了语表情境和想象情境的教学方法。
  语表情境即运用语言表述的情境。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是语言描绘与其它直观手段结合运用,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而语表情境,则是单纯用语言描述某一情境,通过语言的意义、声调、形象、感情色彩激起学生的情绪、情感以及想象活动,从而体验情境,对一些无法展现实体情境的课文,一般是通过语表情境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的。由于语表情境不像实体情境那样具体,所以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为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而逐渐增加语表情境。《望月》的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所在。诗一般的意境,非图画能表达尽致。用语言描绘情境便成了主要的手段。我用这样的描述把学生带到月光下的江畔,而后提问:“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这月夜的美?”教学时让学生自己直接与文本对话,引导他们从自我出发去感受与体验,通过朗读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通过音乐渲染,让学生走近文本,走出文本。面对这样优美却很容易理解的文字,教学中主要通过以读促悟的方式来教学。通过学生的朗读,教师的评价,让学生真正理解感悟语言文字内在的魅力。这一段语表情境,帮助学生体会到月光下江畔的静谧,美好。
  想象情境是通过学生的想象活动,在已经获得经验的基础上,将表象重新加以组合的情境。它虽不像实体情境那样可以看得见,摸得着,但它的意象却比实体情境更广远,更富有感情色彩。学生的情绪往往在想象情境中得到高涨,想象力也随之而发展。当然想象情境往往要借助实体情境、语表情境或模拟情境,作为想象的契机。教学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拓展练习:我凝视着月色美景,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面对浩瀚的星空和皎洁的月色,你一定有无穷的遐思和美妙的想像,试着把它们写下来吧。月色美景,浩瀚星空,皎洁月色,这是典型的想象情境。课堂上学生不能亲眼看见月色美景,只是将有关表象重新组合成新形象而构成。怎能让学生展开这美妙的想象的呢?我利用了唯美的音乐,多媒体出示不同的月夜图……此情此景,许多形象浮现在眼前,伴随着情绪和教师语言描述的方向性,新的形象出现了,学生进入了想象性情境……。

  二、《望月》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题,初识课文美
   1、揭示课题,板书课文结构。
    【设计意图:五年级学生,对于文章结构的把握非常的重要。通过复习文章的篇章结构导入新课,对于学生对文本的把握非常的重要。】
  (二)品读第二自然段,感受月色美
   1、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欣赏这片月夜美景。(板书:美景)
   2、指名朗读1、2自然段。思考: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这月夜的美?
    点评:①“安详”写出了月色下景物的宁静,你能不能试着把这种宁静的感觉读出来。不要快,要体会“宁静”。
       ②美。流动、闪烁、跳动。让我们感到了月色中江景的动态美
       ③朦胧美。月光下,芦荡、树林和山峰只留下了黑色的轮廓,真像用黑色的纸剪下来贴在远处似的,隐隐约约,朦朦胧胧。真美。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对语言的感受、积累的过程。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自己直接与文本对话,引导他们从自我出发去感受与体验,通过朗读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通过音乐渲染,让学生走近文本,走出文本。面对这样优美却很容易理解的文字,教学中主要通过以读促悟的方式来教学。通过学生的朗读,教师的评价,让学生真正理解感悟语言文字内在的魅力。】
  (三)诗中月
   1、【音乐】自古以来,中国人对月亮都有着不解的情怀,流露着自己的真情。(板书:真情)这轮圆月从古到今都在吐洒着它的清辉,照耀着仰望她的人们。
    ★在年幼的李白眼中月亮像什么?诗人小时多么天真呀。你能把他那天真、可爱的样子读出来吗?生读,教师接后两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月夜,在外地做官的苏轼对弟弟充满了无限的思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听了你的朗读,我感受到了苏轼对弟弟的思念。谁再来看着画面读一读。皓月当空,孤独之情油然而生。还有谁来抒发这样的情怀?兄弟俩虽远隔千里,却可用月光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这就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看到圆月思念亲人的又何止是苏轼一个?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学生补全后两句
    ★一生喜爱祖国名山大川的孟浩然在旅途中,也难免孤单、寂寞。夜晚当他把船停在建德江上看到圆月,忍不住吟诵:“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天上月,水中影。谁也想读这一句,联系整首诗,(教师补充前两句)想想这句诗让你感受到什么?(月影离人那么近,更增添了游子的新愁。)
    ★进京赶考落榜的张继把船停泊在枫桥边吟诵道:“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没有了月亮,只有江中渔火相伴,思乡的忧愁使得诗人难以入眠,我们该怎样读好这一句呢?还有谁想读?
    ★李白乘船离开故乡,虽有月光相伴,但却远离了友人,几多不舍,几多无奈:“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学生补全后两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谁能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一读。
     小结:月,在诗人的眼里是多情的,奇妙的。我们来一起有感情的吟诵这些多情的诗,多情的月!
   2、月光的清辉洒在身上,优美的诗句滋润着心田,江轮甲板上,“我”和小外甥望着月,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不分胜负。
     引读13小节
   3、男女生比赛背诵与月相关的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精炼的语言,将课文中所出示的六句描写月亮的古诗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能够让人受到美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因此,在学完课文中的描写月亮的诗句之后,我又在课堂上开展了男女生比赛背诗句的活动。让学生交流搜集月亮的诗句,能有效地唤醒学生的平时积累,能激活学生平时知识的贮藏,让学生学以致用,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拓展自己的阅读储备,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四)心中月
   1、在爱幻想的小外甥眼里月什么样儿的呢?默读14至19自然段
   2、出示“像眼睛,天的眼睛。”
     多巧妙的比喻啊!你看,这一个个形态各异的月亮镶嵌在天幕上,多么像天的眼睛啊!小外甥是怎样说出这句话的?“不假思索”是什么意思?(不加过多的考虑,脱口而出)说的那么自信,那么肯定。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还有谁也想读?
   3、在爱幻想的小外甥的眼里,月亮是眼睛,天的眼睛。他的比喻使我惊讶。为什么使我感到惊讶?这是一双怎样的眼睛呢?
    (1)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
    (2)变化文字的排列方式,指导朗读,体会外甥独特的想像。
   4、从小外甥的话语、说话时不假思索的神态和绘声绘色的样子看出他是个爱幻想的孩子,还有哪句话表现了他爱幻想。
     出示:“打了个呵欠”,“摇摇晃晃”说明什么?
     小结:安详地吐洒清辉的月亮在小外甥的眼里是有情有义有生命的,甚至它已成为小外甥亲密的朋友,快乐的伙伴,多有童趣多有创意的幻想啊!(板书:童趣)
   5、教师范读21小节
    【设计意图:教师只有让学生有充分地和文本接触,学生才能走近文本,沉入文本之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是教师强加的,而是在朗读、评价、理解中逐步深入的,反复的诵读小外甥所说的话,让学生在读、议、品的过程中逐步走向深入。】
  (五)总结全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感受了浓浓的月夜美,欣赏了幽雅的诗之韵,也真切的体会了小外甥奇特而美妙的幻想!让我们再次欣赏这月夜的美景。(一、有感情的诵读;二、尝试背诵)
  (六)拓展与练习
    1、有感情地背诵第二自然段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和我们一起分享这月夜美景;
    2、我凝视着月色美景,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面对浩瀚的星空和皎洁的月色,你一定有无穷的遐思和美妙的想像,试着把它们写下来吧。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需要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课内向课外的延伸,能拓展学生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小练笔不仅积累学生的课外知识,而且巩固课内文本的理解。】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