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五年级上册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人教新课标3


第六单元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详案
    设计说明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它强调在提高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更应体现人文关怀,目中有人,语中有情,以人为本,以情动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的过程,也是进行情感熏陶、精神陶冶的过程。而朗读既是理解的手段,也是表达的方法。在本课教学中我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在读中发现,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表达,读中评价,读中迁移。在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地震无情人有情,大爱无声胜有声。”感受作者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描写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环境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难点:1.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含义。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搜集与汶川“5·12”地震有关的图片、文字、录像等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实际,激情导入
出示汶川地震的图片:倒塌的房屋、崩坏的路面、哭泣的人们、无助恐惧的神情……教师配以简单而动情的解说。
导语:同学们,这一幅幅撼人心魄的画面,就是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罕见的8级特大地震的场面,地震给四川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在这场灾难中,发生了许许多多感人肺腑的故事,他们用真情演绎了一首首爱的赞歌。(播放地震中的画面。)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无论是孱弱的母亲,还是强壮的父亲,他们都毫不犹豫地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们,用生命诠释着爱的崇高与伟大。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情感是以认知为前提的。上课伊始,用汶川地震的真实画面导入新课,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为本课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加上教师激情的导入语言,引发情感的共鸣,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合作学习,扫清障碍
1.自由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借助拼音或工具书读准字音,把不熟悉的生字多读几遍。(同桌合作学习。)
2.借助字典掌握生字的字义,注意字的书写,小组合作学习并互相检测生字,交流识记方法。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小组内相互交流。
4.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1)认读生字。(播放课件)
混乱 昔日 废墟 疾步 绝望 
瓦砾 开辟 爆炸 颤抖 洛杉矶 
阿曼达 破烂不堪
(2)认清字形。
按结构分类。
上下结构:昔 半包围结构:疾 
上中下结构:曼
左右结构:杉 矶 混 墟 爆 砾 砸 颤
找形近字:墟——虚 杉——衫 
疾——迭 矶——机 砾——栎 颤——擅
(3)给生字组词、扩词。
(4)理解词语。
5.总结学习生字、新词的方法。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合作学习生字,理解词语,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扫清障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三、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简要的语言说一说。
(课文主要讲了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别人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儿子同学的故事。)
2.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即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记叙的。)
3.浏览课文,小组合作学习,理清文章层次。
全文分三部分。
(1)第一部分(1~4自然段):写父亲决定寻找儿子。(事情的开端)
①父亲安顿好妻子,冲向儿子的学校。
②在大地震的混乱中,学校已成废墟,父亲仍坚定地向儿子教室的方位走去。
(2)第二部分(5~11自然段):写父亲坚持寻找儿子。(事情的经过)
①父亲在废墟上不停地挖掘。
②父亲不听别人劝阻,坚持寻找儿子阿曼达。
(3)第三部分(12~24自然段):写父亲经过38个小时不停地挖掘,他的儿子和另外13名同学终于获救。(事情的结局)
4.根据划分的层次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及儿子对父亲的信任。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理清文章的层次,为深入理解、感悟文本做好铺垫。
四、拓展资源,总结全文
1.小组内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
2.全班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
(1)各小组代表汇报、交流资料。
①地震——由于地球内部深层物质的不断运动和变化,促成地球表层,尤其是地壳的不断运动变化,从而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的地带,当它承受不了巨大的应力作用时,或者岩层突然发生断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
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约1000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几次。
②地震前兆谚语:
震前动物有前兆,密切监视最重要。
骡马牛羊不进圈,老鼠成群往外逃。
鸡飞上树猪乱拱,鸭不下水狗狂叫。
冬眠老蛇早出洞,燕雀家鸽不回巢。
兔子竖耳蹦又撞,游鱼惊慌水面跳。
家家户户细观察,综合异常作预报。
③美国地震: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杉矶发生6.6级大地震。据统计,这次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地震毁坏建筑物2500余座,高速公路多处被震断,一些立交桥坍塌,约11条主干道被迫关闭。地震还造成该市约4万户住宅断水,5.2万户断电,3.5万户断煤气,通讯网络出现严重阻塞,累计经济损失高达300亿美元。
(2)教师播放有关地震的影片资料,学生观看后谈感受。
3.教师总结:地震是残酷的,但是当大地震侵袭美国洛杉矶时,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这是一对________的父与子。(了不起)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让我们在下节课的学习中共同探究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拓展资源,拓宽知识面,紧密联系课文内容,总结全文,这样设计使学生在搜集、整理信息中开阔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课外积累。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谈话导入
