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人教版六下数学《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教学设计免费下载17

数与形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利用所给出的图形和数字,探索其中蕴含的规律,知道运用数学思想的方法,使题目化难为易,帮助解决问题。 2.让学生经历猜测——找规律——验证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进一步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培养学生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科学素养。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小学六年学习经历,掌握了各种的学习方法,比如:转化法、化难为易法、数形结合等等,并且通过六年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运用-领会-熟练掌握。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来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一、开门见山,引领思维
1.同学们,都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我们就来先做一做思维的体操请你找一找下面图形、数字中规律。 ①★◇◎★◇◎★◇◎          ②1,2,3,5,,8, (    ),(    ) ③ 2,4,8,16,(    ), 64,(    )
师:数学思想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有条理地思考、简捷地解决问题。你能举例说一说你知道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吗?
【评析:课始开门见山,引导学生针对图形、数列;找出规律、归纳属性,寻找理由,进行分析、综合推理论证,初步映现了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接着一幅一幅主题图的呈现,唤醒学生对美妙的“数学广角”知识的记忆,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复习内容的范围,又激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学习欲望。】
二、合作学习,探究规律
(一)直接设疑,引发猜想:     1.这么多的数学方法是我们学好数学的好帮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数学思考的殿堂,(板书课题:数学思考)。让同学们挑战一下自己的思考力!看看我们最强大脑在哪里?     师:我们经常说到“两点一线”表示什么意思?(两点之间只有一条线段)师:开动脑筋思考一下:平面内,10个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
生;------    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答案呢?
生:太多了,没办法数清。     2.师:每两个点都可以连出一条线段,10个点确实有点难,“繁”你们怕不怕?(同时板书:难)。 【评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教师抛出的“平面内,100个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问题,无疑引发学生产生了一种急于解决却又不知如何解决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着急”的思考,积极调动知识库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参与学习,为后续教学埋下了思维饱满的种子。】 (二)逐层探究、发现规律: 1.从简到繁,引出方法: 师:那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来解决呢?
生:如果点的个数减少,我们能否解决?
生:从最少的点开始研究
师:我们可以从点数少的例子里发现规律,再应用规律。这就是我们以前学的“化繁为简”。 板书:化繁为简”
师:从多少个点开始呢?生:两个点-----
师:为了便于发现规律,我们可以从两个点、三个点、四个点依次有顺序的连接、观察、发现它们的规律。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怎样能让自己也让别人清晰地看到你的思考过程呢?
生:可以按顺序的写或表格法来展示。
生分组探究,师巡视关注学生探究情况,同时注意收集学生研究的信息。
评论(0) 活动3【活动】汇报交流,验证规律
(1)交流反馈:生分两人一小组分别介绍:3点、4点、5点时所连线段的条数,并作好科学的记录。 2个点:           1条 3个点:      1+2=3条      (这个2表示什么?) 4个点:       1+2+3=6条    (这个3表示什么?) 5个点:      1+2+3+4=10条 生交流第三种情况时,师在黑板上配合讲解,可请一、二位学生上台画。 追问:为什么第4个点连的是3条,而不是4条?
师: 出示例题表格:分别该填几?
点数
 2
3

