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部编本八年级下册新人教版语文优质课《23.马说》教学设计

23马说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用法。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3、认识当今社会重视人才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第一、二课时
一、课前预习
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1、教师导入
由“伯乐相马”的故事导入。
适当介绍背景: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愿,心中郁闷不平。
2、文学常识: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虽是议论文体,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二、初步感知
1、文学常识。
《马说》的作者是 韩愈 ,字退之,河南河阳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 唐 代著名文学家。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 唐宋八大家 ”之首。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虽是议论文体,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2、给加点字注音并朗读课文。
祗辱( zhǐ) 骈死于槽枥之间( pián )( cáo)( lì)
不以千里称也(chēng ) 一食或尽粟一石(shí )( sù )(dàn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sì )(sì) 食不饱( shí)
才美不外见(xiàn ) 8)食之不能尽其材( sì ) 其真无马邪( yé)
三、疏通文意
3、阅读课文注释,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字(划线为书本注释,阅读时要做好标记,并尽可能记下来。)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表转折,却,但是)伯乐不常有。故(所以)虽(即使)有名马,祗(只是)辱(形容词用作动词,受屈辱)于奴隶(古代指仆役)人之(助词,的)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槽枥,喂牲口用的槽),不以(介词,因为)千里称(著称)(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并不认识这是千里马)也。
 (2)马之(助词,作定语后置的标志)千里者,一食(吃一顿) 或(有时)尽(吃尽、吃完)粟一石。食(“食”通“饲”,喂。)马者(...的人)不知其能(能够)千里而(表修饰)食(“食”通“饲”,喂。)也。是( 这种,这样 )马也,虽(虽然)有千里之能(能力,才能),食(吃)不饱,力不足,才( 才能 )美( 美好的素质)不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显露,表现),且(犹,尚且)欲(想要)与常马等( 等同,一样 )不可得,安( 怎么 )求其(代词,它,指代千里马)能(能够)千里也?
(3)策之(鞭打马。策,用鞭子打)不以(介词,按照)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道,正确的方法),食(通“饲”喂)之(代词,它,指代千里马)不能尽(竭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通“才”,才能,才干。),鸣之(助词,凑足音节,不译)而(表转折,却)不能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执(拿,握)策(马鞭子)而(表承接)临(面对)之,曰:“天下无马!”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其(副词,表反问,难道)真无马邪(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副词,表推测,恐怕、其实)真不知马也。
4、一词多义
虽:故虽有名马 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 虽然
尽: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尽、吃完 食之不能尽其材 使... 竭尽
策: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 马鞭子
食:食不饱 吃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喂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喂
能: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能够 虽有千里之能 能力,才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5、虚词归纳:
而:①而伯乐不常有 表转折,却,但是 ②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连词,表承接
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表转折,却 ④执策而临之 连词, 表修饰,连接状语和谓语
之: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助词,的 ②马之千里者 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无实义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 代词,它,代千里马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凑足音节,不译
其: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词,它,代千里马 ②其真无马邪 副词,表反问,难道
③其真不知马邪 表推测,恐怕、其实 ④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驱使千里马的”
以:①不以千里称也 介词 因为 ②策之不以其道 介词 按照
6、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食马者 “食”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
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 ,才干 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相当于“吗”
翻译下面句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但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2)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因此,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5)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表现不出来。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面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9)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唉!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四、整体感知
8、概括每段的意思。
第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提出问题)
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即“食马者” 的无知
第3段: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辛辣的讽刺食马者的愚昧无知。“不知马”---全文主旨
五、归纳·质疑 写下你在预习或听课时遇到的问题,在小组或班上提出来解决。

第三、四课时
一、自主合作,深入研读
9、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什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怎样的?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能表明千里马的外在特征的句子是什么?
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6)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表明愚妄无知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平待遇的句子)是什么?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0、本文用了什么写法?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的寓意分别是什么?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食马者寓愚妄浅薄、不识人才且埋没摧残人才的统治者。  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11、分析本文结构上的特点。
结构精巧:层层深入,递进结构。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论证。接着写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才美不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和辛辣的讽刺。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中心
1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感情?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本文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对在位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表达强烈的愤慨、讽刺和控诉,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的愤懑之情。
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13、按要求默写。
(1)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
(2)有一位名人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以想到《马说》的一句话是: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怀才不遇的人常常引用《马说》中的一句话来慨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4)表现食马者愚昧无知的语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马说》的主旨句(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其真不知马也。
14、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1)富有创造性;(2)有很好的团队精神;(3)具有正直的人格;(4)有善于学习的能力等。     有千里马的才能,有展示的机会,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