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山市》《月亮——地球的妻子,姐妹,还是女儿》教案及练习题


《山市》
《月亮——地球的妻子,姐妹,还是女儿》
二. 教学目标
1. 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 理清文章的思路。
3. 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4.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三. 教学重点、难点
1.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2.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文章内容,并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四. 知识分析
《山市》
1. 作家和作品
蒲松龄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家庭,早岁即有文名,多次参加省试,却始终没有考上举人,到71岁才援例成为贡生。除中年一度在江苏宝应做幕客外,都在家乡当塾师,终身郁郁不得志。《聊斋志异》是他用几十年的时间写成的,他称这是他的“孤愤之书”。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它以谈狐说鬼的形式,揭露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对科举制度和礼教也有所批判,并以同情的笔调描绘了青年男女相爱的故事。但书中也存在着一些宣传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观念和迷信色彩。
2. 结构
统观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三个阶段。
(1)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这是目击者眼中的画面。文章还描写了目击者的心理变化:见孤塔时,彼此“相顾惊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现的,而且跟实景差不多,使人不得不“惊”,但一想到“近中无此禅院”,又不得不“疑”。待到宫殿出现,才悟出原来这是“山市”。这样写就把读者带到目击者所在的地方了。
以下所写仍是目击者所见画面,但读者在感觉上发生了变化:一切都如同亲见。
(2)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先总写一笔:“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颇有恢宏的气象。然后分写:“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虽然寥寥数语,却可以诱发读者想象出一幅跟《清明上河图》相似的画卷来。这幅画卷最后在风中消失,又不禁使人感到怅然。
(3)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因“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汉的危楼,所以楼的形状看得格外清楚,连楼外天空也显现了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距离比先前的城郭缩短了一些。更为特殊的是,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或凭或立,与人世无异,这又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观赏的兴趣。最后写幻景的消失,跟影视中的渐隐镜头颇为相似,又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3. 主题:
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然而好几年也难得出现一次,只有少数幸运儿在偶尔的机缘里能够见到它,而绝大多数人只能望而兴叹。这篇文章是根据目击者的叙述写的,它历历如画地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过程,无论是大笔勾勒或工笔描摹,都能曲尽其妙。
 
《月亮——地球的妻子,姐妹,还是女儿》
1. 文章对“月亮的起源”提出了三种推测学说。
(1)“俘获说”(地球的妻子)月亮在绕太阳运行过程中被地球引力吸住,成为地球的卫星。
(2)“同源说”(地球的姐妹)月亮和地球是由同一块尘埃凝聚而成的。
(3)“分裂说”(地球的女儿)月球是地球运行过程中被分裂出去的。
2. 主要内容:
本文作者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文笔,说明了月亮起源的三种可能。
写作特点:
3. 语言风趣,如:把三种学说形象比喻成“地球的妻子、姐妹、女儿”;把天文学家比作“太空悬案的侦察员”等
语言准确,如:把几种学说称之为“推测”;对还不能下定论的说法用“可能”等。
运用比喻讲述科学道理。
 
【典型例题】
1.《山市》选自《          》,作者                   家。
2. 给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相惊疑。(    )  A. 照顾     B. 看    C. 拜访
(2)中有楼者,堂若者,坊若者。(    )  A. 像    B. 若干   C. 如果
(3)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 A. 细小   B. 值得   C. 匆匆
(4)惟楼一座。(   )  A. 危险   B. 危害   C. 高
3. 句中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常)不一见        相(看)惊疑
B. 始悟(成为)山市      (用)亿万计
C. (只有)危楼一座      则(明显)渐少
D. 或(凭借)或立        与世无(差别)
4. 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B.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C. 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D.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
5. 判断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
(2)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
(3)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      )
答案:
1. 略。
2.(1)B   (2)A   (3)C   (4)C
3. A
4. C  
5.(2)夸张   (2)比喻   (3)排比
 
6. 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楚人隐形
楚人贫居,读《淮南方》,得“螳螂伺蝉自鄣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鄣,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默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螳螂伺蝉自叶可以隐形。(遮蔽)
B. 不能复分别。(分辨)
C. 妻始时答言“见”。(永恒)
D. 云“不见”。(哄骗)
(2)翻译句子:
① 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② 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
(3)楚人的妻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说“不见”的?“默然大喜”表现了楚人怎样的心态?
(4)楚人真的能隐形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7. 收集有关山市或海市蜃楼的故事。
8. 读读蒲松龄的其他文章,了解其创作风格。
9. 下面是某旅游景点的一则告示,仔细阅读后请说出它的含义。并模仿它的表现手法,为保护学校的草坪拟写一则告示。
除了你的脚印,什么都别留下;除了你的记忆,什么都别带走。
                                                           