 5
 6
增加的条数

 2
 3
总条数
 1
 3
 6
(2)概括规律:请大家认真的观察上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3)验证规律:根据同学们发现的规律,那么6个点、8个点我们如何列式呢?学生画图验证规律的正确性。 (4)推广规律:那么现在大家能解决我们开始的难题了吗? (5)提升规律:如果有 n个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 学生说,师板书:n个点共连 (n-1)+(n-2)+…+2+1 n可以表示什么数?(n表示大于或等于2的自然数。) 如果用字母n(n≥2的自然数)表示点数,线段的条数用算式怎么表示? (6)归纳小结:复杂问题不容易解决,我们就从简单问题入手,有序思考,通过比较、分析,找到规律,然后运用规律解决复杂问题。这种化难为易的方法是一种很好的解题策略。 【评析:新课标指出: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主动地参与及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学生自己的知识。让学生画图、计算线段数量、概括抽象规律,这一系列的演绎过程,都在逐步地让学生去体会化难为易、模型、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并能运用一定的规律去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练习】三、梳理建构,完善认知
在化难为易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通过有序思考,寻找规律。在过去的数学学习中,我们已经学过许多找规律的问题。请同学们观察这节课中的找规律可以分为哪几类?(课件集中出示引入的6题、及例5表格) 汇报: 预设一:图形规律、数字规律、数形结合规律 预设二:重复规律(循环规律) 、递增(减)规律、关系规律、例5 (机动:学生汇报后,结合课件,讲解植树问题、烙饼问题、找次品等解决问题时化难为易的思考方法。) 【评析:学生从课前的图形规律、数字规律、数形结合规律……在最终进行一次梳理分类,使学生从联系中建构了分类、概括的数学思想方法,完善了认知结构,洞悉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练习】四、化难为易 推广运用
1.计算中的规律: 出示:111111111×111111111=(   ),你能直接口答吗? 再出示: 1×1=1、11×11=121、111×111=12321、1111×1111=1234321, 现在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能口答计算结果吗? 2.图形中的规律 ①接着摆下去,第六个是什么图形?摆到第七个图形时要用多少根小棒? ②练习十八第3题:多边形的内角度数与边数的关系。 【评析:反馈学习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教师紧紧抓住本节课的重点数学思想方法设计,引导学生进行训练,让化归、演绎等数学方法在孩子心中茁壮成长。】
五、总结反思,评价体验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学的怎么样? (评析:引导学生回顾与反思学习过程,进一步梳理知识,优化认知,感悟数学思想方法,从学会走向会学。)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本着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的理念,以“平面内,100个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一边画图一边探究与发现,让学生在简单的操作中体验中逐渐发现问题的复杂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以简驭繁,有利于学生对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形成系统的认识。通过交流与讨论,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利用所掌握的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从“学习知识”向“领会思想方法”转变,达到“识以领之,方能中鹄”的目的。

逻辑推理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思考,合作探讨和交流,掌握利用排除法、列表法进行逻辑推理的方法,能解决简单的逻辑推理问题。
2、会初步搜集信息并借助排除法、列表法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与应用。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学会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有条理的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六年级数学下册整理和复习中第四节“数学思考”中的例2逻辑推理问题。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接触过这类题,并且多数学生知道用列表的方法来进行推理思考,即学生已有了初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本节课从简单问题入手,为学生做好铺垫,在此基础上再思考并解决例题。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合作探讨和交流,初步掌握利用排除法、列表法进行逻辑推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程序
一、自主学习
(一)、根据每一条信息,你可以推测出什么?
(1)不是男生的同学请站起来。
(2)数学考试考了前三名的小红既不是第一名也不是第三名。
(3)小华是明明的哥哥,但是明明却不是小华的弟弟。
(二)、学校要组织春季运动会,设有跳远、跳高、百米赛跑三个项目,辛青云、侯雪芳和郝瑞欣分别参加了其中一项。侯雪芳不喜欢跳远,郝瑞欣没有参加跳高,百米赛跑是辛青云的强项。请你判断他们三人分别参加了什么比赛项目?
(学生做完后说一说用的什么方法,怎么想的。)
【第一题作为课前热身,以竞赛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调动学生的兴趣。
第二题以本班学生姓名命题,让学生感觉很熟悉,同时这道题难度较低,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二、小组合作探究
六年级有三个班,每班有2个班长。开班长会时,每次每班只要一个班长参加。第一次到会的有A、B、C;第二次有B、D、E;第三次有A、E、F。请问哪两位班长是同班的?
【出示这道例题后,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再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说说自己的方法。】
三、小组展示交流
结合自己的方法,交流推理的过程。
【重点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推理方法及推理过程。】
四、精讲点拨
在解决逻辑推理问题时,如果凭想象无法得出正确答案,可以借助列表法、排除法等这些比较直观的方法来帮助我们解题。
五、课堂练习
王强、张明和李华分别是跳伞、田径、游泳运动员,现在知道:
张明从未上过蓝天。 跳伞运动员已得过两枚金牌。 李华还未得过第一名,她与田径运动员同年出生。
请根据上述情况判断王强、张明、李华各是什么运动员?
六、达标测评
王阿姨、刘阿姨、丁叔叔、李叔叔分别是工人、教师、军人。王阿姨是教师;丁叔叔不是工人;只有刘阿姨和李叔叔的
职业相同。请问:他们的职业各是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方法。】
七、拓展延伸
  在学校运动会上,1号、2号、3号、4号运动员取得了800m赛跑的前四名。小记者采访他们各自的名次。1号说:“3号第一个冲到终点。”另一名运动员说:“2号不是第4名。”小裁判说:“他们的号码与他们的名次都不相同。”你知道他们的名次吗?
八、课堂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问题?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呢?
等量代换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利用等式性质进行等量代求图形代表的数值。
2.利用等式性质及几何知识,推导两角相等。
3.通过学习活动渗透多元方程及几何证明中的数学思想。
  目标确定的依据
1  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探索给定情境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引导学生运用尝试的办法探索规律,得出结果,使学生感受这是数学探索的一种有效途径。

