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实录


课间放《恭喜发财》,营造过年的气氛。上课时展示与过年有关的图片,提问:听着音乐,看着图片,我们想到了中国的哪个传统节日?


本命年的回想

教学目标:
1、体会清晰严谨的脉络结构。
2、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引发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关注和探讨。 
3、
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前几节课,我们欣赏了浙江绍兴的社戏,又目睹了湖南茶峒的赛龙舟,同学们也一定想起了家乡的民俗风情了吧?再过几个月,就是最具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春节了。或许此时你已经闻到了弥漫于空气中的浓浓的年味了吧?
( “我们跟着鲁迅在绍兴看完了《社戏》,又到湘西沈从文的家乡过了《端午日》,陪着诗人王建、苏轼赏了十五的月亮。今天该做什么呢?”学生会意地说:“该过年了。”)今天,我们就跟随着著名作家刘绍棠先生一起到京郊运河的农村,和那里的父老乡亲一起过一个热闹的大年,领略一下那儿的民俗风情吧。这节课我们学习——《本命年的回想》。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什么是“本命年”?

生: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如子年出生的人属鼠,再遇子年,就是这个人的本命年。

(大屏幕出示:本命年的回想即本命之年回忆往事)

生齐读

师: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本文的作者

(大屏幕出示:1、学生简介作者)

刘绍棠:现代著名作家,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他发表的作品有几百万字,代表作是长篇小说《蒲柳人家》。他的作品贴近农村乡土生活,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长期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俗,地方特色,乡土题材”的创作思想,被誉为“京郊风俗画家”。 
作品推荐:《运河的浆声》《娥眉》《青枝绿叶》《京门脸子》《蒲柳人家》《乡土与创作》。40多年的文学生涯,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著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所著《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柳敬亭说书》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峨眉》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黄花闺女池塘》获90年代优秀小说奖。1991年7月1日被国务院表彰为“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始终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二、检查预习情况

师:接下来老师想看看同学们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簸箕 bò ji      晾 liàng  生疮chuāng   穿梭 suō    糖黏儿nián     
糁儿shēn    涿州zhuō     吆喝yāo he    疙瘩鬏gē da jiū    门槛kăn 
秫秸棒shú jiē    鬼祟sāo  răo   骚扰sāo  răo   大吃大嚼jué    
天麻麻亮mā ma       渍酸菜zì   阖家hé 
(大屏幕出示生字词,点名朗读)
生齐读生字词。 

三、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文章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年?为什么?  
生:欢乐年,喜庆年……
师:请同学们听范读,注意听准生字词的发音。想想文中哪一小节描写了北京郊外运河地区人们过大年的情况?

生听课文范读

师:那么文中哪一小节描写了京郊运河地区人们过春节的情况呢?

生:第四小节
四、研习第四小节
师:1.那么,就请同学们跟着新年的音乐放声朗读这一段,找找北方旧时过年有哪些习俗,请分别用一个短语概括。这些年俗活动有各有什么特点? 
(配上背景音乐:《喜洋洋》,画面显示各种过年习俗的图片) 
生朗读第四小节后小组讨论
明确:十件事:炒年货、吃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杀牲禽、备食物、送灶王爷、换门神、除夕守岁、拜新年。(幻灯)



