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说课稿


  《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说课稿 
                                 宜山高级中学    薛振碧
一、确定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被安排在本单元《讲演的特点和应用技术》教学的第一篇,可见在本单元中的位置的重要性,根据教纲和本单元教学的要求,初二的学生要求理解“说明书、广告、讲演稿的特点”,对简单的议论文,要学会抓住中心,领会主要内容,能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体会议论文语言的特点,同时在知识、能力教学的同时要渗透思想情感的教育,据此确定本篇的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了解讲演和讲演词的特点,了解对比论述的方法。
2、能力训练:初步学会按讲演词的基本结构分析课文,体会对比论述的方法,掌握言简意赅的语句。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年青精神,并以此自励。
二、确定教材的重、难点:
 基于教材内容及单元教学的要求和安排,让学生在已学过的议论文一般特点上深入了解作为议论文的基本样式之一——讲解词的特点,并对这种对比论述方法的了解、体会及议论文语言的特点体会,确定西文的重难点。
1.了解讲演和讲演词的特点。(重点)
2.了解、体会对比论述方法及议论文语言的特点。(难点)
三、教材教法:
启发式教学,利用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维。通过读、问、讲、议,利用课前预习、课后练习题及作业本中的题目,利用板书,根据“听说读导和学生主动相结合”的原则,引导学生,掌握内容。
四、课前准备:
让学生利用字典,扫清文字障碍,阅读单元导语和课文导语。了解什么叫讲演和讲演词的特点。阅读课文,并思考课后练习题。并阅读有关讲演的一些书籍。
[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主动权,在教学前对教材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而且为教师的教读创造条件,教得主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本课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对于大文豪郭沫若大家有所了解,我们学过他的诗,他的诗集《女神》开一代浪漫诗风。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学者,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演讲家,他的讲演充满激情,富有哲理,独树一帜,不落俗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他的一篇即兴讲演〈〈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板书课题及作者)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叫讲演?你以前有没有听过讲演或看过有关讲演的书籍?讲演有什么特点?(或讲演要注意哪些问题?)有什么作用?大家来说说看。
由学生展开讨论,教师给予归纳讲演的特点。
(1)讲演面对一定数量的听众,公开发表个人的观点。(2)话题要集中,中心突出,结构完整。(3)语言简洁明快,充满激情,富有鼓动性,因为讲演的内容主要是依靠语言来传达的。(这里可以插进对萧红女士的一些介绍,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导语的设计,既让学生对作者有进一步的了解,又对作者的讲演风格有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也明确了课堂教学的内容。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讨论归纳,明确什么叫讲演及讲演的特点,及讲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既是对课前预习的一个检阅,又是给学生提供口头表达能力的一个契机,体现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主动性的特点,同时落实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二)感知课文,理清结构,明确中心
让学生齐读课文(或听录音),纠正个别字词读音,并要学生注意节奏、停顿及轻重音。引导学生思考课后练习一,讲演一般分为开头、主体和结尾部分,那么这篇讲演的结构又怎样划分呢?又分别讲述了哪些内容?学生讨论,教师给予点拨明确: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开题”(1-4),赞颂女作家萧红“一生为解放事业而奔走”的精神,并由此引出“年轻人”的话题。第二部分“主体”(5-11),阐明“年轻人”的概念,论述了“年轻精神的品质”的三个特征。第三部分“结尾”(最后一段),指出“向年轻精神饱满的青年朋友们学习,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
(让学生朗读课文,一方面可以借此机会纠正个别字词的读音,落实字词教学。同时,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讨论划分课文的结构是训练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要观其大略,教师宜引不宜发,启迪学生。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集思广益,活跃课堂气氛,是提高听课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因势利导,把它作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重要内容,不可越俎代庖,代替学生回答问题。)
(三)分析“开题”部分
讲演的开题相当重要,这篇讲演是如何引出话题的?学生讨论,教师给予点拨。讲演者先说主席要他作“五分钟”的讲演而感到困难,接着又对自己的假设(“沉默五分钟”)加以否定,然后对某先生的话加以赞扬,很自然地引出要论述的话题。
那么这种开场白有什么好处?与开门见山式有何不同?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开门见山式开场白,显得过于直接、直露,不能引起嗅听者的兴趣,特别是在这样的一个场合(墓前讲演),这是针对环境的不同而言的。作者妙趣横生,语言颇为幽默,这种曲径通幽式的开场白,既能达到活跃气氛,又能吸引听众的效果,可谓别具一格,别出心裁。(让学生对比、体会这种开场白的好处,领会内容,同时了解讲演可以有不同的开场白,要针对具体的场合而定)
(四)分析主体部分
这部分中心突出,讲演者主要围绕“年轻人”这个话题,层层展开论述。
(1)作者划分“年轻人”的标准是什么?(让学生直接回答:一个人的年轻不年轻,并不是专看生理上的年龄,而主要是看精神上的年龄。)
(2)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学生回答:有好些年纪轻的人,却已经是老腐败、老顽固,甚至活的木乃伊----虽然还活着但早已经死了,而且死了几千年了。有好些年纪老的人,精神并不老,甚至有的人死了几千年,而一直都还像活着的年轻人一样。)(板书显示)
(3)这里用了哪种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学生讨论回答:对比论述,这种写法让我们明白,看一个人年轻不年轻,不能看生理上的年龄,而看精神上的年龄,由此“年轻精神”充分的,老而不死。“年轻精神”丧失的,年虽轻而人已死了。)(板书出示)
(4)作者的论述很精辟,一针见血,颇有哲理性。那么什么是“年轻精神”的品质呢?学生概括回答:“真理的追求者”“博爱的实践者”“勇敢的战士”,教师可以对此稍作展开讲析。
(5)作者还指出“年轻精神”的三个特征,每一个年轻人都是有的,如果保持着、扩大着----便永远年轻,死了也年轻。如果失掉了,做狗腿子的事,不仅不年轻,而且老早是一个死鬼了。这里又是对比的写法,从论述上看作者有怎样的爱憎精神?即赞扬的是什么,批判的又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指点明确:作者热情赞扬的是年轻精神,而批判的是那些违历史潮流的反动者,对他们加以痛斥,对比写法更加体现了作者爱憎分明。  
[主体部分利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回答,读、讲、问、议,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要鼓励学生,这是教学过程中经常采取的做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通过讲、议,使信息得到交流、反馈,使学生对课文由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落实教学的难点,体会到对比论述方法的作用。同时,分析课文要从具体的语言材料来分析,把观点和材料有机地结合,把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有机地统一,不能架空,这样教学,使课方显得丰满厚实,可以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积极性,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深入掌握文章的重点、理解难点。]
(五)分析结尾部分
结尾往往相当重要,作者对比论述了“年轻精神”的三个品质后,自然的收尾指出向“年轻精神”饱满的青年朋友的学习,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
[结尾要提出号召,这是讲演的一个特点,让学生明确。]
(六)结语
这篇讲演引入自然、中心突出,紧扣“年轻人”这个话题,展开论述。
先从生理的年轻推论到精神的年轻,阐明了年龄与精神的辩证关系,接着深入一步,对“年轻精神”展开论述,最后号召大家学习“年轻精神”,全篇观点鲜明,中心突出,且语言也风趣、幽默,具有哲理,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如“朋友,人们不是说:‘沉默胜于雄辩吗’”、如“我们是年轻人,我们没有悲伤,我们没有感慨”排比,加强语气气势。
[总结深化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回味课文,让学生明确文章的思路、结构特点,且进一步体会讲演词的语言特点]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四及作业本的一些题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内容]
有时间可能性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此项设计目的要求进一步领会讲演词的特点,并运用到实践,教师可以适当点拨]
七、板书设计:
    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
郭沫若
一、(1-4) 开题 引出“年轻人”话题
二、(5-11)主体 阐明“年轻人”概念,论述“年轻精神的品质”特征
三、(12)  结尾 号召学习“年轻精神”

