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想象世界 学习虚构 教学设计2

《想象世界  学习虚构》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会想象,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收集课文片段,体会想象作文的写法 (2)课堂练笔:可提供图片让学生想象或播放有强烈情节性的音乐,让学生闭目欣赏想象,并把想象的写下来;根据提供的材料练笔;学生自由想象,班级交流各自的作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2)关注社会人生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什么是想象?如何想象?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策略 1、理论讲解和实例分析相结 2、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分组交流, 3、动笔实践。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部分 故事新编类作文正以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奇特的古今联想,新鲜的情景创意在近年高考作文中呈方兴未艾之势,想象能力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智力,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智慧。  当我们读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诗句时,眼前就会出现一幅色彩绚丽的江南春景图;当我们听着那如泣如诉的古筝独奏《苏武牧羊》时,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那衰草连天的草原,苏武正怀抱符节,步履维艰地向前走着;面对着黑板上的一个圆,我们可以把它想象为我们所生活的星球。想象是我们应该具备的一种写作能力,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想象世界  ——学习虚构”吧。      二、知识梳理 ①勤于观察,善于想象 想像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成新形象的过程,它是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而想出它的具体形象,或者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综合而创造出新的形象。日常生活中,只有勤于观察生活,注重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通过想象创造出新的形象。那么,在创作中应如何进行想象呢? 想象要大胆。想象是对生活经验中的原有形象的再塑造和合理突破。因此,想象要大胆,要善于展开想象的翅膀,敢于“异想天开”,想人之所未想。毛泽东说:“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象中,折射出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脉家的英雄气概,让人拍案叫绝。 想象要新颖。想象的目标就是创新,想象要标新立异,努力创造新形象,表达新思想。作文中只有想象新颖,才能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文章。想象要创新,就要敢于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大胆地创造性地编写新故事,描写新环境,塑造新形象,表达新思维。 ②巧于虚构,精于表达 虚构是创作的一种手法,是指创作者在从事写作活动中充分调动想象思维,对所叙述的故事或塑造的人物形象进行艺术再加工的过程。那么,怎样进行虚构呢? 虚构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任何创作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虚构也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须符合生活的逻辑与常理,这样才能反映生活,对读者有所启发和教育。我们所进行的虚构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决不是所谓的胡编乱造。 掌握虚构的方法和技巧。虚构是把现实生活典型化,目的是能突出地反映生活的本质。因此,虚构时就必须把生活中的素材集中、概括,加工提炼,改造集中,虚构出新的形象。也就是通过对生活的体验和分析,把生活中最有意义的表象加以分析和综合,以表现生活中个别的、具体的、富有美感的形象。正如鲁迅在《我怎么起小说来》中所说的:“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渐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 为此,写景可借助过去的景、将来的景和心中的景,来反映眼前实景;写人可借助杂取合成的、虚拟创造的非真实人物来表现真实的人生;记事可借助假设的、梦幻的、虚构的非现实中的事来反映真情实事。 那么,同学们在写作文时,也可以不必拘泥于亲身经历的事情,毕竟生活是平淡的,毕竟大家的生活阅历也有限,有时候,我们发挥想象、虚构一个故事来反映生活的真实,也许更生动、也更典型。所以,近年来高考试卷中都提示考生:作文可以大胆想象,编写故事。按照编故事的方式不同,我们的虚构性作文又可以写哪些类型呢:小说,散文,童话,寓言,科幻,故事新编……      有人选了其中的“黑夜、模型、巨浪”这三个词。写了小小说《亚当之死》,现在给大家读一下。                             亚当之死     雷电交加,惊涛卷天。      在这恐怖的夜晚,是难以入眠的。亚当和夏娃索性与往时一样坐对大水打发这漫长的黑夜。      呜咽的海啸东一阵,西一阵,给这孤岛上的黑夜带来几许凉意。借着闪电,可以看见,层层波浪,扭在一起,彼此踢打着,撕咬着。      “瞧,那是什么?”又一道闪电划过,“啊,人!”     远处,波浪间似乎有一个人影:一起一浮,时隐时现;他显然已筋疲力尽。      “我去帮他!”亚当匆忙跳入茫茫白水。       “小心!”      夏娃叮嘱声中,亚当已经游得很远。一朵朵炸裂的浪花不时落在他的身旁,将他冲开很远。但慢慢的,他还是努力靠近了那个人影。      “轰”,一声霹雳,巨浪一个连着一个漫天压来,两个人影消失了。  “亚当,亚当……”水面上回荡着夏娃的呼唤,但杳无回音。仿佛坠入了无边的黑暗,她的目光充满了苦涩与畏惧。      十年前,由于气温声高,两极冰雪融化。汹涌的海水向人类扑来,加上水土流失引起地面变低大水吞没了平原淹没了高山。一切陆地的生命都化作鱼类的食物。只有他俩侥幸逃到地球上这最后的孤岛上。      东方发白,一个漫长的夜总算熬过,夏娃焦急的搜索水面:  ……      波峰中,一具橡胶人体模型在荡悠,不远处,几只鲨鱼在挣食一具人尸。      [简评]这篇小小说,主题是呼吁人类保护环境,否则,遭难的是我们人类自己。为了表现主题,文章显然是虚构的,那么有没有事实做基础呢?有。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疯狂的破坏环境,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这是显而易见的生活事实基础。     三、合作探究 学生集体讨论:在记叙文的写作中如何进行虚构呢? 首先,虚构人物性格。无论写什么样的人,都允许虚构人物的性格,甚至将许多人的性格“剪贴”到另一个人身上。这完全是为了表现典型人物性格的需要。 其次。虚构生动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离不开生动的情节,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写作时要善于对生活中的事件进行剪裁、加工、组接,进行虚构。 最后,虚构语言、动作、神态和细节。只有这样人物血肉才能丰满,人物性格才能够鲜明,人物形象才能够突出。 四、探究尝试 1.根据26个英文字母展开合理想象写一句话。 2.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的形态,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一定的形态,表示一定的内容。选择下列图形中的一个,先进行合理想象,然后以《XX形的启示》为副标题,自拟正标题。  图形有:正三角形;梯形;倒三角形;不完整的圆;直线;曲线。(黑板上画出图形)  五、课堂小结 写作中必须借助想像。首先,借助想像填补生活。作者的生活面总是有限的,可是写文章却要求作者的知识是无限的。这个矛盾的解决就要靠丰富的想像。其次,借助想像构制文章。文章的构制是个复杂的思想活动过程,即使素材很丰富,也不是简单的拼接,其中有主题的提炼、素材的加工等等问题;此外还要考虑采用什么形式去表达。第三,借助想像使文章增色添彩。优美的意境、精辟的议论、跌宕的情节以及连珠的妙语、奇巧的比喻等等,都要凭借想像的驰骋。 虚构是写作必备的能力。虚构要以真实为基础。虚构性的作文,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把现实生活典型化。就是把生活中的素材集中、概括、加工提炼。一类是科学幻想的,以一定的科学知识为基础,大胆想象,如外星人、时空隧道、记忆移植等等。 六、课后作业 请以“人与环境”为话题,请用想象和虚构手法写一篇反映环境问题的文章,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拟题目,自主立意,自选文体。     附:作家谈虚构    1.小说的虚构     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有人说,我的那一篇是骂谁,某一篇又是骂谁,那是完全胡说的。(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2.散文的虚构     就我所积累的一点散文创作实践经验来看,我写的叙事散文,几乎没有一篇是百分之百的纪实之作,也就是说,我的这类习作中,大都含着虚构成分。     就以《序曲》为例吧,它是根据我的一个同学的爱人(她是一位舞蹈演员)第一次登台的情况,和我自己某些侧面观感,由这两者生发开去,加工而成的。  冰心《漫谈〈小橘灯〉的写作经过》一文里有这样一段话:       这故事上场的只有三个人:我和那个小姑娘还有“我的朋友”,我把“我的朋友”的住处,安放在乡公所的楼上,因为我去拜访这位朋友,而他又不在,由此我才有和那个小姑娘谈话的机会……     “我的朋友”是个虚构的人物,因为我只取了这故事的中间一小段,所以我只“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去看了这位朋友,而在“当夜,我就离开那山村”。我可以“不闻不问”这故事的前因后果,而只用最简朴的,便于儿童接受的文字,来描述在这一个和当时重庆政治环境、气候,同样黑暗阴沉的下午到黑夜的一件偶然遇到的事,而一切黑暗、阴沉只是为了烘托那一盏小小的“朦胧的橘红的光……”       从这里可以看出,散文写作,在选材上也并不是绝对地排斥任何虚构的。也就是说,在保持题材上大体纪实性质的前提下,某些细节的虚构,乃至某个次要人物的虚拟,不但在创作实践上是有成例的,被允许的,而且有时甚至是很必要的。这已见之于上面所引冰心同志的精要自述之中。而关键则是要“大实小虚”。作为当代散文名篇的《小橘灯》,正是为了叙述的简洁,剪裁的精当,从而创造出一个单纯的、集中的、含有深长情味的意境,才在个别次要之处做了一点虚构的。前不久在拜访冰心同志的时候得到了她的指教,得知文章中的小孩一家,以及作者同他们的接触,包括女孩父亲的姓氏都是确凿的,是实有其人、实有其事的。这就是说,《小橘灯》就其整体而言,是遵循了题材的纪实性原则的。 有关散文的题材,茅盾同志在一封关于《白杨礼赞》选材问题的复信中这样写道:       《白杨礼赞》非取材于一地或一时,乃在西北走了一趟,即赴新疆,离新疆赴延安,又离延安至重庆,以后在重庆写的。        从这里似乎又可以看到,散文在选材上也并不是绝对地不允许概括,或曰集中。茅公上述说法中“非取材于一地或一时”的话,就肯定了这一点。(韩少华《散文散论》)  这真是“文无定法”啊!因此,同学们在学习这些写作知识之后,一定学会融会贯通,不要生搬硬套。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