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醉翁亭记》练习ppt课件

  • 《醉翁亭记》练习ppt课件
填空 本文作者 (1007—1072),字,号 ,晚年又号,吉州庐陵(今 江西省吉安市)人,北宋 家、 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 年),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等政治改革派辩护,被贬为滁州太守。《醉翁亭记》写于他到滁州上任的第二年,作者在文中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美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表现了作者政治理想以及 旷达情怀。 思维训练·课内练习 一、给下列粉红色字注音 饮少辄( )醉林霏( )开岩穴暝() 伛偻()提携山肴()野蔌()觥( )筹交错 二、解释下面红色词 ①名之者谁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
④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⑤野芳发而幽香
6.临溪而渔
⑦非丝非竹
⑧树林阴翳 ⑨觥筹交错
⑩已而夕阳在山 11.林壑尤美
12.泉香而酒冽 三、解释句中加括号的词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佳木[秀]而繁阴 2.太守自[谓]也 太守[谓]谁 3.[环]滁皆山也 [环]而攻之而不胜 四、下列句子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劝君更尽一杯酒。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五、阅读并回答问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
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教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平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解释句中加括号的词。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B.醉翁之[意]不在酒。( ) 2.指出下列句中的“之”所指代的具体事物。 ①名之者谁?( )
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3.这个语段中,有一个现在常用的成语,这个成语是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 4.“太守与客来饮于此”,句中的“此”所指代的是 。 5.醉翁亭的建造者是 ,命名者是 。 6.这段文字的写景部分有一定的顺序。作者首先写 ,其次写 ,最后写 。 7.这段文字的中心是 。 思维扩展·课后练习 一、选出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亲戚(qi4)始龀(chen4)穷匮(kui4)孀妻(shuang1) B.霪雨(yin2) 野蔌(su4)白芷(zhi3) 船
楫(ji2) C.觥筹(gong1) 城阙(que1) 畎亩(quan3)万仞(ren4) D.箕畚(ji1) 老叟(shou3)颓然(tui2)天津(jin1)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括号的词 1.[名]之者谁?( )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3.醉翁之[意]不在酒()4.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5.野[芳]发而幽香( )6.临溪而[渔]() 三、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方法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 2.锦鳞游泳。( ) 3.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4.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 5.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6.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五、阅读回答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
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 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①意:②寓:③谓:④辄: 2.说说划横线句子是使用什么方法来定出“太守之乐”的?句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3.贯穿全文主体的一个词是: 。 4.结尾部分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睛之笔的句子是: 。 5.第2段没加标点,请你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常识在原文停顿的地方用“/”断句 阅读感悟 (一)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解释红色词的意思。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名之者谁 (3)醉翁之意不在酒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翻译下面的语句。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文中哪句话概括描述了滁州地理环境的特征? 。 4.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远景? 。 5.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近景? 。 6.文中表现醉是表象、乐是实质的是哪句话? 。 7.文中借释亭名来抒情,道出了千古名句。这个千古名句是什么? 。
8.“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 。 9.太守在文中的自号是什么? 。 10.概括本段的大意。 。 (二)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解释句中画线的词语。 (1)山间之四时也 (2)佳木秀而繁阴 2.翻译下面的语句。 云归而岩穴暝 。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4.文中是这样描写春季的景色的: 。 5.文中是这样描写秋季的景色的; 。 6.本段文字中含有一个成语,请把它概括出来,再说说它现在的意思。 。 。 7.“乐亦无穷”的原因是什么? 。
(三)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1.解释下列句中的画线词语。 (1)苍颜白发 (2)伛偻提携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2)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3.文中能享受山水之乐的人有哪些?请用一个字概括出他们共有的心情。 。 是 字。 4.文中能表明本段文字内容核心的是哪个句子? 。 5.从文中找出描写“众宾欢” 的语句。 。 6.“宴酣之乐”体现在哪里? 。 7.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四)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 (1)鸣声上下(2)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醉能同其乐”句中的“其”指的是谁? 3.“醒能述以文者”中的“文”指的是什么? 4.文中能表达“太守之乐”的是哪句话? 5.文中哪句话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文章的主旨? 6.这段话中写禽鸟之乐和游人之乐的用意是什么? 7.“醉能同其乐”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五)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___ __,___ , _______,_____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
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子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在文段中默写横线上空缺的内容。 2.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指出其句式特点。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3.两段文字均选自《 》,该文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为一炉,有一句话奠定了 全文的抒情基调,后成为千古名句,这句话是: 。 4.第①段先写 之景,再写 之景,最后收笔,引出人之乐亦无穷也。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5.第②段共4句话,从原文中找出4个最能概括其意思的短语,依次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 , , 。 6.对第②段文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借酒浇愁的样子。 B.“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均指老人和小孩。 C.“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而写众人游宴之乐。 D.此段以醉翁亭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显示了太守治滁的政绩。 7.联系全文,可从以上语段中看出作者表达的是一种( ) A.被贬后的抑郁心情。B.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C.山水之乐。D.“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