1.回顾感知。
导入语: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信念,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儿子同学的感人故事。在这个感人的故事中,作者用了一个词,既表达了他的感动之情,又表达了他对这对父子的赞扬。你知道是哪个词吗?(了不起)
2.明确目标。
师: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对父子了不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用心灵去感悟。
设计意图:以旧引新,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明确要点引发思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合作探究,感悟深情
过渡语: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能体现父子了不起的语句,好好读一读,一会儿把你读后的感受说给大家听一听。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父子了不起的语句,看看他们了不起在什么地方。体会其含义。
2.合作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1)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①学生自由交流:
预设:
a.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
b.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c.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
d.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他便埋头接着挖。
e.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从这五句话中,感受、体会父亲对儿子的伟大而深沉的爱,学生谈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②合作探究,品读重点句子,体会父亲的心情与伟大。
(课件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a.读出挖掘的时间长,体会父亲急切的心情。
b.读出挖掘的艰辛,感受父亲的疲惫不堪。
引读:虽然父亲疲惫不堪,但他坚韧不拔,他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c.读出挖掘的执著坚定,体会父亲的孤独苦闷。
引导学生读出好心人、消防队长、警察阻挡父亲的句子。
引读:虽然父亲无助无奈,但他依旧不放弃,他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d.读出挖掘的惊险,体会父亲备受煎熬的心情。
引导想象在这漫长的挖掘过程中,会发生什么触目惊心的情景?(突然发生大爆炸、出现余震、挖到尸体……)
引读:虽然父亲备受煎熬,但他还是那么坚定执著,他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e.读出父亲的累累伤痕,体会父爱的深沉与伟大。
引读:虽然父亲伤痕累累,但他永不放弃,他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③(课件出示)理解、感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
a.探究: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b.学生汇报交流。
引读:父亲多么信守诺言,多么有责任感,他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这位父亲的坚持、艰辛,终于给了儿子存活的机会,伟大的父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他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2)感受阿曼达的了不起。
a.男女生分角色读父子的对话。思考:阿曼达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b.体会阿曼达的了不起,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c.小结:阿曼达是个勇敢、无私的孩子。
d.品读阿曼达说的话。
引读:勇敢、无畏,阿曼达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孩子!他说:
(课件出示)“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引读:勇敢、无畏、无私,阿曼达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孩子!他说:
(课件出示)“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e.小练笔: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创设语境:年仅七岁的阿曼达,在废墟下,没有水、没有食物,里面一片漆黑,恐惧的叫喊声、哭声一片混乱……此时,他会不会感到绝望、感到害怕?如果你是此时的阿曼达,你心里会想些什么?你可能对伙伴说些什么?你会做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3)探究:只有七岁的阿曼达,在巨大的危险与恐惧面前,他为什么会不害怕?(小组交流后汇报。)
(4)讨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父亲说的这一句话课文中出现了几次?为什么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生谈自己的感受。)
(5)总结引读:他们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个环节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与教师的引导,感悟父子的了不起,以情带读,读中悟情,在阅读中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把阅读与感悟有机结合,让学生经历“读—思—悟—情”的学习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行为中,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细读文本,领悟写法
1.细读体现父子了不起的语句,思考:通过描写人物的哪些方面反映了人物的思想品质?
(课件出示感受到这对父子了不起的语句,学生读思。)
2.总结写法。
(明确:抓住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设计意图:回读总结,提高思想认识,升华情感,体会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为习作奠定基础。
四、升华情感,练笔延伸
1.课件出示汶川地震感人图片,教师解读。
(1)这位母亲用自己跪拜的姿势为三四个月大的女儿支撑起生命的空间,并用手机短信留给女儿一句话:“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2)他叫谭千秋,是一位老师,他把自己的生命交给死神,为的是换回四个学生的生命!
(3)我们的总理,在废墟上,在灾区人民中间,他要和他的人民永远在一起!
2.升华情感:就是这些爱,这些义薄云天的大爱,创造了震惊世界的奇迹。有了爱的支撑,灾区人民正在重建美好家园,与全国人民共同携手谱写着盛世中国的和谐乐章!
3.作业:选择汶川地震中让你感动的一个人及其事迹(可以到网上查阅资料),借鉴《地震中的父与子》的表达方法,写一个发生在中国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设计意图:借助图片及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拓展升华,练笔延伸,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