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七颗钻石》评课稿(3篇)

《七颗钻石》评析

会同一完小 梁娟

我评课的课题是杨惠清老师执教的《七颗钻石》。

《七颗钻石》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但内涵比较深刻。从水罐的一次一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力量,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用爱心对待生活是本文的意会所在。杨老师抓住了水罐的神奇变化,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进行了朗读与感悟,确保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三个地方也像钻石一样闪亮耀眼,让我受益匪浅。

闪光点一:抓住主线,走进文本。杨老师简洁自然地引入课题后,就让学生默读全文,在整体感知全文后,学生自主质疑:木水罐为什么变成银水罐,银水罐为什么变成金水罐,金水罐为什么又变成泉眼,还跳出七颗钻石变成永恒的星星呢?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成为学生学习课文的主要线索,这是本文的明线。接着杨老师围绕着这条线索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去了解水罐变化的真正原因。课堂上,无论是朗读,还是理解,都围绕教学的主线展开,为教学重点服务。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思路清晰,还体现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闪光点二:理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杨老师通过抓第一自然段重点字句的理解、朗读,课件出示干裂的大地图等多方面的感官刺激,给学生一定的心理冲击,让学生体会了当时个环境的恶劣,了解人们急需水源,为学生做好了情感铺垫,学生理解了这个环境背景,对后面小姑娘的爱心也就有更深刻的体会。

闪光点三:侧重于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悟。注重学生的读,是让学生自觉接受课文情感的熏陶,人文精神的感化,达到语情明理,实质上也是培养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开了综合能力的大门。杨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有感悟全文的默读,有重点段落的品读,有激发情感的表演读,有分男女生的比赛读等。孩子们在读中容易培养语感,理解童话的深刻内涵,感悟爱心的伟大。朗读贯穿了这节课的始终。

下面,我还有几点不成熟的想法和各位老师探讨:

一、这篇课文在文字表达上是比较含蓄的,学生只是在一次一次的水罐变化中去感受去体会,学生容易停留在文字的表面,很难深入其中,身临其境地去体会文章的内涵,得到情感的升华。杨老师在执教这一课时,情感就无法深入,体会不够深切。那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想象的环节,让学生自己进入情境。如:想象小姑娘会去那些地方找水,怎样才能找到水?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干涸的大地找水的艰辛,这样内心油然生出对小姑娘找到一罐水的珍惜和激动,对后来小姑娘送水给他人的大度和爱心就更钦佩了,小姑娘的美好品质更深入人心了。又如:想象小姑娘渴到了什么程度,在如此干渴之下,课文中体现出她内心想到的却都是他人,这难道给每个学生的心灵不是一次洗礼吗?那么小姑娘的爱和无私离自己的心灵还远吗?等等,通过这样一些想象,既丰富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一步一步的深入了文本,教师又挖掘了教材中的训练点,拓展了文章的内容。

二、这篇文章的重点在于感悟爱心的伟大,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可是,杨老师在这一方面只是以本为本,没有从课文中走出来,没有走向学生的生活。建议,在课文学习之后,教师进行总结,把课堂学习的内涵拓展延伸开。如总结: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爱父母,爱家人,也要爱周围的人,爱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或动物,让爱满天下,让爱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美好。这样,学生体会到了爱心对别人的及至对社会的意义,懂得了自己也应该以童话中小女孩为榜样,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这样,才能使语文真正从课堂走向生活。


