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鱼我所欲也》读后感(2篇)


       孟子在他的《鱼我所欲也》一文中曾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谁不想?革命先烈李大钊曾说:“人生的目的,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也有为发展生命而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这里的“发展生命”应指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义”。为了“义”,可以舍弃“生”。“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革命前辈多如此,当代英烈也是层出不穷,商丘的张环礼、李学生就是新时代“舍生而取义者也”。

  然而,“取”“舍”之间的关系,不仅仅存在于“生”和“义”中,更多的是表现在我们生活的其他方面。一边是住高楼大厦、吃山珍海味;一边是住茅屋吃糠菜,到底是取前者还是取后者?革命烈士方志敏是这样回答的:“为了国家的革命事业,我毫不稀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潮湿的茅棚;不稀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却宁愿吞嚼刺口的苞栗和菜根;不稀罕睡柔软的钢丝床,却宁愿住在猪栏狗窠似的住所!”这是正确对待生活、享受的一个典型。现在不是也有许多“仁人志士”在实践着吗?看看“二零零六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吧!他们能成为时代的最强音符,决不是偶然的。

  成为千古美谈的诸葛亮娶妻和令人心酸的普希金择美悲剧,也都向我们说明了怎样正确处理“取”、“舍”关系。诸葛亮不在乎一个人的美丑,而注重人的内心。因此他娶了一个外貌丑陋而很有才华的女子为妻,在他运筹帷幄时起了很大作用。相反,普希金却娶了一个外貌漂亮而内心异常空虚甚至肮脏的女人,以致使普希金这个伟大的诗人在情敌的枪口下饮恨而死。从这两件事中我们应该懂得,在内心美与外表美不可兼得的时候,就一定要舍“表”取“里”。

  取、舍之间也表现在金钱上。《齐人攫金》讲齐国的一个“好金者”有一天到市场去,发现一个人在卖金子,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金子就跑。自然,他很快被抓住了。人们问他怎么敢在青天白日、众目睽睽之下公然抢金子呢?这位“好金者”回答说:我抢金子的时候,眼睛只看到金子,没看到人。在这个故事中就有着深刻的取、舍关系。由此我想到现实生活中,不是也有少数人像“齐人攫金”那样,贪污受贿、投机诈骗、走私贩毒,而不顾党纪国法及人民的利益吗?相比之下,在这场经济领域的斗争中更多的还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党员干部,他们不愧是“在金钱面前孰取孰舍”这道题的最佳答卷者。

  为什么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取”、“舍”呢?我想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取向不同。如果我们都能像范仲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么就一定能够解答这道人生考题。

  【注】张环礼,商丘市宁陵县人,因救落水司机而死;李学生,商丘市睢阳区人,在苏州打工期间救落水儿童而死。

第二篇:

    孟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写的文章以小见大,以雄辩著称。他的文章气势宏大,层层逼近,并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给人带来启发和联想。《鱼我所欲也》就是他的一篇著名之作,我阅读后有很深的感悟。

    文章的开头写的是鱼和熊掌这两样东西在一定条件下不可兼得,只能取得其中之一,所以舍去了鱼,取得了熊掌。然后,话锋一转,这样写到:“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从文章的前后对应意思来理解:文中把‘‘鱼’’ 比作生命,把‘‘熊掌’’比作成义气。按照常理分析,熊掌比鱼更加的珍贵,味道比鱼更加的鲜美,营养比鱼加的丰富……而作者为什么却反而把生命比做“平淡”的鱼,把义气比做“珍贵”的熊掌呢?这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一直在强调的问题。

    接下来,文章在围绕着‘‘舍生取义’’这个道理展开了说理,这样写到“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说明作者在大义面前,已经超越了生死,不再具有恐惧的心理,这使我感受到作者对死的勇敢面对和讲义气的崇高品质。

    “舍生取义”—顾名思义,是为了正义和责任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古往今来,“舍生取义”的事例到是很多,有抗金保国的岳将军,也有忠心耿耿的杨家将,就是在现代,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舍生取义”的例子。

    看过《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这本书,我为小英雄林浩舍身救人的勇敢精神所感动……他在大地摇晃的危难之时不顾自己的安危,连续解救了两名同学。当人们问林浩为什么解救这两名同学,他平静的说:“因为我是班长,这是我的责任…”小小年纪就懂得“舍生取义”的道理,是多么令我敬佩!

     通过《鱼我所欲也》的启示,也通过小英雄林浩的表现,使我更加明白了:生和死并不重要,人难免一死,责任和义务更加重要!做人要“义薄云天,气节高尚”,就如抗元英雄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
同类资源