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六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教学设计1

《练习六》教学设计
潜江市实验小学 王芳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3~95页。
学情及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经历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认识并绘制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平均数的特征,体会学习平均数的现实价值。教材中安排了6道题,第1题是用1格代表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第2、3题是运用平均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第4~6题是综合所学统计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结合实验数据画统计图的活动,体会统计图中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进一步理解条形统计图所表示的意义。 2、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数据画折线图,并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求平均数的方法,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1、体会统计图中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进一步理解条形统计图所表示的意义。 2、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数据画折线图,并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 2、根据折线统计图上的信息进行简单的预测。 3、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
本单元经历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会绘制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也了解平均数的特征。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画一画,估一估,算一算等多种形式的练习,在小组合作和互帮互助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设计意图:以谈话的方式和学生直接提出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并让他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与他人交流知识形的过程,培养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分层练习,巩固理解
(一)基础练习
1、完成练习第1题。
(1)小组讨论:观察统计表中数据的特点,用1格代表多少个单位合适?
(2)交流汇报:预设:1格可以代表2人,5人,或10人。
优化:根据题中格子数量,用1格代表5人最合适。
(3)画条形统计图。同伴互评。
(4)交流:你是怎么画的?画时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学会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从而选择1格所代表的多个单位。】
2、完成练习第2题。
(1)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数的?与同伴交流想法?
(2)分别计算选手的平均得分。并排出名次。
1号:(89+85+96)÷3=90(分)
2号:(91+96+86)÷3=91(分)
3号:(92+95+92)÷3=93(分)
排名:3号、2号、1号。
【设计意图:进一步理解平均的意义,在求平均数的过程中感受平均数的特征。】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第3题。
引导理解:平均数在最高分和最低分之间,当平均数是90分时,那么前三个数80分、88分、90分可以排除。所以唯有93分合适。
【设计意图:进一步感受平均数的特征,理解平均数的取值。】
2、完成练习第4题。
(1)回顾统计过程的基本环节: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
(2)用“正”字记录的法统计各段的人数。
提示:怎样统计做到不重复和不遗漏。
(3)画统计图,同伴互评。
(4)分析回答问题后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在现实的情境中,利用统计图表整理数据,并分析数据。】
(三)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第5题。
(1)独立完成,同伴交流。
(2)全班汇报。
你是怎么画的?画条形统计图中注意什么?
(3)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说一说后交流。
【设计意图:在具体的情境中,绘制统计图,并分析图上的信息。】
2、完成练习第6题。
(1)回顾折线统计图制作的过程:描点,连线。
(2)出示记录一个病人的体温的折线统计图。
(3)分析回答问题后交流汇报。
①从横轴观察:每隔6个小时量一次体温。
②找到横轴4月8日12时对应在折线统计图上的点是37.5度。
③从折线统计图的走势来分析,4月7日6时到12时下降最快。4月9日12时到18时最平稳。
④图中横向有两条线,实线表示每个时段病人的体温,而虚线表示正常体温。
⑤从折线统计图中可以看到病人的体温总体看是在好转。
【设计意图:在现实的情境中,读出折线统计图蕴含的信息,并通过分析信息解决问题。】
三、回顾总结,质疑问难
1、通过这节课的整理和复习你又有什么收获和疑惑?
2、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条形统计图和拆线图呢?
【设计意图:对所学知识有进一步的巩固和认识。】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