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期末复习(诗歌欣赏资料)(五)

八语(下)期末复习(诗歌欣赏资料)(五)
班级 姓名
复习内容:八下有关的诗歌赏析的部分。
复习要求:能正确背诵、默写相关的古诗词,
复习步骤:,
1、自行背诵。
2、同学之间相互背诵,指出不足。
3、全班讨论交流,进一步把握富有特征的景物描写,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 李白
原文: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译文:一个个“昨日”弃我而去,不可稍留;接踵而至的“今日”,多少烦恼忧愁涌上心头。遥望秋空,万里长风吹送鸿雁南飞,面对这样的美景,激起高楼畅饮的豪情。您的文章有建安时代的风格。我的诗句像谢眺那样清新秀发。都怀着高雅超越凡俗的兴致,雄心壮志飞动,想上晴天把明月揽取在手中。抽刀断水,水流得更急,举杯消愁,更增添许多无法排遣的愁思。人活在尘世间不能称心如意,那我明天就散着头发,驾一叶扁舟,归隐江湖。
(一)填空
1、从内容上看,本诗是一首饯别诗,秋字点明饯别的季节,酣高楼点明饯别的地点和方式。
2、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核心是一个字:愁。
3、这首诗通过在谢眺楼与李云饯别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抑郁难平的苦闷,也流露了消极避世的思想。诗歌开头采用的是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将自己心中的“弃我”、“乱我”的郁结畅快地表露出来,这恰恰体现了李白诗歌豪迈奔放的浪漫主义特色。
4、李白的诗,语言朴素,感情激荡,韵味深长,形成独特的“纵逸”风格。这首饯别诗如歌如诉,情感跌宕起伏,充分体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怀才不遇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态。
(二)问答
1、将开头两句诗翻译成现代汉语
“昨日”那些时日弃我而去,不能挽留;现在的时日扰乱着我的心,使我有许多烦忧。
2、开头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
3、“长风万里送秋雁”这样一幅大自然的壮丽景象为什么会激起作者“对此可以酣高楼”的兴致?联系整首诗以及李白的生平遭遇,谈谈你的理解。
诗人有着远大的抱负和崇高的理想,可是现实的污浊和黑暗却一再地压抑他,于是大自然的壮丽景观就成了他寄托思想感情的对象。而今,面对长风万里,秋雁南飞,自己的精神便有了一种难得的爽快。由于诗人又是酒中仙,有如此美景的触发,岂能不畅饮一番?因此,“酣高楼”就成了必然的宣泄方式,可以借此解脱一下自己心中的郁闷,希望达到“借酒浇愁”的目的。
4、“举杯销愁愁更愁”一句,道出了他什么心情?“散发弄扁舟”怎样理解?
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逃避现实虽然不是他的本愿,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5、诗人在此诗中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请举一例说说其作用。
示例一:逸兴、壮思本来很不容易说清,而诗人用“欲上青天揽明月”这一比喻很形象,很具体,使人容易理解。
示例二:诗人用“抽刀断水”比喻“举杯销愁”,使人更强烈地感受到了诗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内心更加忧愁苦闷的心情。
6、诗的最后两句表现出了诗人消极的态度,对此,你如何认识?
