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游褒禅山记》教学目标与设想


教学目标与设想(不当之处请多多指正)学习本文的步骤:
1   阅读课文。
2   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写作线索。
3   逐段阅读,弄清文中字句含义与用法。
4   了解本文写作特色。
5   掌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与感情。
6   背诵 
为什么说“华(hua)山”是“音谬”
汉字最初无“花”字,“花”小篆中写成      ,像花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华”才读“hua”。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a”,而不应该读成“hua”。 

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老人,世称荆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改革政治。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反对,新法受阻。他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反对天命,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进步口号。他的诗词文多揭露时弊,体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诗词遒劲清新,风格高峻。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写作顺序(各段主要内容)
1 本名与别名的由来    2  记游洞经过      3  抒发游洞的感慨(全文重点)
4  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                 5  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 

思考题:
1 为什么文章从洞的名称和仆碑写起?
便于下文写游洞、游洞的感想以及对仆碑的感想,它是文章记叙和议论的基础。 
2、第二段可以分成几层?
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简介前洞和后洞。第二层:记叙自己游后洞的经过
3、第二层主要突出哪几点意思?为什么?
(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2)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3)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为下文的议论打下基础。
4、第三段可以分为几层?
可以分为五层:
(1)借古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引出下文的议论
(2)以游山为喻,突出“志”的重要。
(3)说明“力”的重要。
(4)说明“物”的重要。
(5)从正反两方面强调“尽吾志”的重要。
5、在志、力、物几方面,什么最重要?
力与物也重要,但有时难以强求,只有“尽吾志”才能“无悔”、无“可讥”。
6、第三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
三段: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第二段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结论:要有志
7、第四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
第四段      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第一段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第五段补充注释:
庐陵萧君圭君玉:古代我国对人的称谓比较复杂。(1)直称姓名(2)称字、号、斋名、谥号(3)称官名、爵名(4)称籍贯。有时几项兼称,这种称谓一般是先称官名,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至和元年:宋仁宗登基第一年。古代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年次表示,叫年号纪年法。
本文写作特色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本文前两段记游山,后两段发议论,前面的记游处处与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的议论又紧扣前面的游山经历。前后呼应,结构谨严,具体生动,浅显易懂。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