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做一回小记者》教学设计2


做一回小记者·教学设计
●山东高密  单伟
 
教材分析
     《做一回小记者》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目的是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采访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树立大语文学习观,明确语文学习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
 
学生分析
    这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的第二个学期。通过半年的学习,有的学生能迅速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而不少学生却仍然延续着小学的学习习惯,以至于虽然功夫下了不少,但学习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如何让学生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轻松自如地提高学习成绩,这是我冥思苦想的问题。而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进行现身说法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设计理念
    发挥就地取材的优势,充分挖掘学生中熟悉的资源。注重开放与生成,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与学习体系。改变课程过于强调传授知识的倾向,而更注重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
 
案例描述
 
课前准备
 
星期六放学前,我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如果就学习方法与学习经验来采访我们班的同学的话,你们最想采访的是谁呀?
学生的目标基本集中到了六名同学身上,因为经过半年的共同生活,大家相互之间已经非常了解了:单文慧,一班之长,威信很高;綦涛,每次考试稳居冠军宝座;王苏娜,学习轻松自如,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张岩,班里的数学大王……
师:好,那就请这六位同学回去认真准备一下,我相信你们一定会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学习经验向大家介绍出来的。其他的同学要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惑写在练笔本上,星期一咱们来个—答记者问。
学生顿时欢呼雀跃起来。
 
课堂交流
 
星期一班会时间一到,我快速走进教室。一进屋便发现学生们已经利用课间十分钟摆好了“阵容”:黑板上是他们自己写的主题—答记者问;讲台上摆上了三张桌子,而只在不起眼的角落给老师准备了一个凳子。就这样一场由学生精心准备和策划的“答记者问”开始了。讲台上的同学脸上带着自信的微笑;台下的同学则显得急不可待,跃跃欲试,看来他们个个都做了充分的准备。
第一轮:
先由六名学生分别就自己的学习经验和个人的学习方法做了介绍。他们说起来滔滔不绝,一点也没有保留的意思。单文慧的“合理支配自己的时间”、王苏娜的“三步学习法”、綦涛的“如何提高阅读水平”等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台下的“记者们”也都认真地听着、认真地记着,那气氛、那架势决不亚于总理答记者问!
第二轮:
被采访者就记者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进行解答。问题刚一提出,李兆凤同学便站了起来:“我想问问单文慧,如果你还没做完作业,但是一部你喜欢的电视剧又开演了,你是先做作业呢,还是先看电视?”这可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且听单文慧的回答吧:“一般来说,我会先做作业的。因为大家都知道,学习过程中要逐渐养成一些习惯,而回家先做完作业再干别的事情一直以来是我的习惯。而且这也可以考验人的意志。意志并不是非要在特殊的场合才能体现出来的,一些小事情上也能体现出人的意志是不是坚强。你如果连看电视都控制不好的话,那说明你的意志太脆弱了,你还能干什么呢?”对于班长这一段回答,“记者们”不断地点头,看来是说到他们心坎里去了。
毛躁小伙儿孙涛又站了起来:“我想问一下綦涛,为什么我在课堂上明明背过的题目,可是考试的时候又忘了呢?”这可是他的真实感受,因为他很聪明,记忆力好,可是却又不愿意下点功夫,作业有时都是应付的呢。只见綦涛略微思考了一番,沉稳地回答起来:“背书,首先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而不是死记硬背。没有理解的问题,即使你当时背过了,也很快就会遗忘。不仅如此,背书还要经常进行复习。如果是课堂上学过的知识,课后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及时做完作业,然后在睡觉之前再回顾一下,像老师们常说的放一遍电影,那么你的印象会更深刻。当然,这些知识还需要过一些日子再拿出来复习一下,这样才不会忘记。”真不愧是博览群书,连心理学上的知识也都知道!还真不敢小瞧了这些孩子呢!记得以前我也经常就这个问题向学生讲解什么“记忆—遗忘—再记忆”的规律和原理,可他们却是似懂非懂,听得心不在焉。也许只有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尊重他们的生活体验,才会更有说服力!
“我想问问刘晓娜,为什么你的听写老是得100分?”
“昝苗苗,你的语文学习成绩那么好,你觉得学习语文的关键是什么?”
“请王苏娜回答,怎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我想问一下綦涛,遇到一篇你看不懂的文章,你怎么办?”
“请问张岩,提高数学成绩有什么秘诀吗?”
就这样,活动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着,不知不觉响起了放学的铃声。大家都回头看着我—这位坐在被遗忘的角落里的班主任。我微笑着站起来说:“同学们,这一节课大家的收获非常大,但是正像綦涛同学所讲的,如果不跟上复习,那么很快你就会忘了,所以今天晚上的作业就是把今天的答记者问的感受和体会写在练笔本上,好吗?”
 