李白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样做不免有些消极,但是他这样做也是在表示对恶势力的不屈服,表示与现实社会的决绝。 

《渔家傲》 范仲淹 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塞下秋来风光凄凄,不似江南清爽美丽。鸿雁毫不留恋这荒寒的地方,一群群急匆匆向衡南飞去。军中号角一吹,边地特色的各种声音四面响起。在像屏障一般的群山里,太阳西沉,暮霭苍苍,烟雾茫茫,一座孤城的城门紧紧关闭。
饮下这杯粗酿的浊酒聊以解忧,家乡远隔万里,不曾破敌立功,归去还没有日期。羌笛声清越悠扬,月色如霜铺满大地。此时此刻,驻守在边关重镇、满怀乡愁的将士们各个难以入睡;将军整日操劳,白发染白了双鬓;久征在外的士兵们艰苦异常,止不住悄悄的流泪。
(一)填空
1、点明秋天边塞风景大变的一个词是异。
2、揭示词作主旨的一句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衡阳雁去”指:大雁向衡阳方向飞去,“燕然未勒”指: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
4、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描写荒凉的秋景,以显示边地生活的艰苦和军事态势的严重,下阕自抒怀报,表达了作者慨叹功业未力和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全篇造语雄浑有力,情调苍凉悲壮。
5、这首描写北宋西北边境军旅生活的词上片写景,围绕“异”字着笔,勾勒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塞下秋景;下片抒情,重在揭示孤城将士内心的苦闷,那种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的抑郁情怀。
(二)问答
1、“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由此可以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的什么诗句?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描绘出了边塞荒凉而又壮阔的景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词作暗含对比,请举例说明。
词作将大雁南归“无留意”与戍边将士们不能不留下来进行对比,润笔深厚,为下文写将士们戍边凄苦埋下了伏笔,大雁都知道回家,人何尝不想回家呢?
3、词中描绘边地奇异的秋景,表现作者什么样的复杂心情?
慨叹功业未立和守边疆士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5、结尾句“将军白发征夫泪”最能引起你哪些思考?
将军为什么深夜不寐、愁白了头发?显然是“燕然未勒归无计”造成的;征夫为什么落泪?也是由于同样的原因。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构成了守边将士复杂的心态。
6、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缠着枯藤的老树上栖息着傍晚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桥畔住着几户人家, 年代久远的驿道上,游子在瑟瑟秋风中骑着瘦马缓慢前行。 傍晚的太阳向西坠落,飘泊在天边极远极远的地方。
(一)填空
1、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枯藤、老树、西风,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鸦”,与“天涯”相呼应的是:“古道”,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人家”。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2、这支曲子只有28个字,却能以巧妙地构思,给我们摹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图,创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用以衬托天涯游子孤寂凄苦的心情,其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二)问答
1、结合末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谈谈这首曲子“情”和“景”的关系。
不仅写景而且写人。于暮色苍茫中,烘托出一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羁旅漂泊的人。前面一些列景物的渲染,为末句“断肠人”作铺垫。
2、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3、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5、对《天净沙 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下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是“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原文: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江精神。
译文: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怀念故友时吟诵《思旧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我如同一艘沉船,侧畔仍有千帆竞发,飞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醉赠刘二十八使君》,深受感动,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一)填空
这首诗里,诗人抒写长期贬居生活的艰辛和对世事沧桑、亲朋凋零的伤感,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不平。但诗人并未因此消沉下去,而是振作精神面向未来。
(二)问答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
2、本文运用了典故,请把它找出来。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
本文有两个典故,一个是"闻笛赋",一个是"烂柯人";写出了作者回乡所见,人事俱非,恍如隔世的心情。
3、“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对新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 ②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含有怎样的哲理?  
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作者自己,用“千帆过”“万木春”喻自己被贬后新贵们的仕途得意,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是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的原意是什么?现在人们又赋予了它们什么新意?
“沉舟”、“病树”都是自比,意思是说,我如同一艘沉船,侧畔仍有千帆竞发,飞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
现今常用这两句诗来比喻自然和社会发展中,没落、腐朽事物的存在不足为奇,丝毫不能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进步的、新生的事物是在没落腐朽的废墟旁发展起来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7、对唐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C)。
A.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包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
8、请选出下列对本诗解说有误的一项(A)。
A.“二十三年”,指白居易因参加王安石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的前后时间;“弃置”指被贬谪。首联表达了诗人的无比辛酸之情,也流露出了内心的不满。
B.“闻笛赋”是指西晋的向秀为怀念自己的好友嵇康所作的《思旧赋》,“烂柯人”是指传说中的任务王质。颔联写贬谪过来后的感受,借用两个典故表达怀念旧友和人世沧桑之感。
C.颈联写诗人对未来的展望。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说明虽然处境艰难,但仍然信心百倍,积极进取。
D.“听君”中的“君”指唐代诗人白居易,“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尾联不仅表现了诗人坚定地意志和乐观精神,也是和友人共勉。
《无题》李商隐
原文: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一)填空
“丝方尽”中的“丝”在文中谐音“思”, 属双关语,暗指对情人的思念。尾联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含有可望不可即之意。全诗把别后相思写得缠绵悱恻,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令人动容。
(二)问答
1、你是如何理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人们赋予了它是什么意思?