    答案:
6.(1)C
(2)① 于是在树下仰面摘取树叶——螳螂侦察等候捕蝉用的那片遮蔽自己的树叶,而摘取它。
② 携带树叶来到市场上,当面拿别人的东西。
(3)被楚人问得不耐烦的时候哄骗了他。“默然大喜”表现了楚人自以为找到了一种不劳而获的途径而沾沾自喜的心态。
(4)不能。他是一个妄图掩盖自己的罪行,贪婪而愚蠢的人。
7. 略    8. 略     9. 略。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
蝴蝶的金翅膀
只要略加观察,闪过我眉宇的慌张就会袒露无遗,我把一只不被察觉的小纸盒塞进书桌,那里,供奉着两条黑黢黢的毛毛虫。三日不见,刮目相看,你懂这句话的含义吗?丑陋的毛毛虫会变成美丽的蝴蝶,转瞬即变,像魔术般,我守候的就是揭开谜底的时刻。然后,开始上课。可接下来的情况就恶劣了,只听我同桌以惊雷般的分贝和速率,“咔嚓”一声蹦起来。“她养两条毛毛虫!”
他的脸色白垩纪的土壤般,神经也地震后的公路样扭曲。课堂顿时哗然一片。老师捧着书本,几乎袋鼠状跳过来道:“怎么回事?”千万万千,我没料到毛毛虫蹓跶出来,更没料到男生还有怕毛毛虫的。我的脸色在众目睽睽之下,腾地转换成红萝卜。我嗫嚅道:“我只是怕错过变蝴蝶的时机。”
心里其实已哭得滂沱,我是学习委员耶!竟然……老师将毛毛虫盒子从书桌里掏出来,仿佛展示:证据昭昭,你们都看到了吧。让我尤其痛苦的是,两条丑陋的虫子竟然不知羞耻,慢腾腾地扭着身子炫耀。
完啦,几岁的英名毁在两条爬行虫子爪下。我深埋头,恐怖地思忖。“把虫子收到盒子里,星期一放学后告诉我,蝴蝶有多少种。”天使的声音在耳边吹拂,这是老师的吗?我怔了一下才缓过神,这“批评”是对着我的吗?怎么闻不到硝烟味?我如约来到老师办公室,她表情依然平静似水。我可不敢出大气,嘤嘤着说,全世界大约有蝴蝶15000种,单台湾就有400多种。见老师没吱声,知道她不满意,赶紧补充道:“凤蝶最美呢,全世界有600多种。”老师依旧闷葫芦。我急了,休息日片刻不闲地忙活查资料,搞得老师没态度。我猛地仰起头,豁出去了,大声说,蝴蝶翅膀上的花纹,由鳞粉状的细末构成;产于美洲大陆的大桦斑蝶能迁徙2000到3000公里,集体过冬呢……竹筒终于把豆子倒完了。老师问,你知道金翅膀的蝴蝶吗?当然,我不知道。我回到家,再次开始搜寻。这一查真吓了一跳,单讲蝴蝶分类,学问就浩瀚。比如说凤蝶,就有碧凤蝶、麝香凤蝶,五花八门,使人眼花缭乱。金翅膀的蝴蝶一定有,只是我没查找到。但我想:即使世间没有,老师的心里也装有。因为她教会我用一只眼睛仔细观察,另一只眼睛不停寻找。
1. 写出体现本文主题的句子。
2. 说说下面两个词在文中的意思。
闷葫芦:
硝烟味:
3. 第五段中“天使的声音在耳边吹拂”。“天使”指谁?文中为什么用“吹拂”?
4. 第七段中“竹筒终于把豆子倒完了”的意思是                                 
5. 第三段中“竟然?”之后作者省略了内容,请体会当时的情境,将省略内容补出来。
6. 你在阅读此文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疑问。请把你认为最有价值的一个问题写在下边。
7. 文章语言幽默,请举出一例。
 
                          

【试题答案】
1. 她教会我用一只眼睛仔细观察,另一只眼睛不停寻找。 
2. ① 一声不吭或不吱声。(意思对即可)  ② 语气的严厉或大声批评,大声呵斥。(意思对即可)
3. 老师;能够体现老师语气的温柔(柔和、轻柔)。(意思对即可) 
4. 我终于把查到的资料都说完了,或我的话全说完了。 
5. 在全班面前丢了这么大的脸。(意思对即可) 
6. 略      7. 略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