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2

《大自然的语言》(一)
一、明确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解文中“文字”的比喻含义;了解全文的说明结构,准确清楚地把握大自然中有哪些种类的“文字”。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德育目标:1.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二、旧学回顾:说明文的知识回顾
1.      说明文的顺序:
2.      说明文的方法有:
三、阅读课文,当堂检测:
1.给加粗字注音。

(7)萌发        (8)孕育        (9)销声匿迹
(10)连翘        (11)载途        (12)草长莺飞
2..解释词语。
(1)翩然:                      (2)孕育:
(3)次第:                      (4)载途:
(5)销声匿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周而复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风雪载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草木荣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年年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词填空。
①于是转入夏季,这是植物________(A.发育 B.培育 C.酝酿 D.孕育)果实的季节。
②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________(A.灵验 B.灵敏 C.灵活 D.灵便)得多。
四、整体感知:
1、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2、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3、讨论明确:
(1) 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你能再举一些身边具体的事例吗?

(2)什么是物候与物候学?

(3)第1至3自然段:
第4至5自然段:
第6至10自然段:
第11、12自然段:
(4)本文说明顺序是 ,文章结构呈 。
五、课文研读: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在秋风中_____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
几千年来,……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4.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5.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将第二段文字分为三层。
8第二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9.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10.第二段说明的对象是(    )
A.大自然的语言是指杏花开了,桃花开了,布谷鸟唱歌了这类自然现象。B.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C.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决定农事的安排。D.要注意观察气候与自然现象的关系。
11.第二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了哪三个例子说明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二段的说明顺序是(    )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大自然的语言》(二)
一、明确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能力目标:
1.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
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二、温故知新:
1.《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B.新颖别致,引人入胜。“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C.本文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
D.语言是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也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这种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E.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2.“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     )
A.说明拟人 比喻 B.叙述拟人 比喻
C.描写对偶 拟人 D.抒情比喻 拟人
三、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1.自读思考:
(1)、用自己的话概括第4、5、7、8、9、10、11、1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文中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哪些例子?各用来说明什么问题?
(3)、第7、8、9、10段分别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能否打乱顺序?为什么?
(4)、研究物候学有何意义?
2. 合作探究:
A.第二部分:
(1)、文章第四段为什么说利用物候于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2)、文章第五段举北京的物候记录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B.第三部分:
(1)、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2)、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说明?

(3)、“首先是纬度”这一段,举出桃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4)、“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什么?

(5)、“高下的差异”这一段讲到“逆温层”。什么叫逆温层,逆温层是怎么形成的?

C.第四部分:
(1)、研究物候学有哪些意义?

(2)、这四个方面的意义按什么顺序安排?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3)、研究物候学对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
四、能力提高,阅读下边的语段,回答问题。
①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②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③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④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⑤这叫逆温层。⑥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⑦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⑧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禾木抽青和开花的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分别找出这两段文字的中心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什么叫逆温层?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它出现的时间及气候条件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段第⑧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一段②—⑧句可分为两层,③—⑧句为第二层,为什么详写这一层?
 
 
5.第二段第②句中的“后者”具体指代什么?
 
 
6.前后两段在说明影响物候来临因素方面出发点不同,前者是_因素,后者是___________因素。(选择填空:空间、时间)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