评赵青叶老师的《七颗钻石》
     水头五小 张美丽
《七颗钻石》这篇课文情节比较简单,但内涵比较深,在教学中赵老师用以读为本的方式引导学生用心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现在,我将结合课堂教学环节,谈谈这课教学中比较成功的地方:
闪光点一:这篇童话的情节发展特点就是出人意料,充满神奇色彩,赵老师的导入设计抓住本篇童话的这个特点,引导学生说一说哪些童话最神奇,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使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抓住本文情节发展的特点。
闪光点二:理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赵老师通过抓第一自然段重点字句”干涸,干枯,焦渴”的理解、朗读,课件出示干裂的大地等图片,给学生一定的感官刺激,让学生体会了当时环境的恶劣,了解人们急需水源,为学生做好了情感铺垫,学生理解了这个环境背景,对后面小姑娘的爱心也就有更深刻的体会。另外,赵老师采用变换句子顺序,进行与原文比较的方法,比如:”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能不能换成”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草木丛林都干枯了,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通过比较,学生明白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同时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要按事物发展的规律写.
闪光点三:赵老师围绕水罐的神奇变化这条主线展开教学:为什么水罐会产生这些神奇的变化呢,带着问题去了解水罐变化的真正原因。课堂上,无论是朗读还是想象,都围绕教学的主线展开,为教学重点(暨随着故事情节发展体会逐渐升华的爱心)服务。而文中爱的情感的逐渐升华则是本文的又一条线索,两条线一明一暗,相辅相成,可见教师设计之精心。
建议:
这篇文章的重点在于感悟爱心的伟大,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可是,赵老师在这一方面只是以本为本,没有从课文中走出来,没有走向学生的生活。我建议,在课文学习之后,教师进行总结,把课堂学习的内涵拓展延伸开。如总结: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爱父母,爱家人,也要爱周围的人,爱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或动物,让爱满天下,让爱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美好。这样,学生体会到了爱心对别人的及至对社会的意义,懂得了自己也应该以童话中小女孩为榜样,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这样,才能使语文真正从课堂走向生活。

第三篇:

近日,有幸聆听了百晓方老师的年组教研课——《七颗钻石》。白老师抓住水罐神奇的变化上《七颗钻石》,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朗读、想象与感悟,确保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三个地方也像钻石一样很亮很耀眼。
一、准确解读教材,科学确定目标
白老师这样分析教材:《七颗钻石》是三下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这篇课文情节比较简单,但内涵比较深,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以读为本的方式引导学生用心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白老师既有对文本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分析,又有具体的内容和思想分析,还有对童话富有想象力这种文学体裁特点的分析,全面准确。正是基于这样的解读教材,她制定了恰当的目标,具有可操作性,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和谐统一,是学生感兴趣的,也是学生所需要的。
二、抓明暗两条线  变序研读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但如何读却大有讲究,按部就班机械地读还是研究地读,效果大不一样。
《七颗钻石》一文中有两条线索,一是水罐一系列神奇的变化,这是本文的明线,二是爱心使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文中爱的情感的逐渐升华是本文的暗线,两条线一明一暗,相辅相成。第一课时白老师围绕“神奇”作板块研读:这个水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神奇)从哪些地方发现它的神奇?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画出水罐发生神奇变化的句子。教师归纳:(1)竟装满水(2)端端正正(3)银水罐(4) 金水罐(5)跳出钻石,涌出水流(6)星星。第二课时围绕“爱心”作板块研读,为什么水罐会产生这些神奇的变化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童话故事,去了解水罐变化的真正原因。
这样打破了文章原来结构,变序研读,块面清晰,给了学生英雄用武之地,他们充分自学、交流、切磋,在教师指导帮助下进一步提高,这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大有益处。抓住板块研读课文犹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不至于乱砍滥伐,是一种上乘的教学策略。
 三、抓重点词语  品读感悟
课文第一段写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当时水很重要。白老师抓住“干涸”、“干枯”、“焦渴”这几个关键词语重锤敲打,先理解“干涸、干枯”的意思,比较能否调换位置,体会用词准确性,查字典选择“焦”的意思,培养据词定义能力,到这里,三个词语的意思学生有了理性认识。由于“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花草树木都干枯了,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这样的场景学生没有生活体验,缺少感性认识,孩子们理解可能不会很到位。于是白老师准备了很多的图片资料,不仅生动有说服力,而且孩子们因为有了直观的视觉效果,对于理解“干涸、干枯、焦渴而死”这些词语有很大的帮助,也为由感情朗读和理解下文起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在学习水罐神奇变化环节,白老师也重视抓重点词语,比如“竟”,“喜出望外”等,做到了在重点词句上下功夫、出特色、求实效。使学生明其义,品其味,悟其情,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