“丝”即“思”,泪也因思而落。以春蚕、蜡炬为喻,说明我对你的爱和思念至死不变。新意:比喻人们为某种理想而执着追求。
2、试分析一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含义及艺术特色。
春蚕吐丝、蜡炬成灰,以象征手法描写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 运用对偶、比喻、双关修辞表现感情,形象生动,贴切感人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在今天现实生活中有何延伸意义?
用以歌颂奉献精神。
4、对《无题》(李商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几百花残”,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作烘托,显得摇曳多姿。这一联好就好在先以“见难”加重“别难”的分量,后以花比喻美好年华之将逝,极力渲染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悲凉气氛。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借春蚕的执著精神,寄托了对情人的思念之情。而今人多用这两句来表达人们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因而古今之间并无内在的联系,故此种引用属于断章取义。
C.“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以高超的技巧为我们展示了两幅生动画面,把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何等真切,读后可使人为他们落下同情之泪。
D.最后一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寄语。也是男主人公的自慰之词。全联的大意是:双方住地相距不远,今后虽难相见,但总可以互通音问。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原文: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一)填空:  1、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李商隐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_何时能够_  ②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__再_;[话]:_回叙_
3、《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二)问答
1、诗中的“秋”字除了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
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2、诗中两处“巴山夜雨”所描写的场景是否相同,为什么?
不同,前一处是实写眼前场景,后一处是虚写想象中和妻子团聚后烛光下共话当日巴山夜雨的情景。
3、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
 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团聚的心情。 
4、成语“剪烛西窗”源于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表达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感情。
5、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D )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6、下面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一问一答写出了诗人归期临近时无法抑制的激动心情。
B.“巴山夜雨涨秋池”,写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涨满秋池之景,作者没说什么愁,而愁苦之情自然显现。
C.“何当共剪西窗烛”中“何当”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中引发而来,“共剪”是对未来欢乐地憧憬。
D.“ 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乐的谈话材料。

《论诗》赵翼
原文: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译文:李白和杜甫的诗篇经成千上万的人传颂,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 我们的大好河山每代都有才华横溢的人出现,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
(一)填空
1、解释词语
才人:有才华的诗人 风骚:文学才华
2、此诗要旨在于说明文学创作的时代性,而非贬低李杜诗篇的杰出成就。唯有创新,才能领时代之风骚。
(二)问答
1、“至今已觉不新鲜”这句话有人认为是故意贬损李杜,说说你的理解。
“不新鲜”并不是贬低李杜,而是从读者的审美感受的角度说的,读者需要创新,需要符合时代发展的作品。
2、联系整首诗的意思来看,作者是要表现什么样的诗歌创作的主张?
作者主张诗歌创作要有时代精神与个人独创,反对泥古不化。
3、有人说,诗人狂妄地认为:李白、杜甫的诗篇流传的时间很长,已经“不新鲜”了。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不同意。①“万古传”表明诗人并没有真的否定李杜的成就和地位。②虽然成就大地位高,但历史在发展,文学也在发展,否则它就会老化僵死。每个时代的文学都应该有自己的成就,有自己的“李杜”,才能保持它的青春和生命。
4、阅读赵翼《论诗》这首诗,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C)。
A.前两句是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口传诵,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已觉得不新鲜了。
B.后两句是说国家代代都有有才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只有几百年而已。
C.诗人认为李白、杜甫的诗也有其时间的限制,流传一阵后就没有生命力了。
D.“风骚”,是《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后来把关于文学写作的事叫“风骚”。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