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设计2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深圳市南山区珠光小学 周丽梅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28-29页。
【学生分析】:
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
学生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并不陌生,对生活中的应用放大与缩小的实例也有一定的了解。如:复印、洗照片、放电影等。
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出现的问题:
对于图形基本形状不变的基础上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具体方法不明确。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交流的时间,在相互分享中学习。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体会图形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准备:课件、方格纸等
【教学过程】:
一、观看图片导入。
电脑演示:呈现生活中图片放大或缩小的情境。你能发现什么?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日常生活中早有广泛应用。
二、教学例一
1、认识图形的放大
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
提问: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组织学生先讨论,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图的长和宽的关系:第二幅图的长是第一幅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的2倍;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等等。
指出: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
提问: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
【设计意图】: 让学生利用讨论得出的结论,自己动手进行实际操作。
2、认识图形的缩小。
谈话:我们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也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
先独立画出按2:1的比缩小后的三角形,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提问:量一量,斜边的长怎么画?你发现什么?
小结:把三角形按2:1的比缩小后,各条边的长都是原来的一半。提问: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图形基本形状不变的基础上进行缩小的具体方法不明确,教师引导学生在交流探索中领悟。
3、绘制笑脸。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变式训练,不要求是放大或是缩小,学生自由发挥。强调学生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时,一定把图形的各边放大或缩小。
三、教学例二
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
(1)提问: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
(2)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
(3)让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
重点指导学生说说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多少格。
2、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明确: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长与宽的比与原来图形的长和宽的比是完全一样的。)
【设计意图】:要给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填表、观察与同伴交流,并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让学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缩小后有关边的长度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几格?
2、做练习九第1、2题。
第1题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再组织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图形基本形状不变的基础上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具体方法不明确,教师应充分引导,让学生在交流探索中领悟。
五、全课小结。
什么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遵循什么原则?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抓住本节课的重难点温习。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图形的教学,内容简单有趣,与生活密切联系。本节课从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引入到学习中,让学生动手画一画。体验式学习。让学生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发现什么变了?什么不变?的问题激发学生发表意见。并在交流中掌握其中的奥秘。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