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马说》表格式教案7

课题:第23课 课时安排:2
课题名称
马说
NO:
课型
新授

教



德育点
使学生了解作者韩愈怀才不遇的情感,培养学生学生对人才的认识


创新点
提高学生自己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尝试让学生自己翻译通解全文


能力点
使学生根据手中的资料自己翻译课文,分析课文的深层含义,准确把握韩愈的思想


知识点
课文背诵;学习字词,并能准确掌握区分同一个字在不同地方的正确含义;翻译课文

学



这篇课文与前面的两篇文言散文相比,语言较简单,所以学生应该不难理解;在《马说》中,韩愈以良马谓英雄,写知遇之难,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应该加强学生对此的理解。

教学流程
(内容概要)
师生互动(问题设计、情景创设)


本课时任务

一导入新课
第一课时
掌握全文大义,并能够翻译,基本能够背诵

(由成语“按图索骥”导入)我们知道在我国有个成语叫做按图索骥,有谁能告诉大家“按图索骥”是什么意思?(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求好马。本为比喻拘泥而不能灵活变通,含有贬义,现多用在正面,比喻根据线索去寻找或追究)那么按图索骥又是怎么来的呢?我给大家讲一下这个故事:明杨慎《艺林伐山》卷七记载:我国古代有个人,叫伯乐,他以擅长相马而出名,他写了一部《相马经》,伯乐的儿子就根据他的这本书去寻求千里马,结果把一只大蛤蟆当成了千里马。这就是按图索骥的由来。伯乐相马究竟是否可信,是否所有的千里马都能

教学流程
(内容概要)
师生互动(问题设计、情景创设)



二通解全文
三巩固翻译


四加强记忆

五布置作业
够得到伯乐的赏识呢?千里马的遭遇又如何呢?我国唐朝的著名散文家写了一篇《马说》来诉说这件事情,今天咱们就来学习这一篇散文。
大声朗读课文,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
祗 骈 一食 食马者 才美不外见
学生反复朗读,要读出语气和重音,特别要读出感情
学生分组讨论翻译课文,掌握重点字词。
教师指导翻译
指出下列字在各句中的意思

①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打)
②执策临之 (马鞭子)

①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指马)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在主谓之间)

①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它。马)
②其真无马邪? (句中语气词)
③其真不知马也。 (其实)
在掌握翻译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基本达到能够背诵的程度

背诵课文
做课后第二题
翻译全篇

教学流程
(内容概要)
师生互动(问题设计、情景创设)


本课时任务

一检查作业


二研究与赏析

第二课时
深入研究与赏析课文

检查背诵
抽查翻译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只是)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两马并驾)
一食 (吃一顿)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犹,尚且)
策之 (策,马鞭子,这里是用鞭子打的意思)

1、读了这篇课文,你对千里马的遭遇有何感想?请你谈一谈。
(学生可根据自己对课文意思的把握进行叙述)
2、你觉得作者是仅仅在替千里马鸣不平吗?“伯乐”和“马”有没有别的含义?它们各比喻什么?
(韩愈当然不是在仅替马鸣不平,他写这篇文章旨在抒发自己的感情,伯乐指能够识别人才的人,结合作者的当时背景,指封建统治者,而且应该是指能够识别赏用人才的所谓明君。)
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写出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现实?
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才很多,但是封建统治者却很少有能够真正赏识人才的明君,真正的人才不能做到人尽其才,很难发挥自己的才能,有才之人是壮志难酬。
4、找出文中描写千里马遭遇的语句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教学流程
(内容概要)
师生互动(问题设计、情景创设)

三体验与反思
四拓展与延伸
五布置作业
结合时代背景,考虑一下,说说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文中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请你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1、背诵课文
翻译课文一、二段
预习新课


教学流程
(内容概要)
师生互动(问题设计、情景创设)





教学流程
(内容概要)
师生互动(问题设计、情景创设)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