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习题1

1.4《测量平均速度》同步试题
一、选择题
1.某同学百米赛跑成绩为10s,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他每秒通过的路程是10m
B.他赛跑时做匀速直线运动
C.他在百米内平均速度为100m/s
D.他在冲刺时的速度可能大于10m/s
答案:D
解析:由于百米赛跑过程中,速度是变化的,一般一开始速度较慢,后来速度较快。故该同学平均每秒通过的路程是10m;他在冲刺的时候速度可能会大于平均速度,即大于10m/s。
2.用同一张底片对着小球运动的路径每隔0.1s拍一次照,得到的照片如图1所示,则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是(  )

图1
A.0.25m/s     B.0.2m/s     C.0.17m/s     D.无法确定
答案:C
解析:由图知,小球运动路程s=6cm-1cm=5cm=0.05m,运动时间t=0.1s×3=0.3s,小球的运动速度:
3.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开始5秒内通过5米的路程,接着静止5秒,再在5秒内通过10米的路程,物体在这15秒内的平均速度是(  )
A.1米/秒       B.15米/秒     C.2米/秒       D.1.5米/秒
答案:A
解析:物体的路程s=5m+10m=15m,运动时间t =15s,物体的平均速度

4.寓言《龟兔赛跑》中说: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跑出,兔子在远远超过乌龟时,便骄傲地睡起大觉。它一觉醒来,发现乌龟已悄悄地爬到了终点,后悔不已。在整个赛跑过程中(  )
A.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
B.兔子的平均速度大
C.乌龟始终比兔子跑得快
D.乌龟的平均速度大
答案:D
解析:在兔子睡觉之前,兔子和乌龟运动的时间相同,乌龟通过的路程少,所以兔子跑得快;在整个过程中,兔子和乌龟通过的路程相同,乌龟用的时间短,所以乌龟运动的快(即乌龟的平均速度大)。注意:平均速度等于一段路程与其所对应的时间的比值(兔子睡觉的时间也必须计算在内),因此选项A、B、C中的说法都不对。
5.一个人骑自行车沿着平直的公路行驶,第一秒内通过的路程是1m,第二秒内通过的路程是2m,第三秒内通过的路程是3m,则(  )
A.自行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B.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6m/s
C.3s内的平均速度是2m/s      D.后2s内的平均速度是4m/s
答案:C
解析:自行车在前2s内通过的路程1m+2m=3m,用时2s,因此前2s内的平均速度等于1.5m/s;自行车在3s内通过的路程1m+2m+3m=6m,用时3s,因此前3s内的平均速度等于2m/s;自行车在后2s内通过的路程2m+3m=5m,用时2s,因此后2s内的平均速度等于2.5m/s;
6.小明在跑百米时前50m用时6s,后50m用时7s,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明前50m的平均速度是7.14m/s    
B.小明后50m的平均速度是8.33m/s
C.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是7.69m/s      
D.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是7.74m/s
答案:C
解析:(1)前50m的平均速度为
(2)后50m的平均速度为
(3)百米全程用时:t=6s+7s=13s;则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7.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作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前2s内,小明跑得较快   
D.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
答案:D
解析:由图象可知,小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直线,表明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所以小明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而小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曲线,表明路程和时间不成正比,所以小华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选项A和B都是错误的;由图象可知,在前2s内,小华运动的距离比小明长,所以小华跑得较快,故选项C是错误的。
由图象可知,两人跑的全程都为40m,而且他们所用的时间都为8s,所以他们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都为5m/s,故选项D是正确的。
8.小明骑自行车去上学,他在前一半路程的速度是4m/s,他感觉要迟到了,便以6m/s的速度走完了后一半路程,那么他在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A.4m/s  B.4.8m/s  C.5m/s  D.6m/s
答案:B
解析:设总路程为2s,则前、后一半路程均为s。前一半路程用的时间
后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
全程时间
全程的平均速度
二、填空题
9.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3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图3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进行速度计算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sAB=________cm;tBC=________s;vAB=________m/s;vBC=________m/s。
(4)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速度越来越________,是在做________运动。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________(选填“大”或“小”)。
答案:(1);(2)小;(3)40.0  1  0.2  0.5;(4)大  变速直线;(5)大
解析:(1)速度的计算公式;
(2)斜坡坡度越大,小车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越短,越不易计时;
(3)sAB=100.0cm-60.0cm=40.0cm,sBC=60.0cm-10.0cm=50.0cm,tAB=2s,tBC=1s。
AB段的速度,
BC段的平均速度。[来源:学.科.网]
(4)vBC>vAB,小车速度越来越大,是在做变速直线运动。
(5)当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相当于缩短了小车通过相同的距离所用的时间,使速度值偏大。
10.实验: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如图4所示,斜面长2.4米,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是6秒。如果在斜面的中点装上金属片,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金属片的时间为4.8秒。请将测量数据填入表中,并计算出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和通过上半段的平均速度v2。

路程(米)
运动时间(秒)
平均速度(米/秒)

s1=2.4
t1=
v1=

s2=1.2
t2=
v2=


①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过程中,小车做___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
②根据上表的数据,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米/秒。

图4
答案:变速  1
解析: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要注意弄清楚每一段的路程和运动时间。如题图所示,观察可以知道,斜面长2.4米,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是t1=6秒。因为在斜面的中点装上金属片,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金属片的时间为t2=4.8秒。由测量数据,可以计算出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2.4米/6秒=0.4米/秒,通过上半段的平均速度v2=1.2米/4.8秒=0.25米/秒,由此可以知道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通过下半段的平均速度v3=1.2米/1.2秒=1米/秒。

路程(米)
运动时间(秒)
平均速度(米/秒)

s1=2.4
t1=6
v1=0.4

s2=1.2
t2=4.8
v2=0.25


11.木块从如图5斜面所示位置静止释放,直到撞上金属片,测此过程木块的平均速度。
①在图中画出需要测量的距离。
②用粗糙程度相同、质量不同的木块做实验所得数据如下表,根据公式        算出第一次实验木块的平均速度           。

图5
请归纳本实验木块的平均速度与质量是否有关?

