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免费下载原创第9课: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教案(部编人教版)

《 鱼我所欲也》
主备 石巧珍 审核 中三语文组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提纲
1.作家作品简介 2.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3.翻译句子,了解课文。 4.抓语言特色,初背课文
二、导入
同学们,很多时候你也有过取舍的经历吧,在这样的时候,你是怎样取舍的呢,学了本节课,你将找到答案。
三、点拨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跟《论语》同是用语录体散文,但体式有所不同。它篇幅比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预习二(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不为(wéi)苟得也     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一箪(dān)食       
一豆羹(gēng)蹴(cù)尔  不屑(xiè) 苟(gǒu)得 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2).注意节奏停顿及重音
①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②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③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④ 是/亦不可以已乎
(3).理解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完成预习第三题:
⑴字词注解补充:得兼:能够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苟得:苟且偷生   患:祸患,灾难。      
已:停止、放弃。 非独:不仅仅。避:躲避向:从前。
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 辨:辨别。 奉:侍奉 穷乏:贫穷。
⑵通假字 得通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3)一词多义 
① 为:今为(为了,介词)宫室之美而为(接受)之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宁愿)
② 得: 故不为苟得也(得到)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感激) 
③ 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
       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                 
(4)虚词(注意“之”、“而”、“于”的用法)
①之:呼尔而与之(代词 他) 为宫室之美(助词的)
②而:呼尔而与之 (表修饰,不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
③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        
⑸翻译重点句子。
如: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然而)在这个问题上,却有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而不用的人,在这个问题上,却有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而不采用的人
点拨预习第四题:
(1)请两三个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
明确: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做出正确的选择。或: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2)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主旨?
明确:舍生而取义者也。
点拨预习第五题:
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
方法: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背诵也以这些句子为基础,先背诵对称句,再连句成段,连段成篇,进而达到背诵的效果。
四、小结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书后练习题二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掌握论证方法。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一、导入:
(师生齐背课文,然后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文章大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预习提纲:
1.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3)引导学生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
点拨一、明确:论点是:舍生取义,为义而不避死。
这个论点是由比喻引出来的,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样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运用了比喻论证,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点拨二、明确:首先运用了道理论证,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避”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里运用了对比论证,论证了“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
接着从正面举例论证,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箪食”“一豆羹”关系到人的生死,但若用无礼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乞丐也不接受。这一事例充分说明,最普通的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宁愿饿死也不失义。然后文章陡然一转,从反面举例,与前者对比,指出一些显贵的人“不辨礼义”就接受优厚俸禄。紧接着以一个反问句“是亦不可以已乎”,说明他们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见利忘义,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然后用三个排比今昔对比,批判他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向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这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人要做到“舍生取义”,要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点拨三、明确:运用了道理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2.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1)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2)归纳《孟子》的文章语言特点。
点拨一、明确: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  
对偶。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辨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
排比。通篇皆是,排比句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语势和论辨力量。如“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反问。一个反问句否定了三种不“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点拨二、明确: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四、拓展探究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五、课堂检测:
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每句只画两处)
(1)乃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故不为苟得 (2)二者不可得兼(3)如使人之所欲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3.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1)故患有所不避也。2)贤者能勿丧耳。
4.下列句子中“为”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B、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C、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D、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5.“非独贤者有是心”文中的“是心”指___________。
6.作者在文中提出了____________的主张。
7.本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A、分析论证    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B、举例论证  分析论证  假设论证
C、比喻论证  分析论证  引用论证  
D、比喻论证  分析论证  对比论证
8.文中“贤者能勿丧耳”,孟子还有几句话是论证“贤者”使“本心”“勿丧耳”的,请写出来:________________
七、布置作业
    请以“义与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