课后反馈
 
    第二天一大早,课代表早早地把练笔本交了上来。我查阅了几名学生的作业,呵,写得可真不少:有的学生写了两页纸,有的学生连同课堂的笔记共写了五页纸,连那平日最头疼作文的李杰也写了一页多呢!再看内容更是超出我的想像,让我感动。李兆凤写道:“有人说:人生最大的困难是战胜自我。对此,我深有同感。今天下午的班会,我们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答记者问’。这是我最难忘的一次班会。比起别人来,我发现自己在学习上和别人存在较大的差距,最突出地体现在我缺乏坚强的学习意志。以前,放学回到家,把书包一扔,就把电视打开,一边吃零食一边看电视,怎么也克制不了自己。而且我还有个问题没好意思问:如果在你面前有好吃的东西,那么你是先写作业呢,还是先吃东西?反正我是考验过自己好多次了,我是肯定要先吃东西的。今天听了单文慧的回答,我真的受益匪浅。原来,这就要靠自己坚强的意志呀!我以前以为只有像邱少云那样做才叫做有意志呢!看来,学习上也需要坚强的意志。今后我知道自己该怎样做了,请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监督我吧。”
     赵娜同学在练笔中写道:“今天,通过六位同学的讲解,我在学习上的疑惑也解开了。谁不愿意学习好?谁不愿意拿个好成绩来个皆大欢喜?我上课也认真听讲、作业也按要求去做,可考试就是拿不到好成绩。原来我是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呀!一个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学习。只有首先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并且注意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呀!像王苏娜所说的,该学习的时候就拼命地学,该玩耍的时候就开心地玩,劳逸结合。我希望老师多开展这样的活动,让我们更多地了解更好的学习方法。”
    而作为被采访者的王苏娜则这样写道:“自从我进入初中以来,我最大的发现就是这里的教学方式比小学要开放,这里的老师善于发现人才,师生之间善于沟通。这也是我能够改变自己以前的违纪行为,走上正确的学习道路的原因。今天作为被采访者,我有些激动,也有些紧张,但一看到同学们那么真诚的目光,我还是从容不迫地把自己的经验讲了出来。最具感染力的是老师居然把学校的摄影老师请到了班上。嗨,你别说,还真像那么回事。怎么样,够牛吧!不过,我今后也要虚心向同学们学习呀,否则让别人赶上可就牛不起来了!”
……
 
教师反思
    “教教材”需要转变为“用教材教”。假如这节课我仍然像以前那样,将采访的内容、要求、注意事项等等呆板地按照教材上的内容和要求,一字一句、一板一眼地讲解给学生,效果会是怎样的呢?那场面肯定是学生们个个垂头丧气地接受我的训诫而已,课后给他们留下的只是几个空洞的名词,甚至还会招来他们的逆反心理:又给我们上政治课!而这一堂没有教师的活动课,不仅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不仅仅学到了几点学习方法,他们真正的收获决不是用几个词语便能概括得了的,这节课对他们的影响也决不是短暂的。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新的课程标准给教师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再创造成为教学过程之必要,站在课程标准的角度挖掘教材,成为新课程备课的一个基本要求。
    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学生们都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构建对现实的理解的。他们的个人世界总是用他们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他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理解不同,于是他们对外面世界的认识也就各不相同,所以我们的教学应该特别注意以学生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新的知识。放手给学生空间,相信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这些我们都应该充分重视起来。
 
点  评(赵  徽)
本案例注重了学生这个课程资源的利用,实现了学生之间有效信息的共享,对解决教师设计的主题活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纵观整个案例,特提出以下几点修改建议:
1.要力争让学生根据训练点自主确立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应该肯定,教材设计的“做一回小记者”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很有价值的,它能培养学生以口语交际为主的多种能力。事实上,它赋予学生活动的时空是很大的,选择性很大,但是,一方面,我们的执教老师没有赋予学生自主确定采访主题的权力;另一方面,即使老师越俎代庖凭想当然给学生命了一个关于介绍学习经验的题目,也没有在学生心理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得到认同。
2.应该让学生参与活动方案的设计。在活动过程中,主要活动的设计没有很好地凸现出以学生的参与为主。其实,在课前准备这一环节就应该放手给学生,应该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拟定整个活动方案。这恰恰是激发学生潜能和保证这次活动效益的一个关键环节。“凡事预则立”,由于这个环节没有充分放开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课堂交流前的自由活动空间里,没有发现闪光的访谈内容。
3.要充分发挥家长乃至社区资源和图书资料的作用。放学后,学生完全可以利用晚上的时间采访一下自己的家长、邻居,甚至电话采访一下自己的亲戚朋友,也可以查找图书资源或上网查询搜集一些材料,这其中的资源往往更有价值。可课堂交流的内容,纯粹是局限于学生之间的一些既有信息,根本没发现利用其他资源的痕迹,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4.教师不能做局外人和旁观者。我们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把成长的舞台还给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让教师放弃指导和促进的作用。教师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当学生的访谈缺乏深度时,教师为什么不运用“现身说法”和旁征博引来把访谈推向深入呢?同时,为什么不可以邀请其他有关老师参与学生们的访谈呢?
    试想一下,如果上述的几块资源都在这次活动中启用了,并且从方案的提出到最后的评价学生都是主动的筹划者,那么这次活动就具有了“综合性”,也就具有了“实践性”。
有了立体化教学资源的互动,而不仅仅局限于学生本身的互动,这样的活动才是真正“开放性”的活动,也只有这样的活动,才能生成实实在在的果实。
仅仅立足于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的活动,保证不了学生探究的深度,仅仅基于学生本身的合作,只能是低层次的囿于水平重复的合作。只有确定了立体化、多维度、互动性的课程资源观,学生才能真正地在“开放与生成”的过程中,在“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教学体系”中一步步迈向成功。
 
教师的再反思
    说实话,上完了这堂课时我还真有些得意,总感觉自己做到了一举两得:既让学生互相交流了学习经验,又学到了采访的有关内容,结果让赵老师一点评才发现了自己在研究新教材、实施新课堂方面的差距。这差距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我在改革过程中仅仅是迈出了一小步,还有一大步的道路需要探索。事后,我又重新组织了一次调查:如果让你做个记者,你最想采访什么事情?学生的回答更让我看出了自己思想的局限:56名学生有12名学生想去采访美国总统布什为什么要发动这次对伊拉克的战争;另有想调查儿童辍学现象的、调查中学生早恋问题的、了解本地环境污染程度的、采访明星的成长道路的、调查乱贴小广告现象的、了解家长与学生的代沟情况的,等等,不一而足。如果真正放手给学生空间,他们的收获恐怕就不仅仅是学到一点学习方法了。好,下一次的活动就让学生自己来设计吧。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