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在沙漠中心》课堂教学实录


作者EMAIL:menghuan_hai@yeah.net

《在沙漠中心》课堂实录
执教者:渎浦中学  詹兴荣老师
一、 导入:
师:假如要把一个人的头像印在邮票上,同学们觉得应该具备怎样的条件或者是哪些人才有资格呢?
生私下讨论
生:有地位的人,如毛泽东这样的人。
生:有贡献的人,有钱的人
师:是啊。一般能印在邮票上的都是像毛泽东这类有地位有贡献的人,可为什么一个飞行员的头像也印在邮票上呢?(出示出示印有圣埃克絮佩里头像的邮票)
师:20世纪初,飞机事业还不是一个常见的交通工具,最初从事航天事业的人们用生命探索、开辟出一条条新航线。圣埃克絮佩里是法国最早的一代飞行员之一,在1935年的一次飞行中,飞机坠在利比亚沙漠,作者在沙漠中经受生死考验,脱险后写了这篇《在沙漠中心》,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板书:在沙漠中心)

二、 走近沙漠
师:大家对去过沙漠吗?
生:没有。
师:那我们先来借助诗歌认识沙漠。(出示:三句描写沙漠的经典诗句,很遗憾本人只依稀记得其中一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师:我们先一起读一下这三句诗。好好朗读一下,向在座的老师展示我们七四班同学对诗歌的超强领悟能力。
生很认真地朗读。
师:从诗句中,你解读到沙漠怎样的环境?
生:荒凉,恐怖
生:死气沉沉的
生:奇特的
师:怎样的奇特呢?
生:沙像雪一样
师:雪一下就不一样了。鲁迅的百草园在雪的覆盖下是不是特别美丽啊?沙漠美丽又神秘的地方。这节课我们好好感受一下。首先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出示:预习内容:1.本文采用第几人称描写的?
                 2.你能用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吗?
师: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题,本文采用第几人称描写的?
生齐答:第一人称。
师:可否换成第二人称?
生齐答:不行。
师:第二人称不是更加亲切吗?
生:用第一人称能够更好地表达心理活动。
师:你能从文中找个例子吗?
生:举文中的例子(具体已经忘记那句话)。
师:这里老师也来举个例子。我们来看一下167页第4段中的一句话:我对自己说:“这不是寒冷,是别的原因。是我的大限到了。”我们把这一句改成第二人称读一下看。
生齐读。
师:有什么不一样?
生:感觉第一人称比较好。
师:对,第一人称比较好。因此同学们在写作文中,如要表达心里活动,最好用第一人称。接下来我们回答第二个问题。
生:我选择:辐射,遮蔽  疲倦(并运用这三个词语说出了一段话)
师:这位同学表达得很好。那老师如果再选一个“真谛”,在沙漠中心,能明白怎样的真谛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三、 走进文本
师:假如有一天,你不幸闯入这样一片沙漠,你会怎样做?
生:找水
师:哦,那就是求生。出来找水这种求生方法以外,还有怎样的求生方法?选读课文第8、9、20段思考回答。(板书:求生方法)
生:第8段 用、将自己埋在沙里取暖。
师:好,还有吗?
生:痛酒精解渴
师:还有吗
生:第20段,收集露水。
师:但好像这些求生方法都没用。当一个人所尝试的求生方法都失败时,会怎样想?
生齐答:绝望
师:文中哪里有表现?
生:我以为自己要死在那里了。
师:书上还有相似的,流露出绝望与害怕的语句吗?
生:第11段,第一句 :永别了,你们这些我曾经爱过的人。
师:我们一起读一下这一句,感受一下,还有吗?
生:第五段也有。
师:好。老师觉得第2段也有,你们能帮老师找找吗?
生:可以,是这一句:我跑不动了,我再也没有力气了,我逃不出凶手的魔爪,我跪倒在地,脸埋在手心里,屠刀就在我头上!
师:嗯。但老师想和大家分享的是这句话的前面一句:“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我只好团团转以躲避它的来犯。”我们请全班女生来读一下这一句。
女生读好。(教书出示:1.寒风吹得我团团转,难以躲避。
                         2. 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我只好团团转以躲避它的来犯。
师:老师将原文这一句改成了:寒风吹得我团团转,难以躲避。你们觉得谁写得好?
生:作者写得好。
师:(师做无辜状)难道你们觉得我不是作家就瞧不起我,所以说我写得不好?
生:不是的。因为原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更形象生动
