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原创渡荆门送别教案教学设计免费下载

《渡荆门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2、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号青莲居士。
〖拓展〗: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
 二、朗读《渡荆门送别》。 
1、教师朗读或学生听录音。
 2、学生自读,初步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名学生读,要读出思想感情,齐读诗歌。
三、分析诗歌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这一联中有一个字用的好,找出来谈谈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语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广阔的江面,而在荆门以西作者见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3、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4、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四、品味情感
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总结。
   ——《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说白了就是“水送人,人思乡”。

登岳阳楼 (其一) 陈与义
教学目标:1、在多次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 2、在品析诗歌的过程中读出诗人蕴涵的深切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品析诗歌的过程中读出诗人蕴涵的家国之恨和身世之怀。
一、导入: 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 孟浩然望洞庭,描绘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伟景观;范仲淹登高楼,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 宋代著名诗人陈与义也登上了岳阳楼,那么,他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让我们赶紧进入今天的课堂。
二、作者简介  请大家看到课本的注释部分,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在北宋时做过官,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
三、读准诗歌 1、自由朗读诗歌。【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多读,才能感受诗歌的美。】
2、明确诗歌节奏。【读准字音只是诵读的前提。朗读诗歌,还需注意节奏。尤其是律诗。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节奏划分。
四、读懂诗歌
1、解释关键词:帘旌、徙倚、凭危、吊古 2、学生根据课文注解大致了解诗歌意思。
3、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两句交待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以及初次登楼所见之景。
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宁。初临此地,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的心情是沉重的
颔联上句“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下句写了在傍晚时徘徊在岳阳楼这个有湖有山的地方。登楼有感,不禁想起了关于岳阳这个地方的故事来,想当年三国时期的吴与蜀正是在此地因争夺荆州而兵戈相见。
诗人没有尽情享受山水之乐,而是用“徙倚”二字展现了诗人的举动,在傍晚时,诗人只在岳阳楼畔徘徊。
再联系一下当时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那是北宋灭亡三年后,想到这大好河山已经易主,那种爱国之心使得诗人在这里徘徊,这也是思想上的徘徊,想到时局,感慨万千,“徙倚”二字将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颈联诗人不远万里来到岳阳游玩,靖康之变三年来,自己如今站在楼上还眺望着远方。此处“万里”和“三年”一虚一实,交待了诗人来到此处登楼的路途及具体的时间。
颈联通过叙事抒发了什么感情?
“还望远”不仅仅只是诗人登楼的望远,也是诗人联想当时国家政治危亡,对将来的一种迷茫之感。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表现了漂泊不定的生涯和离乡背井的感慨。
尾联情景相生
“白头”:诗人已届不惑之年,故言。
“吊古”:不说“伤今”,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严峻的政治形势,语意双关。
“老木沧波”既写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同样也是诗人对当时国家政治局势的一种暗示。国破家亡,悲从心来。
总结:诗的四联各主要写了什么?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残缺、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文有文眼,诗也有诗眼,它是一首诗的灵气所在,也往往是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 悲
景悲——己悲——国悲
这首诗写了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感,虽是抒写到岳阳楼游玩,但心系国家政事,忧国忧民,借登楼来谱写了一首爱国诗篇。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