[小黑板]
有好些年纪轻轻的人,却已经是老腐败、老顽固,甚至活的木乃伊
——虽然还活页纸着,但早已死了,而且死了几千年。
有好些年纪老的人,精神并不老,甚至有的人死了几千年,而且都还像活着的年轻人一样
“年轻精神”充分的老而不老
“年轻精神”丧失的年虽轻而人已死了
年轻精神┅┅保持着并扩大着,那他便永远年轻,就是死不了也还年轻┅┅失掉了,比如年纪年轻轻便做狗腿子的事,年轻那他不公不年轻,而且老早是一个死鬼了。
黑板上的板书设计体现了文章的思路、结构及论述的中心,突出了文章的精髓,让学生一目了然,便于记忆。小黑板上的板书设计抓住了关键的字词,让学生体会对比写法的好处。同时也领会语言的特点,品评用语的妙处,突破了难点。
八、教学说明:
这篇讲演词,是单元教学的重点,尤显重要,课文教学采用读、问、讲、议对合方法,各环节互相联系,环环相扣,环环有目标,且体现了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文体特征,调动了学生积极因素、主动性,落实了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使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有机地统一,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程度,体现了课堂教学网络式立体化的结构,能收到一定教学效果。

(本文曾获县说课比赛二等奖。)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