师:作者将寒风比作平原上的骑兵,不仅形象生动,还很幽默。处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下,作者还能幽默,表明作者的性格很刚强。他的伟大之处应该在于面对困难时还能乐观,充满人格魅力。在我们的作业本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人类大地》的语言句句精辟,富含人生哲理。你能找出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吗?
生:169页,第12段第1句:除了你们的痛苦,什么我都不在乎了。作者很伟大,在死的时候还能想着别人。
师:很好。还有吗?
生:最好一段:上路吧,普雷沃!我们的喉咙还没有噎住,我们应该继续走下去。
师:这一句应该怎样读呢?哪些词语要重读。但要注意重读不是声音大,而是在感情上把握。
生:“继续”应该重读。
师(追问):为什么?
生:要走下去。不死在这里。
师:是啊,不能死在这里,因为作者是飞行员,所以要死也要死在天空。欣赏得很好。还有吗?
生:还应该读出自信,相信自己可以走出去的。
师:还有吗?
生:“上路”要重读
师:我觉得同学们的探讨很合理很到位。正如:睿智的蒙田应该死在……
                                             ……
                                           作者应该死在空中。(此处又有遗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生齐读
师:很好。我们再请我们班的女生读一读。
女生齐读
师:男生再来读一读
男生齐读
师:这样有信心的语气还有吗?(板书信心)
生:有。这一句: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
师:在面对困难时充满信心。
生:还有这一句:我没有一点遗憾。我奋斗过,但我失败了。这对从事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来说也很平常。不过,我总算是呼吸过海风了。
师:是啊,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只要曾经呼吸过海风。那是不是只要呼吸一口“还风”就死而无憾了?那我们也去呼吸一下。
生笑答:不是的。
师:那这里的海风有没特别的含义呢?我们可以联系到上学期学的第一首诗《在山的那边》,在山的那边有什么?
生:有海
师:海象征什么?
生:信念。
师:海风指信念。只用拥有信念就可以死而无憾了。嗯,还有吗?
生:第12段:如果我能回去,我还会卷土重来。我需要生活。在城市里,已经没有人的生活了。 这里体现了作者的执着。
师:对生活充满信心。我们一起读一下。(出示:如果我能回去,我还会卷土重来。我需要生活。在城市里,已经没有人的生活了。 这里体现了作者的执着。)作者后来是真的卷土重来了。(出示:作者牺牲的资料)回过头看12段,作者说:“在城市里,已经没有人的生活了。”那是不是我们现在过得都不是人的生活?
一生马上接话答:是神的生活。
师追问:为什么说是神的生活?
生:现在生活很幸福啊!想做什么都可以。
师:但在城市里生活的人们已经越来越不能承受其挫折了,在困难面前总是喜欢逃避。在作者眼里,这就不是真正的生活。那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像沙漠一样的困难,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生:充满信心,不逃避。
师:我想这里有一则新闻能很好地诠释这种信念。请我们班的播音员播报一下这则新闻。(出示:汶川地震中的一个女子在震后第10天奇迹生还,在饥饿时,以吃草,蚯蚓,喝尿维持生命)
生推荐
师:这则新闻里的主人公是只有信念就可以活下来了吗?
生:还要实际行动。
师:每年夏季,我们苍南总是免不了遭受台风的袭击,如桑美等,在遭遇台风的困难中,我们该如何面对?
生:要有信念。
师:还有吗?
生:在万般无奈是还要吃草喝尿。
师:也不是说遇到困难时就喝尿啊。我们应该要学会很多种求生方法。和很多英雄一样,英雄往往英年早逝,在二战期间,在一次执行任务时失踪。如果当时他也能有幸逃生,我想他还会写出类似于本文的文章,请同学们现在就以“面对生活……”开头,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写一段排比句。
(这时,迫近下课)
师:我想如果时间充裕,同学们肯定会写出很好的排比句,现在只能是让你们带回去写了。不过老师也写了几句,在这里献丑了。(出示老师所写的两段话)大家一起读一下。
生齐读
师:让我们最后齐读最后一段,坚定自己的信念。圣埃克絮佩里是走了,我们的课也要告一段落了。下课!


                                                               郑建周整理
                                                               6/4/2010
(补充:因仅凭观课记录本及自己的回忆,所以很多内容都被记忆淡化,故整理时可能有多处偏差,很抱歉。)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