实验次数
木块质量/g
运动距离/m
运动时间/s

1
100
1.000
0.8

2[来源:学,科,网]
150
1.000
0.8

3
200
1.000
0.8

4
250
1.000
0.8


答案:①见下图:

②    1.25m/s     无关
解析:①需要测量的距离为斜面的顶端到底端的距离s;
②根据速度公式可得,第一次实验木块的平均速度;
分析实验数据可得,实验木块的平均速度与质量无关。
12.同学们用图6甲玻璃管做了“测量气泡的速度”的实验,该实验的测量工具有                       ;用测量的数据画出路程时间图象如图6乙,分析乙图象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图6
答案:刻度尺、停表;气泡做匀速直线运动,且其运动速度是2.5m/s。
解析:(1)测量物体运动速度的原理是:;气泡运动的距离s用刻度尺测量,气泡运动的时间t用停表测量;(2)根据图象是过原点的一条直线可知,路程和时间成正比,因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气泡做匀速直线运动,且其运动速度是。
13.如图7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图7
 [来源:学科网]
(1)图中AB段的路程sAB=        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cm/s。
(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
(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
理由是:                  。
答案:(1)40    25   (2)小   (3)不正确    因为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时,从后半段一开始就有一定的速度,而将小车从中间位置开始释放时,后半段一开始的速度为零。
解析:(1)小车运动距离sAB=80cm-40cm=40cm,tAB=1.6s
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
(2)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知,平均速度会偏小。
(3)因为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时,从后半段一开始就有一定的速度,而将小车从中间位置开始释放时,后半段一开始的速度为零,因此方案不正确。
14.课外实践活动中,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
(1)小明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图8所示,由此可以判断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选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

图8
(2)纸锥下落过程中在A、B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           cm,则此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          m/s。
答案:(1)先变大后不变;(2)15.00;0.375。
解析:(1)纸锥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先变大,后不变,所以纸锥的运动速度先变大后不变;
(2)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根据长度测量中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则A、B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15.00cm,A、B间的时间为0.4s,则此过程中,纸锥的速度: 
15.超声测速仪向障碍物发射时间极短的脉冲超声波,根据接收到的反射信号时间关系可以测量物体速度。如图9所示,测速仪B向迎面匀速行驶的汽车A发生两次脉冲波的时间间隔为4.5s。发射第一个脉冲后1.4s收到反射信号,发射第二个脉冲后0.4s收到反射信号,则汽车行驶的速度为                 m/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

图9
答案:42.5
解析:求汽车的速度必须知道行驶的距离和相应的时间。测速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时,经过了0.7s到达了汽车处,而信号从汽车处返回测速仪,也行驶了0.7s的时间;在第二次发出的信号,在与汽车相遇返回到测速仪时,超声波行驶了0.2s;这两次汽车与测速仪的距离差就是汽车行驶的距离。再找出行驶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测速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运动了0.7s才和汽车相遇,0.7s在4.5s内,要用4.5s减掉0.7s。当测速仪发出第二次超声波完毕后,超声波向汽车运动了0.2s遇到汽车,这0.2s没有在4.5s内,所以要加上0.2s。求出汽车运动的距离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即可得解。
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
汽车距测速仪:  
第二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
汽车距测速仪:
汽车行驶路程:s=238m-68m=170m;这170m共用时:t=4.5s-0.7s+0.2s=4s,所以汽车的车速为:
三、计算题
16.在兵器工业中,子弹射出的速度是衡量枪械性能的指标之一。有一种运用“旋转法”测子弹速度的方法,如图10所示。在电动机转轴上固定两个间距为20cm的薄塑片,电动机以300转/秒匀速转动,枪械正对塑片水平射击,子弹穿越时的阻力不计。对一般步枪测试,子弹在两塑片之间飞行的这段时间内,塑片旋转不超过1圈。现对子弹速度在200rn/s以上的某型号步枪进行测试,子弹先后射穿两塑片的弹孔位置如图10中A、B。求:
(1)子弹在两塑片之间飞行的时间。[来源:Z§xx§k.Com]
(2)该型号步枪子弹飞行的速度。
[来源:学科网]
答案:(1)5.56×10-4s  (2)359.7m/s
解析:(1)因为电动机每秒转动300转,所以电动机转一圈所用的时间是,电动机转一圈是360°,转过60°用的时间是
(2)子弹飞行的速度
17.某汽车以36km/h的速度匀速行驶,1h后通过全程的一半,要想在40min内到达目的地,它后一半路程中的速度是多少?
答案:它后一半路程中的速度是15m/s。
解析:已知汽车前半段的速度和前半段运动的时间,根据公式s=t,即可求出前半段的距离,进而可以求出后半段的速度。
已知:t1=1h    v1=36 km/h,t2=40min
求:v2
解:设全程长为s。由题意,根据可知:。所以在后半程的速度
答:它后一半路程中的速度是15m/s。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