2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利用等式性质进行等量代换,求图形代表的数值及几何证明中的数学思想,之前教材上安排的有相关的知识,为学习解决稍复杂的题型做铺垫,教材这样编排便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架起小学知识与初中知识衔接的桥梁,同时初步了解多元方程的结构特点,为利用等量代换及几何证明提供理论依据。
3  学情分析
   利用等式的性质进行等量代换虽是新知识,其实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已经有了一些基础,例如:X+Y=12,Y=2X。求X和Y的值。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知道,2个X的值相当于1个Y的值,即X+2X=12可得3X=12,X=4。这样进行等量代换来解决问题就容易多了,学生把较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同时也解决了问题。
评价任务
1.举例提问等式的性质。
2.结合题意,学生明确平角与直线有什么区别?
3.学生完成练习二十二9题、10题体会几何证明中的数学思想。
    
教学活动
【导入】
1.提问:什么叫方程?方程依据哪个重要性质?
2.课件出示过渡题 :
(1)4个小正方形相加得到和是24,求1个小正方形是几?
(2)3个小三角的和等于24,求1个小三角是几?
【讲授】探索新知
课件出示例题3。 学生审题,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说一说求证的过程。 课件出示例题4。
学生交流想法并展示交流结果。
【练习】巩固练习
 1  已知X  + y=91,z + y =63,Z+x=46.
     则X、Y、Z的值分别是多少?
 ​​

课堂作业
课本练习二十二第9题、第10题。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等量代换法
△ ○ ☆ ◎ 各代表一个数。
(1)已知△+□=24
△=□+□+□
求△和□的值。
(2)已知○+☆=160 ◎+☆=160
○是否等于◎?
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2页第4题,教材第104页练习二十二第十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巩固有关角的知识点,熟悉平角与直线之间的联系。
掌握验证角与角之间关系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经历验证角与角之间关系的过程,体验类推、分析等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奥妙,明白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重难点:理解掌握验证角与角之间关系的方法。
教法:问题引导
学法: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我们学习了那些角?这些角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学生回忆,指明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二、探究体验
教师:学习了这么多角,怎样验证两个角或多个角之间的关系呢?
学生独立思考,在互相交流。
出示教材102页第4题(1)题
教师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复习:什么是平角?平角与直线有什么区别?指明学生回答。
教师强调:180°的角就是平角,平角有一个顶点,两边在一条直线上。
学生独立完成第(1)题,在互相交流。
指明学生汇报,并集体评议。
教师小结:每相邻两个角可以组成一个平角,而平角的两边在一条直线上,∠1和∠2,∠2和∠3,∠3和∠4,∠4和∠1,一共组成4个平角。
课件出示第(2)题。
教师:要解答这个题,要找出一个中间量,有人知道是什么吗?
学生独立思考,再指明回答。
教师:∠1和∠2,∠2和∠3,都可以组成平角,可以列出哪两个等式?
学生自己写一下,再指明回答。
反馈:∠1+∠2=180°,∠2+∠3等于180°
教师小结:利用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依然相等。所以在这两个等式的两边都减去∠2,得到∠1=180°-∠2=∠3,所以∠1=∠3.
三、巩固练习
1教材104页练习二十二第10题。
组织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请学生回答第一小题。
讨论第(2)小题,找出中间量。
教师:中间量是∠3,找出∠1、∠2、∠3,∠3和∠4分别有什么关系。
学生相互交流,指明学生回答。
使学生明确:∠1+∠2+∠3=180°,∠3+∠4=180°,根据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都减去∠3,可以得到∠1+∠2=180°-∠3,∠4=180°-∠3。所以∠1+∠2=∠4.

如图,你能分别说明∠1=∠3和∠2=∠4吗?
组织学生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A D
2
3
1 4

C B
讨论:找出中间量。
教师:中间量分别是∠2、∠3.找出∠1、∠2和∠3,∠3和∠4、∠2分别有什么关系。
学生相互交流,指明学生回答。
教师强调:∠1+∠2=180°,∠3+∠2=180°,所以∠1=∠3.
∠3+∠4=180°,∠3+∠2=180°,所以∠2=∠4.
四、课堂小结。
学习本节内容,一定要知道关于角的知识点,思维要清晰。学完本节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呢?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