师:⑵本文语言很有表现力,往往不多几笔就能把某一生活情景生动传神地勾勒出来,自己读读第四段,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理由。和大家一起谈谈。
参考:写炒年货,不但正面写炒了一锅又一锅,还写“土炕烫得能烙饼”,可见烧了多少柴禾,炒了多少年货;玉米粒儿在铁锅里“毕剥毕剥响”,与奶奶执铲时口中念念有词,充分表现了气氛的浓烈和炒年货中寄托的深义;“吃得我食火上升,口舌生疮”,既侧面表现了“大吃大嚼”的情景,也增添了几分幽默的情趣;写挑绒花,体现观察人物细致入微,描写人物细腻生动;写送灶王,虔诚的愿望寄托于滑稽的举止中,如实写来,自有幽默在其中,表现父老乡亲的可爱而又可笑;写换门神,“换岗”一词很幽默。
1、这十件事中,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件? 文中你 
最欣赏的语句段是哪些?为什么?和大家一起谈谈。 
最欣赏的如第三段:A、\'预热\' \'增温\' \'红火\' \'发烧\'——用词基本上属于同一类型而程度有异,协调而精确。 
B、\'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引用炒年货歌(学会引用生活中的谚语、民谣。) 
C、\'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既侧面写“大吃大嚼”的情景,也增添了几分幽默的情趣。(民俗风景图) 
D、课后练习二:腊八粥由“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可谓营养丰富;“占全了色香味”可谓达到了食品的高境界;“舍不得吃”而又吃起来“没有个够。——(十分富于情趣) 
E、“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似有点同情 
肥鸡要被“开刀问斩”——似有点从严宣判(很有点情味) 
F、从糖果上抠下几块糖黏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虔诚的愿望寄托于愚昧的举止之中,如实写来,自有幽默在其中,表现了父老乡亲的可爱又可笑。 
G、换门神的细节描写同样具有虔诚和愚昧两个侧面 
明确:文章对过年的每一点回忆,都是一幅民俗风景画。生动而传神,能激起我们对生活经历的相关感受。
示例:“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一片杀猪灾羊的哀鸣。站鸡笼子里,喂养了一个月的肥鸡,就要被开刀问斩。” 
明确:不说“村里到处”,而说“村南村北,村东村西”,这是作者在有意渲染宰杀牲禽的气氛。“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似乎有点同情;肥鸡要被“开刀问斩”,似乎有点从严宣判。读起来很有情味。 
作者语言生动传神,不多几笔,勾勒了一派热闹的生活情景,文章对大年的每一点回忆,都是体现民风民俗的图景画。 


五、今昔大比 拼(拓展探究)

(一)、现在的年是怎么过的?与过去相比哪些过年习俗已消失或被发扬光大了? 
现在过年又出现了哪些新的方式?(同桌讨论、学生交流:挑绒花、除夕夜等等变化比较大;新的过年方式如:网络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外出旅游……) 

(二)、针对这种变化谈谈自己的感受。 

1、课文作者刘绍棠对过去的过年有着怎样的感受?(学生答:留恋、怀念)要求找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的感受。 

2、以“过年大家谈”的形式引导学生说出切身体会,学生展开辩论。学生讨论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寄托的文化内涵谈感受。 

3、教师小结,强调习俗变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吸收其中的精华,启发学生追求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 
2.在文中找找你最喜欢的片段,体味作者生动传神的描写。 

3.在作家笔下,京郊运河父老乡亲过年的气氛真是浓浓郁郁,你觉得为什么过年如此隆重,从中寄托着人们怎样的期盼呢? 
明确:1.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用劳动成果; 
      2.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 
      3.合家团聚,密切邻里和整个村落的人际关系,上上下下,远远近近,和和美美奔前程。 

4.课文小结:作者回忆了京郊运河家乡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表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 

三、今昔“年”对比 
1.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春节这个传统节日,在近几年里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过年的方式越来越丰富,说说你现在新年是怎么过的? 
明确:春节旅游,上网、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吃年夜饭、拿压岁钱、贴春联、看春节晚会…… 

2.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1.不管今昔变化如何,人们的心愿和美好的祝福不变; 
      2.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 
      3.某些传统文化在消亡,需要保护,有些新的文明方式在产生,要发扬。 

四、提前过大年(背景音乐:张也《万事如意》) 
1.五个组各司其职: 第一组  描写一个你家过年时令你印象最深刻的场面 
                  第二组  一幅年画 
                  第三组  写一幅春联 
                  第四组  拟写几条过好春节的建议 
                  第五组  写一条拜年短信 
班内交流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